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1 毫秒
1.
去年中日双方隆重纪念了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今年又迎来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5周年。25年来,中日关系发展的经纬已充分证明,条约的缔结是正确的,完全符合两国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在新形势下,双方应秉承和发展条约的原则和精神,推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由日本岛根县立大学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于2002年10月4日-5日在岛根县联合举办的“东北亚的中国与日本”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文章比较全面地阐述了30年来中日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详细论述了中日贸易和日本企业对华投资、日本对华ODA和中日经贸合作发展的前景,作者认为,中日经贸关系是两国关系中“双赢”效果最突出的领域,是长期稳定双边关系的关键和基础。  相似文献   

3.
今年4月11日到13日,温家宝总理成功访问日本.这次访问恰逢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受到日本各界热烈欢迎,真正成为一次融冰之旅.但中日之间还存在一些分歧和问题,战略互惠关系的真正建立还需双方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4.
3月,日本政府决定削减对华日元贷款。这一事件使持续23年的日元贷款走到了前台。 日本于1979年开始对华贷款,日元贷款具有期限长(最长达40年)、利息低的特点。截至2000年8月,对华日元贷款总额已经达到2.4535万亿日元。 今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本来是该庆祝的时候了,却发现更应该反思。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是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35周年,在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三分之一世纪曲折发展的中日关系进入"融冰"阶段,展示出恪守三个政治文件,寻求健康、稳定的国家关系的良好势头.其中"基于共同战略利益基础上的战略互惠关系"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处于21世纪第二个十年,面临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和中韩建交20周年的契机,在日本经历了“3·11”特大地震及核泄漏等次生灾害之后,备受关注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于5月21日至22日在东京举行。以“守望相助,共谋发展”为基调的东京峰会是中日韩在合作大道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彰显出不少“亮点”,体现了三国合作的持续深入与发展。同时,它对当前三国关系的改善与推动也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寄南 《国际展望》2012,(5):1-13,142
中日两国在明显增多的不和谐噪音中迎来了邦交正常化40周年。人们注意到,近年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一些结构性的矛盾与对立逐渐凸显。中日两国缺乏战略互信已成为影响双边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最大障碍。一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中日关系的大局,扩大两国共同战略利益的交汇点,克服彼此间的隔阂和疑虑,将中日关系推进到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中日关系迎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安倍积极利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东盟系列峰会等多边外交场合与中国领导人会见,显示中日关系有所趋暖。然而,趋暖的走势能否使中日关系走出低谷,实现"再正常化"则取决于安倍政府内政外交政策剑指何方。安倍在国内经济和民生领域面临压力迫使其希望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关系。但安倍政府推行俯瞰地球仪外交、近期又大力推进所谓美日印澳四国联手的印太战略,尽显与中国全面抗衡的战略心态恐怕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3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对古巴进行历史性访问,美古关系正常化迈出重要一步。但访问成果有限,美古之间的重大分歧仍难以解决,因此看待美古关系正常化的前景并不能过于乐观。美古关系正常化取得重要进展2014年12月17日,美国和古巴两国领导人宣布启动邦交正常化进程,使一直处于敌对状态的两国关系出现了重大的历史性转折。一年多来,美古关系正常化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以日本民主党党首鸠山由纪夫为团长的友好代表团最近对我国进行了友好访问.日本民主党是日本的第一大在野党、第二大政党,是日本政界一支年轻、重要的政治力量.该党重视中日关系,把发展同中国长期的互信合作关系作为重要的外交课题.鸠山由纪夫是日本政界新一代领导人,他对华友好,现任"日中友好议员联盟"副会长.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本刊记者对日本民主党党首鸠山由纪夫进行了专访,请他就当前人们关心的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中日邦交正常化及中日关系的改善成为亚太和平的重要保障 1960年日美两国签订了"新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由此,20世纪50—60年代日本在外交上一直追随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对态度。1971年7月美国尼克松政府在日方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是中日实现邦交关系正常化35周年,为此,两国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其中首推温家宝访问日本的"融冰之旅"。日方最近也派出千人规模的青年访华团,并与中国青年举行大型联欢晚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这次中日青年世代友好联谊晚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重申了中国对发展中日关系的基本立场。他说,中日两国同为亚洲和世界的重要国家,发展长期稳定的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是人心所向,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中  相似文献   

