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怀武 《共产党人》2007,(24):54-54
1988年1月,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会议主题为“面向21世纪”,在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汉内斯阿尔文博士(瑞典人,1970年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宣布以下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相似文献   

2.
面孔     
《廉政瞭望》2011,(19):10-10
屠呦呦:离诺奖最近的中国人 这个因特别而好记的名字,属于一位年过80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并非院士,但作为发现了治代表性人物,近日出现在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名单上。拉斯克奖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美誉,1997年以来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近一半是该奖得主。  相似文献   

3.
巴巴拉·伯格曼(BarbaraBergmann)历来认为诺贝尔奖不公平,因为它扭曲了经济学家们的贡献。在“为了经济学而抛弃诺贝尔奖”这篇刊登在《挑战》1999年第3--4期上的文章中,她毫无偏见地阐明了自己的如下看法。“科学”和“诺贝尔”都是极富勉力的字眼,尤其当它们用在一起作为“在经济科学领域为纪念阿尔伯特·诺贝尔的奖项”时则越发富有魔力。然而很不幸的是,投入了几千万美元的诺贝尔奖在真正的经济领域却几乎毫无价值可言。经济学家们应该看到的是拥有诺贝尔经济学奖使得经济学领域看上去多么荒谬。因为自从…  相似文献   

4.
求知纵横     
《党风建设》2002,(8):21-28
各地党委换届选举结束,中央国家机关首要的是廉洁,我国价格举报锁定五大热点,全国药品分类管理定下“时间表”,诺贝尔奖女性获得者……  相似文献   

5.
《当代贵州》2011,(28):66-66
9月29日,授予搞笑科学研究成果的“搞笑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城的哈佛大学举行。来自日本研究小组发明的芥末报警器,荣获化学奖,这是日本连续第5年获得“搞笑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6.
197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曾经提出一个“速度钱”的概念(大意是人们为了避免官僚主义的低效率,花钱去加快政府机构的文件传送和决议达成的速度,用腐败去加快繁琐的行政程序,减少达成目标的障碍),并成为分析发展中国家腐败现象的一个不错的工具。这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敏锐智慧值得钦佩,但是我觉得,诺贝尔奖得主的智慧其实还不如中国贪官。  相似文献   

7.
享誉全球的诺贝尔奖,对20世纪以来世界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引导作用。一年一度,那金光闪闪的“诺贝尔奖”奖章、声名赫赫的“诺贝尔奖得主”头衔,代表着一个时期的顶级水准,令全世界的科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倾慕不已,许多人都把荣获诺贝尔奖作为终生的奋斗目标。随着2004年度诺贝尔奖各奖项的陆续揭晓,人们的“诺奖情结”再次燃烧起来……诺贝尔其人诺贝尔,化学家。1833年10月21日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1896年12月10日卒于意大利圣雷莫。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发明家,对炸药情有独钟。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痴心于炸药研究。一次,实验发生了爆炸事故,5个助手遇难,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幸免。父亲承受不住如此沉重的打击,不久就去世了。  相似文献   

8.
余泽民 《廉政瞭望》2012,(18):68-68
匈牙利的国土面积和人口只是中国的百分之一。让人惊叹的是:这样的区区小国,将自己变成了让人不得不服的“大国”。我常跟朋友讲:不要小看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有14位!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领域面面俱到,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  相似文献   

9.
黄春景 《党课》2012,(22):78-79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央视《面对面》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董倩问:“您幸福吗?”莫言答:“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任何压力才幸福。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忡忡,能幸福吗?但是我要说我不幸福,你就会说太装了吧,刚得了诺贝尔奖还不幸福?”  相似文献   

10.
3月初,正在美国讲学的王澍忽然接到通知,他获得了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2012年普利兹克奖。对于全世界的建筑师而言,获这个奖意味着至高无上的终身荣耀。同时,这是目前在世的中国本土建筑师得到的最高评价。  相似文献   

