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曦石 《新湘评论》2013,(4):33-33
本期推出的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的工笔画作品《晚风》,高180厘米,宽160厘米,创作于1991年。工笔画作为国画的一种,须画于经过胶矾加工过的绢或宣纸上,笔法精谨细腻,画风雅静秀美,以形取神,富有诗意。《晚风》是刘大为的经典作品之一,也是塑造邓小平伟人形象不可多得的佳作。根据邓林的叙述,"小平在操劳一天的饭后总是到院子里散步休息",院子里"有几棵很漂亮的大树,有几把藤椅,累了后总坐下来看看报纸,  相似文献   

2.
《前线》2012,(1):61+66-61
王明明,1952年出生于北京,山东省蓬莱县人。王明明曾受到吴作人、李苦禅、周思聪等诸先生的点拔,不仅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也明白了为人为艺的道理,养成了谦逊、平和、含蓄、执著的个性。王明明现为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  相似文献   

3.
《学习导报》2012,(14):45-45
本期封面推出董达荣、傅希陶、章学林三位版画家合作的作品《伟大的实践——毛主席视察浙江农科所》,作品创作于1975年。  相似文献   

4.
《新湘评论》2012,(14):45-45
本期封面推出董达荣、傅希陶、章学林三位版画家合作的作品《伟大的实践——毛主席视察浙江农科所》,作品创作于1975年。  相似文献   

5.
《学习导报》2012,(20):51-51
本期推出的版画是川籍版画家袁吉中的作品《共赴明天》。作品创作于1991年,规格尺寸71×79cm。  相似文献   

6.
《新湘评论》2012,(20):51-51
本期推出的版画是川籍版画家袁吉中的作品《共赴明天》。作品创作于1991年,规格尺寸71×79cm。  相似文献   

7.
《学习导报》2012,(16):37-37
本期推出江西籍版画家邹达清的代表作之一《送别》。作品创作于1980年,为套色木刻,作品规格44×44cm,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多家单位收藏。  相似文献   

8.
《新湘评论》2012,(16):37-37
本期推出江西籍版画家邹达清的代表作之一《送别》。作品创作于1980年,为套色木刻,作品规格44×44cm,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多家单位收藏。  相似文献   

9.
《学习导报》2012,(24):44-44
本期推出著名版画家赵宗藻的水印木刻作品《田间》(又名《田间托儿站》)。作品创作于1958年,规格17.4cm×13.2cm,曾入选莱比锡世界版画比赛。鲁迅曾提出“用西方的技法,发扬中国民族的文化”,赵宗藻就是中国民间民族风味版画的领路人之一.他说:“我的画一定要对人民有益,对老百姓有所鼓舞。好的艺术作品,就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0.
《新湘评论》2012,(24):44-44
本期推出著名版画家赵宗藻的水印木刻作品《田间》(又名《田间托儿站》)。作品创作于1958年,规格17.4cm×13.2cm,曾入选莱比锡世界版画比赛。鲁迅曾提出“用西方的技法,发扬中国民族的文化”,赵宗藻就是中国民间民族风味版画的领路人之一.他说:“我的画一定要对人民有益,对老百姓有所鼓舞。好的艺术作品,就应该是内容与...  相似文献   

11.
本期封面推出的版画《阿诗玛》,是黄永玉早期版画的著名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规格30.7cm×23.3cm,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2009年11月5日,黄永玉曾回忆道:“1953年自港回京之后,有了两个大动静,一个是去了一趟小兴安岭森林……一个就是刻阿诗玛,去了一趟云南,路南县的额勺依村,住了两个月。  相似文献   

12.
钟芳 《学习导报》2012,(4):27-27
本期封面推出的版画《阿诗玛》,是黄永玉早期版画的著名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规格30.7cm×23.3cm,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2009年11月5日,黄永玉曾回忆道:“1953年自港回京之后,有了两个大动静,一个是去了一趟小兴安岭森林……一个就是刻阿诗玛,去了一趟云南,路南县的额勺依村,住了两个月。  相似文献   

