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世荣 《求索》2013,(8):98-100
现代西方哲学一个重要的特点.在于将语言提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各个哲学流派都很重视对语言的哲学考察,把语言哲学看作其他哲学学科的基础。同样地,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康德对后世的影响是重大的,康德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康德在其学说中认为语言更多地只属于人的知性能力引导下的人的产物,是次一级的.而不是与人的理性、知性、感性能力一样被当作一种原初的能力。本文尝试发掘康德的语言观,并从康德语言哲学与当代语言哲学的离散与交互这个角度进行解读康德语言哲学的强大生命力。希望能对欧洲大陆的语言哲学研究有所启发和裨益。  相似文献   

2.
语言意义的哲学追问:从意义的指称论到意向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称论认为一个语词的意义就是这个语词所指的事物。它的根本性缺陷,在于它孤立、片面、静止地分析语词的意义,没有注意考察人的因素对意义的主观建构作用。意向论认为意义与说话人的心理意图密切相关,将意向视为意义的载体,主张从意识的意向性出发考察语言的意义。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从意义的指称论到意义的意向论,体现了语言分析哲学对意义的探索经历了由语形到语义再到语用的不断深化的过程。语言哲学内部的语用转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分析哲学的语言观是一种同质语言观,即认为哲学的语言应该是确定的、无异质性。分析哲学家就是从同质语言观出发,对本体论哲学命题加以拒斥或治疗。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已把异质性提到了日程上。语言本质上是异质系统。从异质语言观看,本体论哲学命题多数是有意义的。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哲学,不仅要有批判的分析哲学,还要有进取的认识哲学。应该肯定本体论哲学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李小川 《求索》2014,(8):86-90
保罗·利科(Paul Ricoeur)的语言哲学辩证地论述解释学,其辩证思想体现在关涉语言的本质、意义与指称、主体意向性等方面,他着重于对语言本身和社会历史文化的考察,注重对文本自身的理解,客观分析语言内在的和相关的实际矛盾,强调对语言及其理解活动与主体思维、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辩证分析,阐明了语言和理解活动的多样性以及理解的宽容性,深刻启发了对语言本质及其社会历史文化关系的辩证认识。  相似文献   

5.
法律与语言的关系问题是法律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司法领域中的语言问题是法律语言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一般来讲,法律语言研究分为书面语和口语两个范畴。中外法律语言研究侧重点存在着较大不同。中国法律语言研究重书面语研究而轻法律口语研究,范围多局限于语言本身,很少涉及到语言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等方面。国外法律语言研究对国内法律语言的未来研究与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语言哲学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独立领域,从20世纪初建立以来的西方语言哲学逾百年,其间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学者,形成了若干语言哲学流派,也发生了多次语言哲学研究转向思潮。当代语言哲学研究转向思潮,重点梳理西方语言哲学研究的三次转向:语言本体研究上从语形到语义再到语用的语言转向、语言跨学科研究上的认知转向,以及语言研究单位上的语篇转向,显示西方语言哲学研究转向对语言研究有着重大影响。每一次的西方语言哲学"研究转向"思潮都是反映人类对自我的逐步加深,并掀起了新一轮的语言研究高潮从而对语言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产生深刻影响,为我们从事语言研究、逼近语言现象的本质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分析了法律与语言之间的同生共存关系,然后在论证模糊性是语言的固有属性的前提下提出:作为语言变体之一的法律语言必然具有模糊性。最后,从法律语言本身的特征、科技发展及执法灵活性等主客观两个方面探讨了法律语言模糊性的成因,呼吁法学界与语言学界加快联合研究的步伐,迎接时代向法界提出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8.
从法律知识体系来说,法律语言是一种极具专业性与晦涩性的语言,大多数人难以理解,且在法律语言当中很多抽象概念通常是利用隐喻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因此,从认知语言学以及法律语言学等角度进行分析,对概念隐喻的运作机制与法律语言中的使用效力进行研究,有助于对法律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语言人权是人类的一种基本人权,是在少数民族语言和少数人使用的语言濒危的背景下所提出的人权主张。少数民族语言人权关系着民族问题处理、世界语言多样性保持等重要问题,具有学术、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研究价值。少数民族语言人权是社会实践发展中涌现出的问题,归属具体学科范畴,哲学对其有宏观上的指导意义,因此,语言人权问题可以用概括性的哲学思维来分析和思考,并根据哲学问题的方法论来对相关问题的进展提出指导性建议。哲学语境下的少数民族语言人权分析和研究可以使该问题研究脱离具体问题现象的羁绊,在理论高度上形成更为客观真实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朱莉华 《求索》2011,(12):135-137
语言与哲学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的哲学思想都直接影响语言研究的发展。在对传统哲学观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体验哲学思想,坚持语言是在人的体验与认知作用下形成,依据“现实-认知-语言”原则研究语言.因此体验哲学也成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心智的体验性、概念的隐喻性、认知的无意识性三个核心原则对认知语言学产生直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春红  尚巾斌 《求索》2013,(12):91-94
西方哲学从认识论研究到语言哲学研究的语言转向变革导致了言语行为理论的诞生。言语行为理论继而发展成为语用学的重要理论支柱之一。本文着重考察了从维特根斯坦、奥斯汀和塞尔的日常语言学派到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的言语行为理论思想,分析了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指出言语行为理论通过对语言使用的关注使其自身成为一种具有批判意向的社会理论,同时也导致语用分析不仅突破了对符号解释者之间相互关系研究的拘囿.而且使其更加关注阐释生活世界中各种关系所指称的对象及其意义。这对从哲学渊源的角度认识现代语用学的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局外人"与"在者"立场划分是语言学与语言哲学的划分,从局外人视角来理解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的工具性特征容易割裂语言与事物的内在联系,语言哲学视域的转向则促使语言返回到对少数民族人身存在的显露。在此,重点分析了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对民族生活秩序的控制、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模拟以及对民族智能发展的导向作用,旨在突破语言的工具性外壳抵达隐藏在语言背后的世界观,揭示少数民族语言构建自身传统性与发展能力的本体功能。  相似文献   

