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7年4月14日,由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和北京大学中韩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韩女性教育与发展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中韩两国的五十余位女性研究和女性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相似文献   

2.
2006年6月24日至25日,由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性别研究中心和性别研究课程、韩国启明大学女性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女性与教育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百余名学者和妇女工作者参加了会议。在讨论中,专家学者针对“各层次、各类别的女性教育问题”、“女性教育的现实状况与未来前景”、“高等院校的女性与女性学教育”、“女性教育理论与学说”等议题进行了多侧面、多视角的探讨,带来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一、女性教育面临诸多新问题与会许多专家学者意识到,社会的变迁,科技的发展,诸如网络、传媒等新工具…  相似文献   

3.
<正>一、优秀组织奖(6名)福建省妇女理论研究会、上海市妇女学学会、中国社科院妇女/性别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妇女与性别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4.
2006年4月14日至16日,由武汉大学妇女与性别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高校女性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等全国20所高校、研究机构从事女性学研究的专家学者53人与会,会议收到  相似文献   

5.
先进性别文化是新世纪妇女理论研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重要课题。为此,2004年7月19日,延边大学女性研究中心召开了“女性发展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韩国、日本,以及国内10所高校的40多位女性学专家和学者聚在一起,把女性发展与现阶段的企业文化、出版文化、家  相似文献   

6.
2004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孟宪范主编)一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转型期中国妇女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是妇女研究的一部力作。这一课题历时三年半,16位学者对女大学生就业、保姆的生存状况、流动女性的安全健康、贫困地区妇女生殖健康、家庭暴力、性骚扰、网络中女性的性别重构空间、女性写作等问题进行了实际调查和探讨,具有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一书定位于经验研究,从法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劳动经济学、卫生经济学、文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对特定历史时期妇女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进行了描述和性别分析。该书主编孟宪范在“弱嵌入性与女性研究———代前言”中指出,将经济社会学“弱嵌入性”引入女性研究和用“中层理论”指导经验研究的探讨富有新意。该书是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的跨学科性别研究的一次成功实践。2004年8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召开了“回应转型社会推进妇女研究———以《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为例”的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该书的部分作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结合该书的意义、特点和研究方法,探讨了女性/性别研究理论及其在中  相似文献   

7.
正由云南民族大学主办、云南民族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承办的"性别平等与高校女性学学科繁荣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1月5-8日在云南民族大学召开。自首届"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主任会议"在北京大学召开以来,迄今已成功举办了4届。本次会议以"性别平等与高校女性学学科繁荣"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妇联、浙江省社科院、湖北省委党校、北京大学等20多个科研单位和高校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及30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会议共收到论文32篇,研究范围涉及妇女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8.
由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妇女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妇女/性别研究培训基地主办,韩国梨花女子大学韩国妇女研究院、日本东海性别研究所、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性别研究中心、日本高龄者生活研究所协办的"全球化与亚洲妇女、亚洲妇女学国际研讨会"于2007年11月23-24日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9.
2004年9月19日,东北师范大学召开女性研究中心成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中华女子学院、云南民族学、延边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的女性研究中心负责人,以及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代表、该校领导、专家学者等与会。与会共同祝贺东北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在女性研究、女性学科建设中取得的成绩,总结和交流高校的女性研究和女性学科建设经验,探讨了女性学学科建设的途径和合作的新向。10年来,东北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先后承担省级以上女性科学研究项目13项;发表论文百篇,编著4部;开设全校共同选修课1门(社会性别研究)会学系本…  相似文献   

10.
《妇女研究论丛》2007,(1):74-75
一、天津师范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 天津师范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是在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建立的.该中心成立于1993年,凝聚了一批妇女和社会性别学的学术骨干.中心保持"妇女史"研究的优势,先后承担了9项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中心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在国际基金会资助下,多次举办国际及全国学术会议、读书班等,与国内外妇女研究专家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还培训农村基层妇女与妇联干部,提高农村妇女自立自强和性别平等意识.以杜芳琴教授为总负责人的"发展中国的妇女与社会性别学"跨界联合课题共举办研讨会、读书会15次,参与者近600人次;出版著作、教材、译集等19部;课题还资助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19所高校开设本科、硕士、博士试点课程约42门.  相似文献   

11.
对性别研究和女性主义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孟宪范主编)一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转型期中国妇女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是妇女研究的一部力作。这一课题历时三年半,16位学者对女大学生就业、保姆的生存状况、流动女性的安全健康、贫困地区妇女生殖健康、家庭暴力、性骚扰、网络中女性的性别重构空间、女性写作等问题进行了实际调查和探讨,具有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一书定位于经验研究,从法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劳动经济学、卫生经济学、文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对特定历史时期妇女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进行了描述和性别分析。该书主编孟宪范在“弱嵌入性与女性研究———代前言”中指出,将经济社会学“弱嵌入性”引入女性研究和用“中层理论”指导经验研究的探讨富有新意。该书是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的跨学科性别研究的一次成功实践。2004年8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召开了“回应转型社会推进妇女研究———以《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为例”的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该书的部分作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结合该书的意义、特点和研究方法,探讨了女性/性别研究理论及其在中  相似文献   

