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三四年十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从苏区突围,进行二万五千里的战略转移。在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前,为寻找突破敌人“围剿”的出路,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寻淮洲、乐少华,粟裕、刘英等领导的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赣、皖等省出动。一方面宣传我党抗日主张,揭露蒋介石卖国内战的行径,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另一方面企  相似文献   

2.
景婺黄高速公路是全国首批首条典型示范高速公路,由景德镇至婺源到安徽黄山高速公路和婺源至德兴到浙江常山两条高速公路组成,是一条连接赣皖浙,与九景、皖浙、沪杭高速公路共同构成我国中西部通向长三角的快速通道;是一条牵手瓷都景德镇、中国  相似文献   

3.
愧对方志敏     
1999年8月,是闽、浙、皖、赣根据地创建者方志敏诞辰100周年,也是他就义64周年。  相似文献   

4.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隅,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这里群山逶迤,层峦叠嶂,溪壑纵横,峡谷幽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区域之一,又是皖浙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解放战争时期,是华东局在皖浙赣边建立第二战场的中心区.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留下无数红军游击队战士的足迹;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5.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隅,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这里群山逶迤,层峦叠嶂,溪壑纵横,峡谷幽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区域之一,又是皖浙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解放战争时期,是华东局在皖浙赣边建立第二战场的中心区。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留下无数红军游击队战士的足迹;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江西红色旅游经典之十一:婺源——皖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陈爱中 @洪德平  相似文献   

6.
<正>闽浙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六大苏区之一。从1927年10月开始,历经了弋(阳)横(峰)初创、信江“割据”、赣东北发展、闽浙赣鼎盛、苏区丢失等5个时期达8年之久。鼎盛时期地跨闽、浙、皖、赣四省几十个县,100多万人口,被毛泽东同志盛赞为“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获得“苏维埃模范省”光荣称号。  相似文献   

7.
正闽浙赣边区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区域。大革命时期,即开始有党组织活动。土地革命时期,边区各地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先后建立了工农红军,创建了苏维埃政权,其中闽北、闽西北苏区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苏区主力红军长征后,闽浙赣边区军民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闽浙赣边区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国民党统治区内重要的战略基地之一,为中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闽北是闽浙赣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闽浙赣边区很多重大  相似文献   

8.
1937年10月,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于12月正式宣布:在南方湘、赣、闽、粤、浙、鄂、豫、皖8个省13个地区活动的红军和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四个支队。1938年春,日军以华中派遣军3个师团的兵力沿津浦铁路北  相似文献   

9.
在抗日战争中,地跨鄂、豫、皖、湘、赣五省,拥有5万正规军、30万民兵、1300万人口和9万平方公里的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是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逐步发展起来的。鄂豫边区之所以能够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最后迎来抗战的伟大胜利,其重要原因在于边区党委在复杂的斗争中,始终把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放在首位,而以李先念为首的领导人带头反腐倡廉,开展卓有成效的廉政建设,又表现得尤为突出。总结和探讨它的作法及其经验,对于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无疑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们婺源县,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是典型的山区县。在我县二千九百四十七平方公里的地域上,山场广阔,资源丰富,良好的自然条件为发展商品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利用这一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综合经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了致富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正一1934年7月,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接连失利,苏区形势极其严峻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作出决定: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组成抗日先遣队,北上闽浙赣皖边区,创造游击区域,建立苏维埃根据地,以吸引蒋介石的部分兵力,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配合中央红军主力,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7月初,红七军团奉命从福建连城地区撤回瑞金休整补充。  相似文献   

12.
1935年8月6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阈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方志敏同志在南昌英勇就义。方志敏同志生于1899年8月21日,江西省弋阳人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江西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历任县委书记、特委书记、省委书记、军区司令员、红十军政委、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主席团委员,党中央委员;1934年,红七军团和红十军团合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方志敏任总司令1935年1月24日,他不幸被俘入狱,1935年8月6日,在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  相似文献   

13.
<正>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救亡运动汇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蒋介石国民党当局开始与中共高层接触。7月17日,周恩来等代表中共中央在庐山与国民党方面进一步商谈国共合作抗日的问题。国共两党在江西这片土地上演绎了"兄弟携手御外辱"的辉煌历史,在南方8省乃至全国抗战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国共合作谈判的消息传到赣粤边区,在油山一带领导红军健儿进行游  相似文献   

14.
1923年党的“三大”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国共两党实行了第一次合作。1926年,在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之后,开始了著名的北伐战争。在北伐军汀泗桥、贺胜桥大破吴佩孚主力,兵临武汉之时,战局发生了变化。占据闽、浙、赣、苏、皖五省的孙传芳,改变其坐山  相似文献   

15.
今天,我十分高兴地和同志们,特别是当年战斗在闽浙赣边区的老同志一起,出席在这里隆重举行的《中共闽浙赣边区史》首发式。《中共闽浙赣边区史》是我省继《中共福建地方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之后,在党史研究上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共福建省委,对《中共闽浙赣边区史》的出版发行,表示热烈的祝贺! 闽浙赣边区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党在南方的革命战略基地之一,在革命战争的峥嵘岁月里,边区党组织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同省情、区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七·七”事变的爆发,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就发布《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芦沟桥通电》,主张坚决抗日。根据党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先后发表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致国民党闽赣浙皖边区主任公署和闽浙两省当局的快邮代电》、《为团结御侮、共赴国难以及和平谈判破裂告各界人民人士书》和《呼吁各界人士要求闽浙两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宣言》,  相似文献   

17.
尊敬的许集美老主席、各位老领导老前辈、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负责人、同志们:今天,我们在省委党校隆重举行庄征烈士纪念文集、李铁烈士纪念文集发行仪式,这既是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的一件大事,也是我省党史界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8.
<正>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40余万川军将士出川抗日。他们转战晋、鲁、皖、豫、苏、浙、赣、鄂、闽、湘、桂、黔等省区,先后参加了淞沪抗战、太原会战等战役战斗,涌现大批屡挫强敌、战功卓著、血洒疆场的英烈。川军将士用血肉筑起中华民族铁钢长城,其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为世人永远崇敬和纪念。  相似文献   

19.
上饶市委提出要把上饶建成赣浙闽皖四省交界的区域中心城市,这个定位对于推进上饶快速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按照市委“12431“城镇体系规划,铅山被列为上饶大城市的三大副中心之一.要把铅山建成上饶副中心城市,必须从铅山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等实际情况出发,以战略的眼光、创新的理念、科学的规划、市场的手段、经营的思路,加快铅山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解放战争时期,粤赣湘边区包括广东的东江、北江流域、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赣南、湘南地区共50余县。这一跨越粤赣湘三省的区域,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战略意义。 粤赣湘边区各地人民武装,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南方游击战争的指示,从1947年开始,就抓住敌区兵力空虚的大好时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声势浩大的打击和摧毁国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