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吴励生 《河北法学》2007,25(6):174-183
围绕《反恩与批判:体制中的体制外》一书所开放出来的问题进行相关追问."关系性视角"的转换和调整,使邓正来对知识、知识制度及知识生产机器等结构性存在的洞察与批判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以及"共时性视角"的跟进审视和论证,也使邓氏的中国法律哲学的当下建构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高度,在由衷赞赏的同时也指出,邓氏在对学术结构性与法律结构性两个本具同质性存在的解构和批判上后者比之前者略逊.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建构也要落实在具体制度的建设上,而这首先要求制度理性的保证,即邓氏屡有提及的"建立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以及身体力行的学术制度与学术传统的重建.对魏敦友在解读和批判邓正来过程中提出的"重建道统"的主张与刘军宁借助本土思想资源建构自由主义而提出的"天道自由主义"观提出质疑并展开论辩.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的法国法学界同时见证了两项学术史的重要改变:自然法学迎来了复兴,法史学也成了法学院的一门重要学科。两种学术倾向同时在此时发展并非偶然。面对“社会科学批判”和“社会批判”的法学亟需一种可以处理社会发展经验的研究方法。史学的研究范式恰好因为对变化和发展性的强调而得以满足此种要求。而且法史学又因为其研究的是过去的法律,所以符合法学作为规范科学的特性。法史学展现的法律发展性促使一种强调内容可变性的自然法理论得以发展。自然法学家也通过对法史学论据的使用为多元主义的法律渊源理论背书,并强调在多种法律渊源之间进行选择和解释需要以自然法为指导。但他们所主张的自然法并非独立于特定的意识形态倾向。此时的自然法内核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它恰恰形成了对社会科学批判和社会学批判的回应。  相似文献   

3.
邓正来 《河北法学》2006,24(10):2-3
"西方法律哲学论著书评"是一个专门性的学术研究栏目.开设这个栏目,不仅是为了否弃与批判中国学术界在当下盛行的那种"知识消费主义"的取向,而且也是为了倡导与弘扬一种回归经典、进行研究性阅读与批判的新的学术取向,亦即知识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一种"个殊化"取向或"个殊化"思潮.我愿意把它称之为中国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的一种转向.  相似文献   

4.
吴卫星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10月版本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作者不满足于我国环境权研究的现状,本着学术批判和学术创新的精神,综合运用宪法学、行政法学、诉讼法学、国际人权法学、环境  相似文献   

5.
针对邓正来<全球化与中国法学--一种开放性"全球化"观的建构>一文做的知识批判.在一如既往地肯定邓氏对中国法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从现代性范式到全球化范式)所做的贡献及其开放问题的能力与论辩能力的同时,也指出其知识-法学的论辩路径对本土特殊问题的遮蔽,如意识形态话语对学术和学者的宰制,以及缺乏良性互动的话语机制和学术机制等.  相似文献   

6.
<正>吴卫星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10月版本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作者不满足于我国环境权研究的现状,本着学术批判和学术创新的精神,综合运用宪法学、行政法学、诉讼法学、国际人权法学、环境  相似文献   

7.
邓正来先生的新著《寂寞的欢愉》 (法律出版社 2 0 0 4年 )从书名上看并不像是一本学术专著 ,更有些许散文的意味。然而当走进书中 ,走过邓先生为自己树起的一个个学术路标 ,我们却是在时而沉重 ,时而欣慰地品味着他的学术忧思和欢愉。这些路标凸显了邓先生近 2 0年的学术旨趣 ,标示出了那些深深嵌在邓先生这些年来文字中的一条条学术之路。如果说给这部自选集抽出几条红线 ,恐怕邓先生自己在序言中的概括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即关于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研究 ,反思和批判 ,关于回到学术经典于建构学术传统与学术评价体系的助益以及关于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8.
怎样看待中国法学的“法条主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星 《现代法学》2007,29(2):54-57
一一个时期以来,不少学者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法学进行了回顾、总结、展望,当然包括批判。这样一种学术清理和概括虽然有着价值判断、学术旨趣的区别差异,但是总体来说是比较接近的,至少在某些方面达成了某种共识。从共识看,其中之一就是学者普遍感觉20多年来的中国法学存在着  相似文献   

9.
目次一、引言二、国际法批判法学派的研究概况三、国际法批判法学派的主要思想四、对国际法批判法学派的反思一、引言1977年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召开了第一次批判法律研究大会,由此美国批判法律研究运动(the critical legal studies movement)的帷幕得以拉开。此后,批判法律研究运动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法学界开展得轰轰烈烈,一步一步走向兴盛,形成了一股反西方法律传统的学术思潮和一个具有叛逆性和颠覆性意义的法学流派——批判法学(critical legal studies)。批判法学对西方自由主义传统的法律制度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对此,国内有关论著已…  相似文献   

10.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大众传播理论是批判的传播者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在本质上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它参与了国家对大众思想的灌输和控制及对高级文化的摧毁,作为大众文化明星也只是一种人格化的商品;也是批判的大众文化理论,指出大众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性、控制性、欺骗性、商品性、复制性和非艺术性;还是批判的受众理论,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播的受众处于一种被全面控制的境地,其接受方式是非审美的。  相似文献   

