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学武 《廉政瞭望》2004,(10):31-31
我“三生有幸”,出生地有两大历史名人:一位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一位是“中国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本来按现行行政区划,屈原是湖北秭归县人,昭君是湖北兴山县人,而我的出生地是兴山县,因此不能“脚路两只船”与他俩“攀亲”:但在西汉时期,兴山和秭归都同属一州,名为归州,于是我在“时空隧道”里“开历史倒车”,就能够“傍”上这两位大名人了。  相似文献   

2.
周勇军  朱本召 《湘潮》2008,(7):18-20
常德,一座诗意盎然的城市。 这座城市,有着一个被载入吉尼斯世界大全的独特景观:一堵诗墙,锁住滔滔江水。隔水相望,那是德山,指点于尧、辞王于舜的善卷先生曾经隐居于此;那是枉水,屈原“朝发枉渚,夕宿辰阳”,曾经解舟于此;江风如洗,飘动的或许还是陶渊明的桃源一梦,柳叶如丝,挽留的一定还有刘禹锡江上踏歌的声音……  相似文献   

3.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年春天楚国大夫屈原奉命去选拔贤才。回乡后屈原进行了一场奇特的考试,推出了一道新奇的考题:在考场中,每个考生都领到一个小布袋。考生们打开一看,有一小包谷粒,还有一张纸条,上书“秋后交卷”。   秋收后,考生们争先恐后地到屈原那里献上了大包大袋的颗颗粒大饱满的谷子。只有一位考生,双手捧着一个装谷的小土罐交给屈原。屈原问他:“你怎么只收了这么一点谷子 ?”这个考生答道:“大人发的谷种有 97颗不发芽,只有 3颗长成庄稼,成熟后共收获了 900多粒谷粒。”众考生哄笑不已,然而,只见屈原上前一步拉住…  相似文献   

4.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忍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困扰着我。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我…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的艺术欣赏口味,偏于浪漫与豪放。1958年,南宁会议和成都会议期间,毛一再表示不喜欢杜甫、白居易哭哭啼啼,太现实了就不好写诗;欣赏屈原、李白,提倡“革命的浪漫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相结合”。毛在这个年头提倡浪漫主义,自然与发动旨在短时期“超英赶美”的“大跃进”直接相关,但也确与其素有的欣赏口味相关。  相似文献   

6.
《党课》2010,(4):102-102
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曾担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的萧楚女,原名萧树烈。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萧树烈从爱国诗人屈原的“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诗句中得到启迪,取了屈原用来象征爱国志士的“女”字作为自己的名字,以表示他要作“楚女”的伟大抱负。  相似文献   

7.
民生是一个大话题。 它可以小到一条街道、一棵树木,也可以大到一个目标、一项制度。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两千多年前的屈原,看到百姓的艰辛生活,发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感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代诗人杜甫,面对风雨飘摇中的民众,写下了这样优国优民的诗句。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278年,屈原选择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五月五日,在湖南的汨罗投江殉国。从此,这条江就与屈原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当地人民年年端午以特有丰富的礼俗“追挽屈子忠魂”。于是,这条名不见经传的从两岸绿色环抱中走来的汨罗江,便随着纪念屈原的声音而响彻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随着龙舟竞渡的轨迹而远播异国他乡。  相似文献   

9.
他是湘人,常引屈原《离骚》中一名言与同仁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他是教师,常引孔子《论语·述而》中一句话自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他在材料界追求一生,晚年提倡类比和交叉结合,欣赏境界,曾循学、思、问,以诗述怀:勤学复善问,苦思后追寻;攀登上台阶,机遇来垂青;哲理化情韵,真善依美撑;殊途追境界,同皈何须分。  他就是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肖纪美。真情报国矢志不渝  凤凰,地处湖南西部边陲。境内奇峰兀立挺秀,“南华叠翠”逶迤。县城沱江…  相似文献   

10.
公元前278年,屈原选择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五月五日,在湖南的汨罗投江殉国。从此,这条江就与屈原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当地人民年年端午以特有丰富的礼俗“追挽屈子忠魂”。于是,这条名不见经传的从两岸绿色环抱中走来的汨罗江,便随着纪念屈原的声音而响彻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随着龙舟竞渡的轨迹而远播异国他乡。  相似文献   