11.
“政道先生,热烈祝贺您从事物理研究60年。”温家宝总理紧紧握住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的双手说。恰逢80寿辰的李政道精神饱满,他高兴地对温家宝总理说:“我虽然在物理学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学无止境,我今后仍愿为物理学的研究做更深入的工作,同时继续为祖国科教事业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2.
《党的建设》2012,(11):49-49
2012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当天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莫言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相似文献   

13.
到1997年10月,世界上已有五位美籍华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中四项物理奖,一项化学奖。他们是:物理学家李政道1926年出生于广州,毕业于浙江大学,后赴美留学取得博士学位。1957年30岁时,他和杨振宁一起推翻了世界物理学界三十年代奉为金科玉律的“宇称守恒定律”而获得诺贝尔奖。物理学家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青年时就读于清华大学,1945年赴美从事核子物理学研究.曾获美国五所大学的博士学位,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1957年同李政道合作,创立“李杨宇称不守恒定律”而获诺贝尔奖。物理学家丁肇中1…  相似文献   

14.
《理论与当代》2006,(10):59-59
肖锋等在9月6日的《京华时报》上报道:在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开幕式上,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先生结合21世纪的时代科学命题和自身经验,提出了“培养最顶尖的基础科学青年人才”的三个秘诀:首先要营造合适的环境,要有一个小而精的研究中心,在中心里教授和领导都在积极参加研究工作;其次要合理教学,老师跟学生每周应该有一对一的教导工作时间;第三要抓住时间和机遇,要注意什么是大方向,要参加国际会议、参加科技竞争。“1946年到1956年这10年内,芝加哥大学只有11人获得诺贝尔奖。而此后10年,在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工作学习过的师生,有20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相似文献   

15.
肖荣 《学习导报》2013,(14):24-24
期待有一天,“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期待那一天,阅读遍华夏、书香满中国,以色列犹太人有句名言:如女儿嫁学者,陪上全部家当也值得;如娶学者女儿为妻,变卖所有财产不吝惜。良好的民族读书习惯,铸就了非凡的创造力:从诺贝尔奖设立以来,  相似文献   

16.
“李约瑟难题”与“中国诺贝尔奖零现象”在本质上是一个问题,即究竟是什么原因窒息了中国人与生俱有的创造性?答案也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的教育体制有问题!  相似文献   

17.
苑广阔 《求贤》2012,(2):28-28
我的祖母说过:“人们应该在最美好的时候离开。”因为这个认知而获得诺贝尔奖的.不是我的祖母.而是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他将这一现象命名为“峰终定律”:我们对一件事物的记忆仅限于高峰和结尾.事件过程对记忆几乎没有影响。高峰之后,终点出现得越迅速.这件事留给我们的印象就越深刻。  相似文献   

18.
《党的建设》2014,(12):47-47
2014年10月9日19时(北京时间),瑞典文学院宣布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颁奖词称,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作品“唤醒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他的作品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瑞典诺奖委员将会为莫迪亚诺提供800万克朗(约110万美元)的奖金。  相似文献   

19.
西尧 《奋斗》2007,(2):59-59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通过全球竞聘当选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第一位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华裔科学家王晓东向记者表达了一个心愿:待研究所全球招聘完成后,他自己也要关起门来搞研究,不为日常琐事所羁绊。他还强调说,“科学家应该想大事,做大事,不能急功近利。我想创造这种境界。”作为一名年轻的科学家,能如此清醒地看到急功近利所带来的危害,并力求将其摈弃,不仅难能可贵.而且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20.
面孔     
《廉政瞭望》2012,(20):8-8
莫言:中国作家百年诺奖梦圆 中国人百年的诺贝尔奖梦一朝梦圆。10月11日晚7点,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曾创作了《红高梁》、《檀香刑》、《蛙》等小说的中国作家莫言。理由是:“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萸言本人十分低调。他说,获奖后生活中唯一的变化,就是耍接待很多记者,恢复正常后,“我还是在家里,吃饭、看书、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