13.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的日本对台政策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春萍  刘宏 《台湾研究》2004,(3):24-31,58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两国关系得到不断发展,主流与趋势是好的。但同时双方也存在着一些难以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随着形势的变幻而演变,并不时对两国关系产生影响,台湾问题则是其中一个极其敏感和关键的问题。应该说,30多年来,中日关系得以平稳发展,与日本政府信守一个中国政策,较妥善地处理与台湾的关系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4.
┏━━━━━┳━━━━━┳━━━━━━━━┳━━━━━━━━━━━━━━━━━━━┳━━━━━┓┃ 专 业 ┃ 姓 名 ┃ 研究方向 ┃ 题 目 ┃指导教师 ┃┣━━━━━╋━━━━━╋━━━━━━━━╋━━━━━━━━━━━━━━━━━━━╋━━━━━┫┃国际政治 ┃郝 平 ┃国际政治学 ┃美国与孙中山思想形成和早期革命活动 ┃赵宝煦 ┃┣━━━━━╋━━━━━╋━━━━━━━━╋━━━━━━━━━━━━━━━━━━━╋━━━━━┫┃ ┃ ┃ ┃中日邦交正常化研究:日本对华决策过程 ┃ ┃┃国际政治 ┃黄大慧 ┃国际政…  相似文献   

15.
中日毗邻而居,两国关系源远流长。周恩来总理对两国交往历史有过精辟概括,"两千年友好,五十年不幸"。1972年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具有划时代意义,不仅结束了战后两国间的不正常状态,使中日关系重回和平、友好、合作的轨道,也深刻改变了国际和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渊远流长。旅居或者留学对方国家是中日民间往来的重要内容。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和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日民间交流出现新的高潮,中国人赴日本留学的热潮经久不衰,新华侨人数的迅速增长、逐渐改变了原有旅日华侨社会的构成。本文考察80年代以来在日本的华侨、留学生及其他中国人的状况,探讨其新的特点及存在的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冷战格局的瓦解和海湾战争的结束,世界上一些大国围绕着建立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展开一场日趋尖锐的明争暗斗。斗争的焦点是夺取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导权。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归根结底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和分化组合,是一个长期斗争的过程,将贯穿整个过渡时期。作为亚洲政治大国的中国和经济大国的日本,各自提出了构筑国际新秩序的设想和主张。国际新秩序既然可理解为处理国际事务和处理国与国之问关系的指导原则,那么,不同的国际新秩序,则代表了不同国家的利益。众所周知,口中双方在国际新秩序之间的主张存有差异。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际,面临不同国际环境的中日两两国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  相似文献   

18.
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抗日战争时期对日工作总方针及战后日本的新情况,我国确定以"区分开来"原则处理与日本的关系。在"区分开来"原则指导下,中日双边关系以"民间外交"为突破,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邦交正常化,并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迅速发展。冷战结束后,中日双边关系从本质上讲是战略竞争关系,尽管如此,我们在处理与日本关系时仍应坚持"区分开来"原则。  相似文献   

19.
李晨 《当代世界》2010,(8):68-69
2010年7月31日,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前会长、顾问丹羽宇一郎正式来华赴任日本第十二任驻华大使,这既是日本继20世纪50年代任命民间人士担任驻美及驻法大使以来时隔半个多世纪再次由民间人士出任日本驻主要国家大使,也开创了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由民间人士担任驻华大使的先例。这是菅直人6月份接替鸠山由纪夫出任首相后做出的首个外交领域重要人事调整,  相似文献   

20.
周永生 《南风窗》2012,(16):38-40
由于历史问题、领土问题等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初期并没有根本解决,加之受到日本右派势力、亲台势力等的干扰,随着中日两国交往的进一步深化,原来在友好旗帜下掩盖的矛盾逐渐暴露并有日益突出的趋势。40年前(1972年)的9月29日,中日两国领导人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简称《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中国和日本结束不正常状态,建立外交关系。双方同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