13.
王群  尹建平 《求索》2008,(11):129-131
从柏拉图到黑格尔,思辨法哲学一直是法哲学的主流,思辨法哲学以理性主义为基石,力图获得关于支配人类的全部行为和思想的最终性普遍原则,由于其绝对性“狂妄”,使之近于“空想”。于是.实证主义法哲学找到了应有的理论地位,它打破了传统法哲学的纯理论的抽象思辨或逻辑分析的研究模式,积极运用定量的科学方法,为法哲学研究开辟了可行的道路。从思辨型法哲学到实证型法哲学的演进,法哲学实现了自我的批判与创新,这一过程通过对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理论和法学价值进行揭示与否定,对符合时代要求的法律精神、理想和价值进行适度阐发,实现了法哲学的整体革新。这一革新或思辨的过程也同时为我们的法学理论研究和法律实践提供了全新的思维向度。  相似文献   

14.
胡平仁 《湖湘论坛》2010,23(2):24-27
法律政策学作为一门以法律和政策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新兴的边缘学科,大致产生于19世纪末,是法理学中继法哲学、法社会学、法经济学之后的综合性应用研究,是法哲学通向部门法学的桥梁。法律政策学的理论基础至少有两个:一是法律价值理论,这是法律政策学与法哲学、部门法学之间的纽带;法律政策学的价值论基础意味着法律的政策考量。二是法治理论,法治不仅是法律的准绳,更是政策的"金箍咒";法律政策学的法治论基础意味着为政策立法。  相似文献   

15.
黄根生 《前沿》2014,(5):72-73
本文主讨论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法”概念。后期维特根斯坦是日常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他在《哲学研究》等后期著作中重点阐述了日常语言中的“语法”概念,即从日常语言的各种各样复杂使用角度出发分析语法概念,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以哲学语法研究为中心的语言逻辑思想。该思想是后期维特根斯坦日常语言哲学的重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法律上的人》一文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法律所构建的人类形象以及以立法者形象出现的人类群体,其在描述中渗透了该历史进程的法哲学反思,以及在价值相对主义和多元论的哲学背景下既反对实证主义又反对自然法理论的法律态度。它促使人们从人的角度去考量法律制度从而对之保有妥当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陈红 《求索》2014,(5):75-79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从理解语言的机制来思考世界,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则是从形式语言学向哲学延伸,前者从语言的视角探索哲学,后者从哲学的高度研究语言,两者既有交集又有区别,通过维特根斯坦与乔姆斯基的"语法观"比较以及对相关语法概念的梳理,可以发现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语法的普遍性"、"语言的创造性"和"语法的内在与外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李虹 《求索》2010,(3):196-198
历史地看,语言哲学大体上经历了“语形学—语义学—语用学”的三段式发展历程。19世纪末出现的自然理性学说促成了现代符号逻辑的产生,成了现代语形学的哲学基础。语形学建立了一种普适的物理语言,体现了先验意义逻辑性与经验意义证实性的统一。然而,语形学在构建自然命题系统的同时,将形式理性引向了绝对化。为了去弊语形学的不可通约性,语义学侧重对语言符号和它所指向对象间关系的研究破解了传统语形学的难题,并得到深入发展。与语形学一样,语义学对语言意义的构建仅限于语句本身,而并未扩展到社会交往文化范畴。于是,语用学把握语言的文化意义为语言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从语言哲学的两大历史转向,我们发现,语形学、语义学与语用学三者共同括定了语言哲学的发展方向,并为我们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提供了不同的分析理路。  相似文献   

19.
苏蕊 《求索》2013,(5):116-118
先秦时期是语言哲学探讨的鼎盛时期。老、庄、孔等先哲思想主要突出了语言的超语言特征及其治世功能;自古希腊时代的赫拉克里特起.西方哲学家多强调语言的可言说的创世功能。中西方在语言的工具性特征之间的纠结体现了语言与哲学的紧密关联。研究中西语言在工具性特征上的分歧。可进一步观照哲学研究的语言转向,并为语言教学及语际翻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语言分析从弗雷格开始才真正成为哲学家们关注的主要问题,而涵义指称理论在其哲学思想中占有无可比拟的支配地位,自此语言哲学得以开创,探讨弗雷格语言哲学思想,对于我们研究现代逻辑和分析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