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裴毅然 《党史文苑》2014,(10):55-56
1949年解放军进城,全国青年学生唱起《延安颂》,延安在全国青年心目中既神秘又圣洁.令他们无限向往。1949年以后,“延安出身”成为新社会的“入门券”.“延安一代”成为新中国知识界的主导群体。  相似文献   

2.
何方 《党员文摘》2009,(11):7-8
一集合就唱歌延安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也许就是《延安颂》上说的“到处传遍了抗敌的歌声”。只要一集合,就要唱歌。唱歌,最热闹的还是集合开会的时候。无论会议规模大小,歌声总是此起彼伏,拉拉队也是喊个不停。连队开会,各班相互拉;全校开会.各队相互拉:几个单位或全延安的大会.就“一致对外”地拉.例如“鲁艺来一个!”或“抗大来一个!”  相似文献   

3.
“老百姓可以骂我们,我们却不能骂他们,因为他们是主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的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是毛泽东在延安时说过的几句名言,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延安是革命的圣地,抗日战争期间,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均设在延安,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所窝洞内办公。1941年夏日的一天,延安公安保卫部门向毛泽东汇报一个情况:清涧县有一个农妇的丈夫被雷电击死,引起她的悲伤,她却大骂“世道不好”、共产党“黑暗”…  相似文献   

4.
邓伟志 《求贤》2010,(3):29-29
最近报刊上,就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在同毛泽东的交谈中.说到中国历史上不少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没有跳出“兴亡周期率”的“率”字.展开了争论。我这里说点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5.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以延安为革命大本营.在陕北这片黄土地上,开辟了一个新世界,孕育出新中国的雏型。延安以其“模范的抗战堡垒”的独特魅力,成为全国最进步的地方,为大后方青年所向往。同时,延安也因其不同于大后方的新姿,为世界瞩目,成为外国新闻界采访的热点地区,斯诺、史沫特莱、贝特兰、斯特朗、爱泼斯坦、斯坦因、福尔曼……,先后踏上这块贫瘠的土地。在对延安进行实地采访后,他们共同的感受是:“到中国不到延安看不到新中国。”叩开延安的大门,斯诺采访到他“一生中在亚洲所…  相似文献   

6.
最近听到很多牢骚.都指向一个词:“绩效管理”。 有小学老师说.他们学校考核教师光看成绩排名,自己虽不忍心.可也得逼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以前排名靠后没奖金.“现在连绩效工资都没了”:有设计院朋友说,他们单位也搞绩效考核了.本来是个创意产业.现在也靠数量取胜.数量够了一好百好.不够什么都不好.“好在应付谁不会啊”;  相似文献   

7.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许多革命的文艺工作者为抗日救国先后从国民党统治区来到延安。“这些人过去都信仰革命,同志中甚至有人牺牲了,现在他们活着到了延安,大家都高兴”,“他们到延安一过边界,就匍匐在地上亲吻土地,热情的很”。①他们赞美延安“没有暴力的统治,没有政治的腐化,没有  相似文献   

8.
与共产党的渊源毛泽东称“他(张治中)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周恩来曾评价说:“这个人很复杂,又很简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  相似文献   

9.
1945年7月1日,黄炎培等国民参政员飞赴延安访问。7月4日,毛泽东特邀黄炎培等到他家里作客。他们谈了一个下午。最后,毛泽东诚恳地问黄老:您来延安考察了几天,都有什么感想?黄炎培坦率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寻冁’,‘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09,(7):19-20
正方:为什么对复出说“好” 首先,复出符合党的一贯政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这是我们党从延安时代就倡导的一个方针。既允许干部犯错误,也允许干部改正错误——正是由于我们党长期坚持这个方针,从而挽救了大批干部,也避免了人才的浪费。当前,允许一些被问责的官员复出,给他们以适当的工作岗位,正是党的一贯政策的合理体现。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1937年访问延安时,在和毛泽东的一次谈话中曾经问道:“国民党方面认为,你们的周兴是中共的特务头子,您以为如何?”毛泽东回答说:“我以为周兴是无产阶级的宝剑!”1962年,毛泽东又在“七干人大会”上风趣地说:“唐朝有个周兴,是酷吏,残害百姓。我们的周兴是保卫人民的。”  相似文献   

12.
到延安见毛主席 在史超到了延安第三天,有人问他,你见到毛主席没?他说,没见过啊?上哪儿去见?那时,史超还不满18岁。他和11位同道,走了720里,从西安走到延安。当时,延安叫肤施,是个很小的地方。夸大点说,站在城中间一喊,四下都能听见。他们说你向北边走.北城靠东的地方有个小教堂,去那里就能看到毛主席了。  相似文献   

13.
吴珏 《湘潮》2012,(10):51-56
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有5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人称“延安五老”。他们分别是: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和吴玉章。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会议,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决定: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并在南京、  相似文献   

14.
现代著名作家萧军自1938年3月到1945年11月,曾几次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这期间他与毛泽东有过一段十分密切的交往。他们书来信往,无所不谈。毛泽东经常邀请萧军“惠临一叙”,称赞萧军说:“你是极坦白豪爽的人,我觉得我同你谈得来。”在延安,毛泽东三留萧军,令这位非常重义气讲感情的东北汉子终生感念。  相似文献   

15.
刘建明 《奋斗》2012,(1):62-62
1941年6月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的杨家岭小礼堂召开边区联席会议。下午正开会时.突然下起暴雨.一个炸雷击断了礼堂的一根木柱.坐在附近的延川县代县长李彩荣猝不及防,不幸触电身亡。同一天.一位农民饲养的一头驴也被雷电击死了。这位农民逢人就说:“老天爷不开眼,响雷把县长劈死了。为什么不劈死毛泽东?”  相似文献   

16.
袁浩 《奋斗》2009,(11):63-63
一个满怀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能令我心满意足的老师。”释圆笑笑问:“你走南闯北十几年.真没能找到一个自己的老师吗?”年轻人深深叹了口气说:“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啊,我见过他们的画,有的画技甚至不如我呢!”释圆听了。淡淡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的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说着,  相似文献   

17.
1940年2月1日.毛泽东曾在延安民众大会的讲演中十分自豪地说:“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  相似文献   

18.
吃饭要照镜子延安时期,陈云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最初,中组部设在延安城内,日本飞机轰炸延安城之后迁到北门外约两公里的一山坡上。当时,山脚下有一饭馆,名叫西北菜社。当时,一些跑到延安来学习的归国华侨和国民党地区一些官员、富豪的子女,他们过不惯艰苦的生活,常到西北菜社去“解馋”。这些人很有钱,每次都点上许多菜,吃不完就扔掉,与一般延安军民艰苦的日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陈云同志大力倡导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严厉地批评了随便扔掉饭菜的铺张浪费行为,并提出了“吃饭要照镜子”这句名言。其意思是说,不仅要把饭…  相似文献   

19.
《红星照耀中国》成为“毛泽东热”的起点 延安时期,国民党在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经济封锁的同时,还大肆进行新闻封锁和歪曲宣传。正如一位美国记者所说,国民党“制造了大量的谎言说他们犯下的各种罪行,用来煽动对红军的仇恨”。在欧美国家、在广大的国统区,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记者兼专栏作家索尔兹伯里的名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曾提到延安时代的“红色历史学家”徐梦秋,书中写道:“长征期间担任红军政治部秘书处主任的徐梦秋.是一位上层社会的儿子。长征结束到延安毛泽东就指示他写一部长征的历史.1936年.徐梦秋告诉海伦·斯诺.他已收集了700份文件.其他几乎全部丢失了。1938年.他在上海发表了第一集有关长征的个人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