12.
加强妇女研究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孟宪范主编)一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转型期中国妇女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是妇女研究的一部力作。这一课题历时三年半,16位学者对女大学生就业、保姆的生存状况、流动女性的安全健康、贫困地区妇女生殖健康、家庭暴力、性骚扰、网络中女性的性别重构空间、女性写作等问题进行了实际调查和探讨,具有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一书定位于经验研究,从法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劳动经济学、卫生经济学、文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对特定历史时期妇女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进行了描述和性别分析。该书主编孟宪范在“弱嵌入性与女性研究———代前言”中指出,将经济社会学“弱嵌入性”引入女性研究和用“中层理论”指导经验研究的探讨富有新意。该书是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的跨学科性别研究的一次成功实践。2004年8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召开了“回应转型社会推进妇女研究———以《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为例”的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该书的部分作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结合该书的意义、特点和研究方法,探讨了女性/性别研究理论及其在中  相似文献   

13.
2004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孟宪范主编)一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转型期中国妇女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是妇女研究的一部力作。这一课题历时三年半,16位学者对女大学生就业、保姆的生存状况、流动女性的安全健康、贫困地区妇女生殖健康、家庭暴力、性骚扰、网络中女性的性别重构空间、女性写作等问题进行了实际调查和探讨,具有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一书定位于经验研究,从法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劳动经济学、卫生经济学、文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对特定历史时期妇女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进行了描述和性别分析。该书主编孟宪范在“弱嵌入性与女性研究———代前言”中指出,将经济社会学“弱嵌入性”引入女性研究和用“中层理论”指导经验研究的探讨富有新意。该书是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的跨学科性别研究的一次成功实践。2004年8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召开了“回应转型社会推进妇女研究———以《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为例”的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该书的部分作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结合该书的意义、特点和研究方法,探讨了女性/性别研究理论及其在中  相似文献   

14.
理解普通妇女--兼谈女性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孟宪范主编)一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转型期中国妇女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是妇女研究的一部力作。这一课题历时三年半,16位学者对女大学生就业、保姆的生存状况、流动女性的安全健康、贫困地区妇女生殖健康、家庭暴力、性骚扰、网络中女性的性别重构空间、女性写作等问题进行了实际调查和探讨,具有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一书定位于经验研究,从法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劳动经济学、卫生经济学、文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对特定历史时期妇女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进行了描述和性别分析。该书主编孟宪范在“弱嵌入性与女性研究———代前言”中指出,将经济社会学“弱嵌入性”引入女性研究和用“中层理论”指导经验研究的探讨富有新意。该书是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的跨学科性别研究的一次成功实践。2004年8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召开了“回应转型社会推进妇女研究———以《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为例”的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该书的部分作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结合该书的意义、特点和研究方法,探讨了女性/性别研究理论及其在中  相似文献   

15.
<正>为回应近期媒体上有关"女汉子""女神"等有关女性价值的讨论,进一步促进男女平等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与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发展研究中心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男女平等价值观研究"为平台,于2015年3月10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大众传媒与男女平等价值观传播"座谈会,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华女子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及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各  相似文献   

16.
一、优秀组织奖(4名)上海市妇女学学会、福建省妇女理论研究会、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二、组织奖(8名)江苏省妇女学研究会、广西妇女理论研究会、东北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女性与社会性别研究中心、广东妇女学研究会、山东省妇女理论研究会、安徽省妇女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会第一届妇女研究优秀组织奖获奖名单  相似文献   

17.
2005首届中国女性与体育文化国际论坛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促进体育领域的男女平等,鼓励和推动妇女参与体育训练、管理和决策,全面提升女性对体育的参与意识,丰富女性健身、体育、管理的知识体系,中国妇女研究会、北京大学人文体育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妇女体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北京体育大学人文社科基地于2005年11月25-28日在北京大学共同举办“2005中国首届女性与体育文化国际论坛”。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秀榕、北京奥组委副秘书长郝远、北京大学常务副书记吴志攀等领导、国内外著名专家以及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体育报、妇…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0月17日,在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中国性别平等研究与倡导项目的资助下,清华大学老年学研究中心召开了主题为“老年保障与性别平等”的研讨会。来自劳动部养老司、中国老龄协会、中国老龄学会、中国就业促进会等各个部门的领导,国际劳工组织、法国和韩国的国际友人,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老龄科研中心、首都经贸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有关社会、心理、经济、人口、妇女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计60多人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议题广泛,与会的政府官员、学者和国际…  相似文献   

19.
<正>2017年6月20-22日,由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和南开大学妇女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当代中国史学建构中的性别议题:新理论、新视域、新解析"学术论坛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6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逾百位学者、青年学生汇聚一堂,围绕"传统女性群体及其性别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与妇女"是我国妇女理论研究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广大妇女生存与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此,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与香港中文大学性别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其中心议题为中国的文化环境与妇女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