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用纯化3代的猫肾原代细胞(FKC)和犬肾原代细胞(CKC)皮下接种裸鼠无致癌致瘤性,以人类子宫颈癌细胞系(Hela)超二倍体KB株、X株及超二倍体和亚四倍体NM20/X株皮下接种裸鼠产生进行性恶性肿瘤比率分别为10/10,25/25和5/5的前提下,非洲绿猴肾细胞系亚二倍体(Vero2)JC株5~19代和超二倍体YA株12~18代分别皮下接种20和10只裸鼠,均未产生肿瘤,恒河猴肾细胞系亚四倍体(MA104)JC株4代皮下接种5只裸鼠亦未产生肿瘤。不同株的Hela和地鼠肾细胞系(BHK21)在3.3g/L琼脂中均具有抛锚独立生长特性,并在终浓度3.125~200mg/mL植物凝集素(PHA)作用下出现凝集现象,而FKC、CKC及Vero2细胞系JC株、YA株既不具有抛锚独立生长特性,在不同浓度PHA作用下也不发生凝集,符合非肿瘤源性细胞的特性。因此,Vero2细胞系JC株可用作病毒疫苗毒株的传代培养,而Vero2细胞系YA株和MA104细胞系JC株则不适宜。  相似文献   

2.
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人宫颈癌细胞(Hela)和乳仓鼠肾细胞(BHK-21)4种细胞对空肠弯杆菌(Campylobacterjejuni)细胞紧张性肠毒素(CytotonicEnterotoxin,CE)的敏感性试验表明,CHO细胞对CE敏感;CHO细胞与大鼠肠袢试验比较检测CE,以CHO细胞对CE最敏感;试验发现布氏肉汤对细胞有毒性作用,确定了以M199+10g/L胰蛋白胨培养基进行空肠弯杆菌产生CE的培养方法,依次建立了CE的CHO细胞检测法。  相似文献   

3.
将北京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 分离株BJ2 和BJ4 的ORF 7 及部分3’端非编码区( UTR) 的RTPCR 扩增产物克隆连接于p GEMTeasy 质粒载体上,重组质粒经EcoR Ⅰ酶切鉴定后进行了双链测序。测定的基因序列与欧美标准毒株已知序列比较发现,BJ2 和BJ4 株与美洲VR2332 株非常接近,在其长度为555 bp 的cDNA 序列中,仅与VR2332 株分别相差1 和2 个核苷酸,其中ORF 7 的核苷酸序列与VR2332 株同源性分别高达100 % 和99 .46 % ,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VR2332 株同源性分别为100 % 和99 .25 % ,3’UTR 则完全相同;而与欧洲LV 株则有明显差异,其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仅为68 .00 % 和67 .00 % ,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仅有65 .00 % 和64 .00 % ,且BJ2 和BJ4 株与LV 株相比缺失了KKSTAPM 和ASQG 两段氨基酸序列,而3’UTR 则比LV 株多出38 nt 的一段特征性核苷酸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BJ2 和BJ4 株属于同一基因型,且具有VR2332 株的基因特点  相似文献   

4.
将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AVAV)J-1株经一系列培养和蚀斑克隆,筛选出一株蚀斑大小为2.7~3.1mm的克隆株(JN-1株)。该株分别以10 ̄(5·725)TCID_(50)足掌皮下注射和10 ̄(4·725)~10 ̄(6·725)TCID_(50)肌肉注射1日龄肉鸡,以5×10 ̄(6·725)TCID_(50)肌肉注射肉用种鸡,均不产生任何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在敏感雏鸡体内传代5次和鸡胚细胞内传代10次,无毒力返强现象。雏鸡的最低免疫剂量为10 ̄(3·725)TCID_(50),抗体持续时间达9个月以上。用JN-1株免疫1日龄肉用雏鸡后7、14、21和28天分别用强毒于足掌皮下攻击,临床保护率分别为2/10、9/10、10/10、10/10,病理保护率分别0/10、7/10、9/10、10/10。抗体应答反应和特异性淋巴细胞转化试验证明,JN-1株的免疫作用是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完成。体外中和病毒试验显示,JN-1株抗血清能中和J-1、S_(1133)、FDO和H_(9307)株。在5个有疫情的肉用种鸡场共免疫28000余只仔鸡和种鸡,免疫后再无AVA疫情发生。  相似文献   

