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时雨编 《德国研究》2014,(1):117-124
1月7日德国首份华人德文报纸《德中汇报》刊登对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就中德关系等进行的采访,史大使就文化交流和如何进一步促进中德友谊等方面谈了自己看法。  相似文献   

2.
中德关系3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锋 《德国研究》2002,17(3):20-27
回顾了近 30年来中德关系的发展历程。政治关系不断深化 ,经贸、科技、文化关系发展迅速。也分析了两国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法德两国历经百年恩仇之后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和解,而相反地,中日关系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本文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参照法德和解的原因,分析造成目前中日政治关系冷淡尤其是民间抵触情绪强烈的根由,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李乐曾 《德国研究》2009,24(3):45-51
1938年春国民政府任命朱家骅为赴德特使。本文通过对这一计划的起因、过程以及朱家骅赴德工作纲领的阐述,分析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及对德友好人士在对德方针上立场的异同,探讨出使计划推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胡凯 《德国研究》2006,21(3):60-66
19、20世纪之交,中德两国之间的关系经历了重大转折。从强占胶澳开始,德国以强硬的姿态对中国展开了血腥的武力侵略。而以后的几年也是中德交往史上最黑暗的时光。因此,本文以1896年和1901年清政府代表对德国的两次访问为界点,分析在这段特殊的时间里德国对华政策的急剧变化和中德关系的走势。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东北亚区域热点问题一时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国际组织和有关各方为解决这一问题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努力。中日两国是东北亚区域大国,对东北亚区域热点问题自然更为关切,本文拟通过对东北亚区域热点问题的中日两国的不同对视,分析冷战后国家间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和中日关系的构筑。 一、东北亚区域热点重新升温 朝鲜半岛一直是东北亚区域的热点地区,最近以朝鲜核问题为契机,东北亚区域热点又重新开始升温。  相似文献   

7.
董礼胜  董彦 《欧洲研究》2007,25(4):110-124
冷战结束之后,日欧双方积极发展全面伙伴关系,一方面是为了改变自身在冷战两极格局下形成的"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是为了相互借重,以使各自在面对美国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维护自身繁荣不可或缺的自由贸易体系,形成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格局。日欧关系在经历了冷战时期"不单纯"的双边关系后,1991年发表的日欧《联合宣言》为双方发展全面伙伴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1年双方签署的"行动计划"标志着日欧的全面伙伴关系得到了拓展与深化,完成了由冷战时期同属西方阵营的同盟关系向全球伙伴关系的转变。对日欧关系发展过程和现状的考察,对中国全面把握世界全局是十分必要的,对我国发展对日、对欧关系也具有一定的政策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德关系35年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回顾中德建交35年来的成果与经验,并对当前中德关系的发展提出三点原则性建议:1、站在战略高度,以长远眼光审视中德关系;2、认真对待和切实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3、坚持以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不干涉内政、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为处理两国关系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9.
本文指出中德建交 30周年是一个成功的历程。回顾了二战结束以来 ,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阐述了德国主张的“文明国家”的理念 ,对未来的中德关系 ,作了乐观的前瞻 ,认为仍将良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伯尔尼会谈--中德关系史上的一段秘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琪昌 《德国研究》2002,17(3):13-19
本文在分析 2 0世纪 6 0年代初国际形势变化的基础上 ,论述了中德两国间第一次举行的秘密官方谈判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国际关系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国际关系的“全球化”浪潮、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要求等方面。中俄关系的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国际关系这种结构性变化的产物。同时,作为指导新世纪中俄关系稳定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及其框定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远远超出双边关系的意义,将给整个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结构带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目前澳门的对外关系中,东南亚并不是最重要的。然而,从长远的和发展的眼光看,东南亚在澳门的对外关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澳门应该重视发展与东南亚的经济社会关系。与东南亚建立良好的密切的关系,将为今后澳门经济的继续繁荣和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家间关系的构建:从“天下”到国际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会在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是目前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个重点问题。无论是学者还是政策制定者,很多人担心中国会回归过去的朝贡制度体系并以此作为其国际关系组织原则。本文以讨论王赓武的国际关系研究为起点,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来检讨中国的国际关系组织原则。本文强调,研究中国的国际关系体系和行为必须首先找到一个适合于中国自身的话语体系,简单地使用从西方发展起来的国际关系话语体系往往使人误入歧途。本文试图重新定义权力的概念,表明国际关系并不总是一种零和游戏,其性质取决于国家间权力关系的不同体现形式。从权力是一种非零和游戏的观点出发,本文讨论了中国是如何从历史上的朝贡制度原则转型到今天的国际关系原则的,以及朝贡制度中的开放原则又是如何体现在全球化和开放性区域主义原则中的。  相似文献   

14.
李乐曾 《德国研究》2001,16(2):24-29
波兰在历史上屡遭邻国的肢解和瓜分.二战结束后,波兰的疆域整体大幅度西移,由此引发了战后欧洲最大的难民潮,使蒙上冷战阴影的德波关系雪上加霜.①近半个世纪以来,通过双方不懈的努力,两国终于变世仇为睦邻.在国际关系中,加害国与受害国关系的这一历史性转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 1972年以来德中经济关系的发展及现状 ,特别分析了欧盟与中国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的谈判所取得的结果 ,对德中贸易与投资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于第一名欧盟新成员在 2 0 0 4年参加欧洲大选 ,联邦总理罗德充满信心。在过去几周于哥德堡举行的欧盟峰会上 ,各国首脑达成一致 :明年年底前结束与入盟候选国的谈判 ,并在 2 0 0 4年以前吸收第一个新成员国。施罗德指出 ,申请国还必须作出许多努力 ,是否能实现这个目标 ,取决于他们自己。施罗德:2004年前发展欧盟新成员的可能性存在@朱宇方  相似文献   

17.
从史实看中韩友好往来的悠久历史金香中韩两国的友好往来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齐国就曾从当时的古朝鲜输入过“文皮”(虎皮)和“服”(一种内外都用毛皮制作的衣服)等。这是中韩两国间所进行的最早的贸易。公元前3至2世纪,...  相似文献   

18.
王金标 《德国研究》2002,17(4):13-19
作者回忆了自1985年以来与德国国防部及北约总部的德国将军们交往的情况.以此文纪念中德建交三十周年.  相似文献   

19.
吴征宇 《欧洲研究》2007,25(2):21-32
现代均势论实际上继承了兰克基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形成的均势思想的两大根本前提,即大国倾向和欧洲中心倾向,而由此造成的结果是现代均势论同时也继承了兰克思想中固有的国际政治视野的狭隘性,即忽视历史上那个同大陆均势体系同时并存的大洋霸权体系。在战后出版的均势论著中,对兰克均势思想的狭隘性做出重要修正的,是20世纪德国大历史学家路德维格.德约。德约对兰克均势思想进行修正的意义,就在于指出了均势逻辑得以运行的两项前提条件,一是均势逻辑的适用范围仅仅是大陆体系而不是大洋体系,二是历史上欧洲大陆均势体系的形成主要得益于那些占主导地位的海上强国对大陆局势的干预。德约提示的这两项限制条件对促进现实主义理论的深入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兰鹏 《德国研究》2002,17(1):18-23
在欧洲国际关系史上 ,没有哪两个国家像德国和波兰那样 ,其双边关系长期受到边界问题的严重困扰。奥得 -尼斯河作为德波边界从其最初产生到最终承认 ,都与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相关联 :由于它的划定引发了欧洲历史上最大的难民潮 ,而对它的最终认可又成了两德统一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