13.
《学习导报》2012,(8):41-41
本期封面推出的是湖南长沙籍著名版画家徐匡1975年创作的作品《草地诗篇》。作品规格70cm×103cm,现藏于中国美术馆。上世纪70年代初期,徐匡深入各地采风、创作,《草地诗篇》即是他深入四川阿坝生活两个月时间的结果。他曾回忆说:"我是1974年第一次去藏区深入生活。因为从报上知道在四川阿坝若尔盖有一个先进集体女子牧马班。  相似文献   

14.
本期封面推出的是湖南长沙籍著名版画家徐匡1975年创作的作品《草地诗篇》。作品规格70cm×103cm,现藏于中国美术馆。上世纪70年代初期,徐匡深入各地采风、创作,《草地诗篇》即是他深入四川阿坝生活两个月时间的结果。他曾回忆说:"我是1974年第一次去藏区深入生活。因为从报上知道在四川阿坝若尔盖有一个先进集体女子牧马...  相似文献   

15.
顾棣 《党史文汇》2005,(12):49-50
我从小就爱看戏,尤其爱看革命内容和现实题材的戏.特殊的条件,满足了我的喜好.我家住在华北敌后模范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的腹心--阜平,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八路军就到了我的家乡,1938年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在阜平成立.从此,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一直在阜平和邻近的几个县驻扎活动,部队、地方、学校的剧团也经常在我家乡一带演出、宣传、辅导或居住.因此,我就有了较多的机会看戏,如"抗敌"、"火线"、"冲锋"、"战斗"、"群众"等剧社和西北战地服务团、华北联大文工团、抗大二分校文工团、120师宣传队等凡在阜平活动过的剧团的戏我都看过.在我看过的所有剧团的所有剧目中,最使我感兴趣、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只演20来分钟的儿童小歌剧,这就是抗敌剧社两位小演员演出的<问路>.  相似文献   

16.
<正>最近,我读了一篇题为《晒一晒我的拾荒母亲》的文章。文中的主人公于化玲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自丈夫身患重病后,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她开始了9年的拾荒生涯。大儿子冯英龙一度曾以母亲的工作为耻,直到亲自走进母亲的拾荒生活,才感受  相似文献   

17.
《前线》2012,(9):61+66-61
冰清玉洁的荷花,从来都是国画家们激发创作灵感,以至竞相挥毫、直抒胸臆的对象。以荷花为主题的国画作品想要出新求异,绝非一件易事。观画家莫晓松的荷花创作,则颇有些知难而上的味道。  相似文献   

18.
1959年年初,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著名山水画家关山月和傅包石接受了为新落成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国画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前线》2012,(6):63+66-63
不规则的水塘,堤上自由生长的植物,俯身劳作的村民……南方乡间最常见最质朴的生活状态。于画家雷波而言,这是家乡留给他的不灭印迹。正是这种无法挥散的土地情结,孕育了他朴质的创作风格。在这幅名为《郊外一石埠》的作品中,雷波用真实自然的笔调,再现了陪伴自己成长的生活环境,笔端流露出的却是那份积蓄已久又平静如水的思绪。而其中。烈日下泥土里恣肆伸展的植物更让作品洋溢着生命的奔放。欣赏这幅作品,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画家将对家园浓浓的眷恋化为对生活如歌的赞颂。  相似文献   

20.
杨海恩 《党课》2013,(12):127-128
当我看到“我与《党课》创刊20周年征文启事”时,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那是一种由衷的感激之情,那种经过时间沉淀的情感历久弥新,主要是因为我的从文之路与这本党刊有着密切的关系和渊源。这要从我大学毕业说起。1999年,我考取了地委组织部下派农村基层锻炼的选拔生,分配到与村舍、农田融为一体,甚至还飘有些牛屎气味的山区乡政府工作。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反差,让我不时陷入莫名的惆怅之中,颇有英雄受困、僵卧孤村、日暮途穷之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