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最早撰写关于斯大林文章的西方作家可能是安娜·路易斯·斯特朗.1921年,这位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弗兰德城的美国女性,怀着一颗充满正义感的心来到了饱受战争创伤的苏俄,帮助美国公谊会服务队把救济品送到了伏尔加河灾区.完成这项工作后,她没有回美国,留在苏联从事新闻工作.1924年她为美国《赫斯特国际杂志》写了一篇文章,大胆地猜测:虽然斯大林不是政府首脑,但是如果要谁来继承列宁的话,这个人准会是斯大林.当时,斯大林所担任的总书记这个职务既不为联共(布)中央领导人所重视,也不被西方新闻媒介放在眼里,因此,这篇第一次在美国发表的关于斯大林的文章,没有引起任何反响地放进了图书馆的报刊架.  相似文献   

2.
形成“斯大林体制”的历史条件及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陈立旭斯大林担任俄共领导人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斯大林领导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简称“斯大林体制”,也有人称之为“斯大林模式”。斯大林体制的形成决非个人意志的产物,它是俄国共产党人探...  相似文献   

3.
雷晓欢 《理论月刊》2015,(3):118-123
国内外学者对于斯大林思想的研究成果颇丰,涌现了大量相关的专著和论文,但他们大多以政治体制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对斯大林的经济思想剖析不多,认识不足.随着苏联秘密档案的公布,一批西方学者开始着手研究其经济思想.探析当前西方学者对于斯大林经济思想的研究,尤其着重梳理他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农业集体化思想、工业化思想以及命令经济体制,对于我们开拓学术视野,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斯大林主义》一文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莫里斯·迈斯纳的一篇重要论文。该文主要研究了斯大林主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影响以及"毛泽东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关系。但在政治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的分析框架下,迈斯纳的研究陷入了对中共党史、特别是对当代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严重误解之中。全面评析迈斯纳的这篇论文,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迈斯纳关于毛泽东和中共党史的研究状况,并能凸显出当代西方学者关于毛泽东研究的一些新特点。  相似文献   

5.
捷尔吉·卢卡契(1885─1971)是匈牙利著名政治活动家和哲学家。1919年匈牙利革命期间.卢卡契任苏维埃政府教育事务部副人民委员。1956年卷入匈牙利事件,一度被流放。以后专事学术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关于卢卡契的评价,毁誉不一。因《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年),他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他还被看成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向当代形态转化的代表人物。卢卡奖在晚年希望有可能在社会主义界限内进行不可避免的变革。卢卡契之所以在晚年集中思考社会主义的改革问题,其历史背景缘于斯大林危机的公开化。斯大林危权与苏联面…  相似文献   

6.
管见 《传承》2001,(3):44
斯大林是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领导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他 个性鲜明。以下是两个小故事: 斯大林的热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为了表达对伟大统帅的敬爱,军工厂的工人赶制了一件礼品。这是 一具 T── 34式坦克模型,它做工别致,金光闪闪,格外夺目。它的功能独特,既是精美 的座钟,又是高级收音机。工厂向斯大林献礼时,朱可夫元帅也在场,他见了这件礼品爱不 释手。斯大林当时微微一笑,未置一词。等朱可夫回到寓所,竟惊奇地发现,这件“坦克” 已经摆在了他的书桌上了。斯大林对部属的关爱和观察敏锐由此可…  相似文献   

7.
李铁 《前沿》2008,(5):195-198
毛泽东评价斯大林是一个有重大历史影响的重要历史事件。毛泽东评价斯大林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56年3月17日晚中共中央召开扩大的书记处会议到1956年10月“匈牙利事件”发生为第一阶段。毛泽东对苏联公开支持,私下表示不同看法;为补救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造成的失误,被迫对斯大林公开进行全面的评价;当时思考的重心在批判教条主义,评价的侧重点是对斯大林的错误进行“反思”,以便从中吸取教训,为探索中国自己的道路服务。从1956年10月“匈牙利事件”发生到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召开为第二阶段。由于波匈事件的发生,毛泽东开始强调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消极作用,提出保护斯大林,重点是批判修正主义。从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召开到1965年底中苏大论战结束为第三阶段。毛泽东彻底否定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积极作用,公开为斯大林辩护,大批现代修正主义,并逐步形成“反修、防修”理论。  相似文献   

8.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是苏联历史上风云一时的人物:曾是斯大林的得力助手,斯大林之后在党和政府中排名第二。可是,斯大林去世刚过4个月,1953年7月10日,苏联新领导集团就突然宣布,贝利亚是“共产党和苏联人民的敌人”而被逮捕。宣传贝利亚的书籍、图片立即从各类书店和报章杂志上消失,《苏联大百科全书》中的贝利亚条目也被重新印刷的  相似文献   