5.
用衣原体间接血凝试验(IHA)对采自六省(区)部分大、中型猪场的1102份猪血清检测结果,猪群衣原体抗体阳性检出率河北省为52.71%,陕西省为40.91%,甘肃省为16.50%,宁夏回族自治区为27.44%,河南省为28.00%,湖北省为31.88%;另外,对湖北省某地3个万头猪场中不同年龄猪群检测猪衣原体抗体,仔猪的平均检出率为9.26%(6.67%~10.53%),生长肥育猪为45.28%(35.00%~64.71%),母猪为64.91%(47.37%~85.71%);从母猪流产胎儿病料和哺乳期肺炎死亡仔猪肺中分离出3株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psitaci),其中2株流产株(HB1和HB2)的ELD50均为1×10-13,肺炎株(HB3)为1×10-12。  相似文献   

6.
News in Brief     
NewsinBriefMr.WuXueqian,Vice-chairmanofCPPCCandPresidentofCAFIU,onJanuary21,1994metwithMr.YamamotoKOICHI,well-knownphotograph...  相似文献   

7.
选12只自然感染绵羊慢病毒(OvLV)的成年新疆美利奴羊,用琼脂凝胶免疫扩散(AGID)试验连续检查血清中OvLV沉淀抗体,发现抗体应答的类型发生转换,即只出现对病毒核心蛋白抗原(如p25)的抗体(外线)、出现对病毒包膜糖蛋白(gp135)的抗体(内线),同时出现对p25和gp135二者的抗体(双线)互相转换。从试验羊的多个器官中分离到3株OvLV,分别命名为OvLVNXJ55,NXJ73和NXJ0418株,其TCID50/mL值依次为1×10-5.6,1×10-5.4和1×10-4.5。剖检的6例均有淋巴细胞性乳腺炎,其中2例同时有淋巴滤泡形成,病变率为100%。肺无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病变,2例肺内有淋巴滤泡形成。脑、滑膜无OvLV感染的特异性病变。所有试验羊未发生任何与OvLV感染有关的临床症状。结果表明,乳腺是对OvLV最敏感的靶器官,OvLV北疆株为弱毒株,新疆美利奴羊是对OvLV的低敏性品种。  相似文献   

8.
采用腹腔接种和1次脾内注射禽呼肠孤病毒(ARV)蛋白免疫小鼠,经3次融合后,共筛选出8株分泌抗禽呼肠孤病毒(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这8株McAb均可与ARVS1133株、FDO株发生反应,而与IBDV,MDV,EDS-76病毒不发生反应。经亚类鉴定,AE7,AF8,BD1,DH10,EE5为IgG1;AD6,CG4为IgG2a;AG7为IgG2b。腹水效价在10 ̄3~10 ̄5之间。  相似文献   

9.
天津市部分鸡场发生一种以病鸡极度消瘦、拉稀和死亡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经鉴定确诊为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 GIB) ,并分离出IBV JB9702 株,HA 效价为212,EID50 为10 -6.81/0 .2 m L。病毒干扰试验中,IBVJB9702 + NDV LaSota接种鸡胚HA 效价为24~6 ,LaSota 接种鸡胚HA 效价为210~11 ;用IBV JB9702 病毒液1∶10 稀释后感染经IBV H120 弱毒疫苗免疫雏鸡,发病8/10 ,死亡3/10 。  相似文献   