11.
电影既是一种文化事业,也是一项文化产业,在影视批评中除了要坚持艺术标准外,商业标准也不可忽视,但商业标准不等于票房价值,而是指导演是否具有观众意识.至于影视文本的商业性的获得,一方面在于迎合观众的口味,另一方面则在于文化语境的培育、维护与引导.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paper I will argue for the ethical and political virtue of a form of critique associated with the work of Michel Foucault. Foucault’s tryptich of essays on critique—namely ‘What is Critique?’ ‘What is Revolution?’ and ‘What is Enlightenment?’—develop a formulation of critique understood as an attitude or disposition, a kind of relation that one bears to oneself and to the actuality of the present. I suggest that this critical attitude goes hand in hand with a mode of intellectual practice realized rhetorically in the form of the interrogative and methodologically in ‘problematology’. But, in addition to highlighting the habitus of critique suggested by Foucault, I also want to consider the entanglement of this critical enterprise in the conditions of the present that it attempts to diagnose. Specifically, I ask, in what way is a critical enterprise in the interrogative mood itself imbricated in the trope of interrogation that fills so much of our current political and public landscape?  相似文献   

13.
创业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文化中孕育和发展的,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的。创业文化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进文化。东北地区不乏传统的创业文化,但却缺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创业文化,因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首先振兴东北的创业文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广泛适用,检察机关不断加大量刑建议精准化改革力度。量刑建议精准化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备受争议,其原因在于控辩双方具结活动的形式化、“明显不当”标准的模糊化、检察机关工作内容的复杂化,以及控审机关沟通关系的紧张化。对此,破解之道在于科学地把握量刑建议精准化改革背后的公诉权力变化,以此为前提统筹采取应对策略,包括划定精准刑量刑建议的适用范围、明确精准刑量刑建议的主要标准、推进审前具结活动的实质改造、提升精准刑量刑建议的质量水平、健全量刑建议的调整方案等方面,由此才能真正提升量刑建议精准化改革的实务成效。  相似文献   

15.
孙国东 《河北法学》2007,25(10):175-178
时代诊断是理论建构的前提.一个时代、四重结构既是邓先生对当下中国时代病症的诊断,也是其对中国法学进行总体批判的前提性判准.但这一前提是不周延的;无论是主流法学,还是邓先生都忽视了特权文化结构的存在,该结构经由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自我再生产机制而不断得到强化,使得国人欠缺规则意识和平等观念;这种文化结构与中国结构紧密勾连,对中国法学的批判和重建而言不能小视.  相似文献   

16.
周予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选》在各高校历史系中已使用多年,但在校注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古今地名对照多有差错,标点亦有误点,少量字还存在讹误,许多清代人物的资料出处亦与事实不符,本对书中的有关问题予以考证。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builds on previous work that argues that a useful path for a “queer/ed criminology” to follow is one that takes “queer” to denote a position. It suggests that one way of developing such an approach is to adopt a particular understanding of critique—specifically one that draws from Michel Foucault’s view of critique as “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It then charts some of the possible directions for such a “queer/ed criminology.” While such an approach to critique has previously been discussed within critical criminologies,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it is useful for queer criminologists to explore the opportunities that it affords, particularly in order to better appreciate how “queer/ed criminology” might connect to, draw from, or push against other currents among critical criminologies, and help to delineate the unique contribution that this kind of “queer/ed criminology” might make.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e criteria used by Swedish courts for assessing credibility of plaintiffs' accounts were for the first time scientifically evaluated. Furthermore, unlike much previous deception detection research, we used offenders as participants instead of college students. False and truthful confessions by 30 offenders were analysed, and few significant effects were obtained. Truthful confessions were rated as having a higher degree of clarity than false confessions. Women's truthful confessions were rated as more credible than their false confessions. The offenders who were most experienced in being interviewed by the police gave a stronger impression of talking about something self-experienced in their false than in their truthful confessions; hence, it seems that offenders with more police interview experience have developed a kind of expertise in telling a convincing lie about crime. Overall, the criteria for credibility assessment used by Swedish courts had very limited usefulness in discriminating truthful and false confessions. A critique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evaluating statements in Swedish courts is provided.  相似文献   

19.
王倩 《时代法学》2012,10(5):65-73
劳动者是否有权要求实际从事约定的工作,对这一问题我国现行劳动法中没有明确的答案,学术界也基本没有相关讨论,现实生活中,用人单位随意安排劳动者"待岗"或者"调职"的现象却不少见。德国法经过多年司法实践的发展,逐步承认了一般条件下用人单位有义务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按照合同约定安排劳动者工作,完善了对劳动者"实际劳动权"的保护。借鉴德国法的经验,在我国确立"实际劳动权",不仅体现了劳动法理念的进步,而且有利于促进劳动合同实际履行,规范劳动合同变更。  相似文献   

20.
冯军  冯惠敏 《河北法学》2006,24(1):67-71
在现代社会中,对刑事案件的审理和裁判是审判机关所垄断的一项重要活动,因此刑事审判权在本质上是一种国家权力,社会控制是这种国家权力的一种基本功能.相应地,刑事判决也便成为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而这种社会控制机制的运作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决定于刑事判决强制力的程度,而是取决于刑事判决能否得到社会公众(包括当事人等)的认同和服从.因此,刑事判决必须获得合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