9.
苏联没有橡胶园,不生产橡胶,每年需要用大量的资金向西方国家购买橡胶。斯大林对此很忧虑。有一天,他把马林科夫、贝利亚、赫鲁晓夫等几位领导人,召集到他的办公室里,研究如何才能不向西方资本家购买生胶的问题。斯大林说:“橡胶是植物排泄出来的液体金子,它对发展各项现代工业,尤其是对军事工业,具有极为重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帝国主义在橡胶问题上卡我们,对我们搞封锁和禁运。你们记得吗?我在同毛泽东会晤时,曾经谈到过这件事,可他好  相似文献   

10.
谢安国 《传承》2012,(11):80-81,85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斯大林模式的经验与教训在于,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实践中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要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的平衡、协调发展;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  相似文献   

11.
怎样看待“斯大林模式”?程思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以后,全世界包括苏联和东欧国家掀起了一股以批判“斯大林主义”为旗号的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当时,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全面地、科学地评价了斯大林...  相似文献   

12.
述弢 《同舟共进》2010,(10):34-36
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克里姆林宫医生案件”,是斯大林发动新一轮政治大清洗的信号。后因斯大林猝然去世,案件中途夭折,许多人方侥幸逃过此劫。这一案件决非孤立的事件,今天重温这段旧事,或可从中依稀看到斯大林执政期间的一些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3.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是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论母体,后者以鲍威尔民族理论及其民族文化自治主张备受关注,并受到列宁、斯大林的重点批判。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研究社会具体问题的经验社会学,囿于局部视角而无法全面认识阶级问题与民族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在政治上表现为寻求调和与统一的折衷主义,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自决理论与追求人类解放的理论质性;拘泥于实证性偏好和西方理性主义,忽略了马克思主义顺应历史潮流的革命性本质和理论概括性,在解决民族问题等方面走向了改良主义、机会主义。溯源性地分析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性及其局限,对于深刻理解鲍威尔民族理论与民族文化自治的错误以及列宁、斯大林对这种理论的批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郑异凡 《同舟共进》2013,(12):50-51
斯大林于1953年3月5日去世。关于他的死因迄今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中毒身亡,有的说当年苏共领导“集体无作为”导致死亡。还有一说,在孔策沃别墅抢救和死亡的不是斯大林本人,而是他的替身……种种说法,令人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5.
徐元宫 《同舟共进》2012,(10):60-63
斯大林的首任妻子E.C.斯瓦尼泽死于1908年,给丈夫留下了1岁的儿子雅科夫。作为经常被流放的革命者,斯大林无法照料儿子,是居住在格鲁吉亚的E.C.斯瓦尼泽的姐妹们把雅科夫养大了。直到1921年,雅科夫才抵达莫斯科,并同斯大林的第二个家庭生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共产国际本来是以发动世界革命为其基本任务的,但随着苏联一国社会主义的建立成为现实,这一机构便逐步成为苏联对外政策的工具.鉴于共产国际名声不佳和作用下降,二战前,斯大林已经有意将其解散.当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战略反攻的关键时刻,考虑到战时特别是战后与西方同盟关系的发展,斯大林毅然决定立即解散共产国际.这一举措的历史意义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共产党的组织形式.并从战略上放弃了世界革命的传统.  相似文献   

17.
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条基本的进路:以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代表的东方马克思主义进路;肇始于卢卡奇、柯尔施和葛兰西,以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路。作为实践的理论和理论的实践,东西方国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是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分化和发展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斯大林对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从而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高度重视的。在国内战争烽火刚刚熄灭的1921年,斯大林就指出:“现在,当我们已进入新的经济建设时期,当我们已从战争转到和平工作的时候,‘一切为了战争’这个旧口号就必然被‘一切为了国民经济’这个新口号所代替。这个新时期要求共产党员把全部力量投到经济战线上,投到工业、农业、粮食工作、合作杜。运输业等等上去。”以斯大林全集》第5卷第72页)关于经济建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斯大林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站在人类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一提到赫鲁晓夫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所作的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往往就说他全盘否定斯大林,并进一步引申为“全面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不符合历史的。  相似文献   

20.
与斯大林的女儿斯维特兰娜相比(见本刊2013年第12期《斯大林之女与克里姆林宫的角力》),斯大林的儿子瓦西里截然相反--女儿一心想凭本事吃饭,试图摆脱特殊的身份和待遇,过寻常百姓的生活,不得,一再抗争;儿子则对自己的特殊身份非常自负,凭借这一身份扶摇直上,又自恃这一身份为所欲为,最终害了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