10.
利用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Miler株(M5C)克隆建立的一株重组杆状病毒(R2-2)表达的重组TGEV钉状糖蛋白(S),建立了一种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来检测猪群抗TGEV抗体。试验表明,用重组病毒R2-2接种sf9细胞(spodopterafrugiperda)所表达的重组蛋白量在接种后第72h达到最高值;该重组蛋白能与抗TGEVS蛋白A位点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用阻断ELISA检测68份来自无TGEV感染或TGEV(Purduel5)免疫的仔猪或母猪血清,结果与TGEV蚀斑减数试验完全相符,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为100%。同时检测来自TGEV试验免疫猪、美国部分地区猪群、我国进口猪以及我国国内猪群血清627份,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2.61%、61.62%、58.33%和29.10%;用中和试验(微量中和试验或病毒蚀斑减数试验)检测的TGE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0.87%、59.60%、56.11%和30.60%,两种方法对抗TGEV抗体的检出率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在环形泰勒虫裂殖体胶冻细胞苗工厂化生产中,将小转瓶培养改为大转瓶培养,在此基础上又用成年健康黑白花牛血清代替犊牛血清,加犊牛血清的培养液收获细胞数为146 .0 万个/ m L,而加成年牛血清的培养液在2 次细胞培养中收获细胞数分别达153 .8 万个/ m L 和162 .0 万个/ m L。  相似文献   

12.
用层析法制备的牛环形泰勒虫(Theileriaannulata)抗原用于ELISA试验,检测62头份带虫牛血清,阳性符合率96.67%;在疫区检测150头份牛血清,阳性率80.43%;在瑟氏泰勒虫流行区检测454头份牛血清,有交叉反应,阳性率28.19%;检测89头份安全区牛血清阴性符合率100%。用正常红细胞抗原和环形泰勒虫抗原分别对人工感染和自然感染牛作了特异性试验,结果ELISA前者OD值为阴性,后者OD值为阳性。2头人工感染牛于接种后14~20天测出抗体,30天达到高峰,然后下降.其中1头牛接种后12个月ELSA值仍明显高于健康于。环形泰勒虫抗原与双芽巴贝西虫、牛巴贝西虫、大巴贝西虫、边缘边虫、日本血吸虫、伊氏锥虫、肝片吸虫抗血清不发生交叉反应。检测瑟氏泰勒虫血清,有3/4的阳性反应率,证实环形泰勒虫与瑟氏泰勒虫有密切的血清学关系。  相似文献   

13.
用Henderson法测定牛O型口蹄疫(FMD)制苗毒种OA/58(F49/91)对牛的半数最小感染量(MID_(50))为10 ̄(-8.77)/0.1ml,与OA/58(F30/66)一致,表明毒种对一的毒力稳定。毒种适应制苗细胞BHK—21单层在7~20代内收获的细胞毒具有稳定的蚀斑特性和感染性滴度。不同代数病毒(F10、F15、F20)蚀斑克隆株的大斑、小斑株按疫苗制造与检验试行规程制成双相油佐剂疫苗免疫豚鼠,28天后用强毒攻击,结呆F106/8保护,F156/8保护,F207/8保护,证明在试验代数内制苗毒种对豚鼠具有良好、稳定的免疫原性。对强毒攻击7天后的豚鼠血清中和抗体分析表明,此时血清中和效价与免疫豚鼠抗强毒感染的保护性之间无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用脑多头蚴细胞系制备细胞苗,对1.5~2月龄试验犬进行免疫保护试验。试验犬共进行了两次,其间隔为2周。第二次免疫后14~19天进行攻虫。攻虫后80天进行剖检;剖检结果表明,用脑多头蚴细胞苗对犬进行免疫是可行的;经免疫的大体内仅见少量不成熟的虫体或无虫,而未免疫大体内见有大量虫体。  相似文献   

15.
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牛食道-咽部分泌物(O-P液)中的口蹄疫病毒(FMDV)。第1组6份O-P液,采自人工感染发病牛,PCR检测结果都是阳性;查毒试验结果5/6阳性。其中1份样品的10-1,10-2,10-3和10-3.7稀释液的PCR检测结果也都是阳性;同样稀释的样品接种细胞,每稀释度2瓶,10-1~10-3都是2/2出现FMDV所致的细胞病变(CPE),10-3.71/2出现CPE。第2组样品是从野外采集的水牛O-P液,共52份。PCR检测结果9份为阳性,另7份为可疑(弱阳性);取接种了这7份O-P液的细胞培养液(无CPE)再作PCR检测,结果全部是阳性。52份O-P液样品分别接种IB-RS-2细胞培养物,并盲传3代,均未观察到典型的CPE。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RT-PCR方法不仅可用于检测细胞培养物和动物组织,也适用于检测牛O-P液中的FMDV。该方法比目前常规的查毒试验显著的快速和灵敏  相似文献   