11.
莲,又称芰荷、芙蕖、水芙蓉、荷花,素以其鲜艳的色彩、清远的芬芳、不凡的品质,赢得人们的喜爱和赞颂。唐宋时期湖南遍地芙蓉,古称芙蓉国,故毛泽东有“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的壮丽诗篇。战国时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以荷叶为裳芝兰为佩,把荷与“美人”并列。寄托自己忠贞不二的情怀;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也是湖南人的周敦颐老先生对莲花推  相似文献   

12.
余玮  陈昕 《湘潮》2006,(8):34-38
屈子神貌国学大师文怀沙是新中国楚辞研究第一人,著名哲学家、红学家,被誉为“当代屈原”和“活屈原”。“二战”以后,劫后余生的人们开始反思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17个国家的75位著名人士联合发起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理事会。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为了纪念中国爱国诗人屈原  相似文献   

13.
“破五”     
今年的2月2日是正月初五,北方地区也叫“破五”。按照民间习俗,这一天要鸣鞭放炮,驱赶“小人”。晚餐要吃饺子,剁馅叫做“剁‘小人’”,包饺子也叫“捏‘小人’嘴”。我不知这种习俗从何时开始,其原意从何而来,但是每当初五时,总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因为中国的节日,一般以喜庆开始,或纪念历史名人(如五月初五端午节纪念屈原),或祭祀团圆(如八月十五中秋节),都是在一种十分美好的心境中过节。虽然两千多年前屈原被逐,  相似文献   

14.
马莉 《世纪桥》2009,(10):30-31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代表作抒情长诗《离骚》,两千多年来更是被尊为“可与日月争光”的杰作。作品不仅有极高的思想价值,更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其为人为文结合得非常完美,对后世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5.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萦绕…  相似文献   

16.
1942年1月,郭沫若创作了享誉剧坛的著名历史话剧《屈原》,4月初起在重庆公演,引起了强烈反响。著名爱国人士黄炎培的两首贺诗,激起各方人士纷纷赋诗唱和,《新华日报》为此开辟“《屈原》唱和”专栏,由此形成的“《屈原》唱和”热,堪称大后方抗战文化运动中的一大盛事。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富,国民党政策重心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积极抗日变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接连制造反共摩擦和军事进攻事件,直至194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围歼新四军的皖南事变,使九千抗日健儿血染沙场。在加紧军事反共的同时,国民党顽固派对抗战文化运动的压…  相似文献   

17.
《党的建设》2011,(1):48-48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约公元前278年)名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相似文献   

18.
《新长征》2008,(1):F0004-F0004
“十一五”期间,我省汽车产业的发展将突出抓好“134”工程,即做大做强“一个龙头”;一汽集团;加快建设“两大基地”;长春汽车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19.
解放前,特别是两三千年的封建社会,旧中国多讲“政声人去后”,因为爱国爱民的屈原等忠臣,众多改革家大都不得善终。改革家明朝万历首辅张居正(江陵人),死后被抄家、掘坟暴尸便是一例。人去,讲的是为官者某时离开某地后的政声,更多讲的是人死“盖棺定论”后。少讲或者不讲“政声人在时”。这似乎成了中国的一个传统,法国人乃至欧洲敢为打胜仗的活人建凯旋门,而中国少有。  相似文献   

20.
傅正义 《探索》2000,(2):107-109
《离骚》的释名、写作年代和组织结构,千古纷争,歧见迭出。然司马迁、王逸释名,于诂训有据,于文情相符,最为妥贴。《离骚》既非作于一些学者所谓的第一次流放期间,也非作于第二次流放期间,更不是“绝命之作”,而是作于两次流放之间。《离骚》以屈原自身经历为线索,以理想现实的冲突为核心,以“余”、“党人”、“哲王”三方矛盾相交织,或实或虚,或真或幻,凭心而言,以意运法。大而划之,首末两段;细而分之,首段五层,末段三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