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纪传栋 《党课》2006,(6):41-43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集体决定”变异成集体犯罪的案例不断增多,“集体决定”的概念被偷换、形式被利用,导致集体腐败之风屡禁不止。这种“形式合法”的腐败其实是腐败毒瘤的变种,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2.
职务犯罪是腐败行为的一部分。腐败背后有着深刻的“性”背景,“性”在腐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性贿赂犯罪我国刑法中没有相应的罪名对其予以定罪,成为法律漏洞。因此刑法有必要增设“性贿赂罪”内容的条款,加大打击性贿赂犯罪的力度,以消除职务犯罪的性诱因。  相似文献   

3.
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迫切需要总结腐败的规律性特征,提升当前和下一阶段反腐败工作的精准性、科学性和及时性。党的十八大以来,部分高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腐败、经济腐败、生活腐败相互交织,具有明显的主体特征、时间特征、空间特征、类型特征,汇聚而成高级领导干部腐败犯罪的“大数据画像”。政治权力异化内因、政治生态恶化诱因和政治监督弱化外因是腐败犯罪生成的重要原因。强化腐败惩治增强“不敢腐”的法治震慑,优化腐败预防增强“不能腐”的机制保障,改进廉政教育增强“不想腐”的政治自觉,一体推进廉洁治理。  相似文献   

4.
蔡玉高  梁娟  方列 《求贤》2010,(6):51-51
近几年.一些专车司机凭借其为领导服务的特殊身份.逐渐分享部分权力资源.开始参与甚至主导某些腐败犯罪.一种新的腐败群体正在滋生。湖南省郴州市国土资源局原党组书记、副局长杨秀善利用职务之便单独或伙同另一被告人吴军共同收受他人人民币155.4万元、美圆1.56万元、港币18万元、澳元8000元,折合人民币共计191.55万元。而吴军就是杨秀善的司机,他收受人民币36.8万元.并为杨秀善窝藏赃款10万元。  相似文献   

5.
最近,媒体披露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当家却不怕柴米贵”,在职务消费方面挥霍无度,花钱如流水,职务消费演变成“不落腰包的腐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一些地方、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中以集体形式谋取私利的问题和案件时有发生,人们斥之为“集体腐败”。“集体腐败”在性质和后果上都要比个体腐败更为严重和恶劣,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觉,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预防和治理,决不能让腐败借“集体”之名大行其道,甚至发展为有组织的犯罪。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许许多多的社会腐败案件曝光于众,对世人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在五花八门的腐败案件中,人们不难发现许多的腐败案件与“官”有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特别在我们的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中,“官”念迷心,有的或为人不正、或为事不正、或为官不正,做出了一些令人啼笑的怪事。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2,(9):70-72
近年来,在一些领导干部腐败案件被查处后,人们注意到有不少案件“拔出萝l、带出泥”地牵出了其秘书的吭桩活动。秘书利用领导干部“身边人”的身份进行腐败,已逐步成为一种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的腐败新形态。  相似文献   

9.
该文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腐败行为的成因、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解决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腐败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3,(18):55-55
“上梁不正下梁歪”包含着对那些位高权重的领导干部所负社会责任的特殊要求与警醒,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领导干部处于相对显赫位置,是社会的标杆,道德的楷模,示范性强,起着“上梁”作用。但一些人凡讲不正之风、腐败行为、倾向性问题,都归结于“上梁”如何不正,涉及自己的问题,总说是跟着“上梁”学来的,是因为“上有所好”,  相似文献   

11.
“隐性腐败”是相对于显性腐败而言的。近年来,随着反腐倡廉力度的逐年加大,一些贪官已从赤裸裸的权钱交易,逐渐转向隐蔽性较强的信息贿赂、期权贿赂等隐性腐败行为。随着官员腐败行为渐渐从“地上”转为“地下”、由直接转为间接、由“现货”转为“期权”,“隐性腐败”便成为时下腐败行为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2.
张志远 《新长征》2010,(1):64-64
品德乃为政之基,慎为乃用权之道。从近年来发生的腐败案例不难看出,许多领导干部坠入腐败深渊往往源于不修品德、自我放任。要想真正筑牢拒腐防变的“挡浪墙”,必须做到常修“七慎”之德。  相似文献   

13.
《党建文汇》2013,(10):22-22
“这两年我们在反贪办案时发现,有很大一部分腐败案件中出现了‘行受贿代理人’,也就是所谓的‘中间人’腐败犯罪,这种新的犯罪模式正在悄然蔓延,值得警惕。”9月12日,北京市两城区检察院反贪局局长闫彬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相似文献   

14.
《支部生活》2006,(1):22-23
为了遏制“期权腐败”,浙江省委最近出台《浙江省贯彻实施(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辞职从事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意见)的若干规定》,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辞职“下海”后,3年内不得到原管辖范围内经商。有关人士认为,官员辞职“下海”,不仅容易造成企业不公平竞争,而且极易诱发“期权腐败”。一些官员在位时通过职权给予企业“方便”,但并不谋求即时回报,而是等到离职后再享受回报。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1,(24):45-46
随着我国惩治腐败力度的加大,领导干部“闯红灯”显著减少。但值得警惕的是,“亚腐败”却有蔓延之势。所谓亚腐败,是指在权力廉洁状态和腐败状态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尚未达到触犯刑律的地步,但权力本身却又并不那么干净的空间。像党员干部、国家公职人员利用家中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之机敛财,就是一个“亚腐败”的表现。亚腐败的危害并不亚于腐败,可以发生质变直达腐败。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10,(2):47-47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出席全省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认真总结吸取近年来在领导干部中出现的一系列腐败案件以及一些权力部门出现腐败的教训,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把为民用权作为使用权力的基本准则,真正为民掌好权、用好权。”  相似文献   

17.
郎加 《廉政瞭望》2006,(10):28-28
腐败是阻碍当代中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颗毒瘤,必须予以根除,但其产生原因多而复杂。其中不健康的“官际关系”(领导干部之间的人际关系)就是催生腐败的重要诱因,而且有的还是腐败行为本身的畸形产物。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2,(13):72-73
反腐倡廉始终是我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如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在提到某些军内腐败案例时所强调的那样,当军队中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领导干部的经济权力越来越大时,“如何加强监督制约,促使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依法、合理、有效地分配和管理使用军事资源,从机制和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已成为我党我军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切实管住管好领导干部,特别是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活动的监督,是加强干部监督工作、防治腐败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腐败现象是一种从根基上动摇国家利益的犯罪行为,这种犯罪的主体不是老百姓,而是手握权力和金钱的“要人”。2003年3月,我作为辽宁省领导干部出国培训第四期赴美学员,在美国学习生活了一年,研究和剖析了美国近几年发生的一些腐败案件。通过这些案件,可以了解美国反腐败的法律制度体系的运转,对遏制我国政府官员的腐败犯罪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在具有美国特色的司法体系之下,靠举报揭发,还不能完全控制腐败。一是嫌犯有权保持沉默,他不吭气你不能逼供。二是即使抓到行贿者去作证,也只能拿到一面之词,经不起辩方挑剔,最终结果由陪审团决定。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