16.
将纯化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组织毒免疫的BALB/c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用ELISA、病毒中和试验检测分泌抗体,获得了6株稳定分泌抗IBDV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命名为NIB-1,NIB-2,NIB-3,NIB-4,NIB-5,NIB-6;6株McAb均具ELISA特性和免疫沉淀特性,亚类鉴定表明,前4株属于IgG_(2a),后2株属于IgG_1。杂交瘤细胞冻存6个月后复苏,均能稳定分泌特异性McAb。  相似文献   

17.
一樱桃谷鸭父母代种鸭群产蛋率由79.89%降到15.14%,减蛋综合征(EDS-76)血清抗体阳性率100%(滴度28~12)。由鸭群的血液白细胞及卵巢中分离到两株病毒(SCWJ-1和SCWJ-2株),该病毒能够凝集鸡、鸭、鹅、鸽等动物的红细胞,这种凝集能力能够被EDS-76病毒阳性血清所抑制,鉴定为鸭腺病毒。感染鸭的输卵管及卵巢经组织学切片观察,在卵巢的组织切片中滤泡数量减少,且只看到初级及次级卵母细胞等未成熟卵泡而不见成熟卵泡,未成熟的卵泡常见退化与吸收现象;在输卵管的组织切片中可见到上皮细胞肿胀、破裂、崩解与脱落,结缔组织轻度水肿及淋巴细胞、异嗜细胞浸润,固有膜中还可见多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聚集灶分布于上皮下及血管周围,在管腔内有多量脱落崩解的上皮、炎性细胞及蛋白液体聚集。  相似文献   

18.
在甘肃省庆阳地区的发病及病愈的小尾寒羊血液中分离出2种巴贝斯虫并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初步证实该地区“坏肠子”病的病原为巴贝斯虫,一种小型虫体鉴定为羊巴贝斯虫(Babesiaovis)。另一种为大型虫体,鉴定为莫氏巴贝斯虫(Babesiamotasi)。含羊巴贝斯虫的血液注射给除脾羊后,第14d血涂片中红细胞的染虫率达最高点(为0.5%),之后逐渐下降,感染羊自然耐过。含有混合虫种的血液注射给易感除脾羊后,红细胞染虫率迅速上升至30.0%,感染后第6d羊因巴贝斯虫病死亡。对2种虫体做了量度和形态学描述,并与欧洲的相同虫种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将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A株在IBRS2细胞上增殖,培养物经差速离心浓缩后与鸡红细胞出现了高凝集价(28),这种凝集作用能被兔抗TGEV高免血清所抑制。试验的最适反应条件为体积分数0.50%红细胞4℃作用1h。通过反复试验,建立了一种简单实用的血凝抗原制备方法,病毒培养液不需浓缩可直接应用。  相似文献   

20.
根据已发表的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TK基因和gB基因序列,应用Oligo4.1程序设计两对引物PTK1和PTK2及PB1和PB2,分别对已构建的TK基因缺失(TK-)IBRV以及IBRVLA株、洛精、美精、BarthaNu/67株、B7株、云南1和云南2分离株进行了PCR扩增。结果显示7株IBRVDNA用引物PTK1和PTK2扩增均产生457bp的特异性片段,而TK-IBRV只出现110bp片段;用引物PB1和PB2对7株IBRVDNA及TK-IBRVDNA进行扩增均产生339bp的特异性片段;用此引物对其同属的伪狂犬病毒(PRV)、马立克氏病毒(MDV)、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进行扩增,均未见特异性条带,从而证明该引物是特异的;PCR的敏感性检测表明,该法可检测出3pg的病毒DNA。所建立的方法可以鉴别野毒与TK-IBRV疫苗毒的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