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多数的人每天都是要照照镜子的,因为照镜子可以及时发现和清除面目上的污垢,整理好衣冠,以良好整洁的形象示人。会照镜子的人还懂得在自己的前后左右都摆上镜子,这样便可以透过折射,全面修饰整理自己的仪表。最早将谏言作为镜子的,大概是唐太宗李世民了。他有一段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以人为镜”,就是将人们的谏言当作镜子,并尊那位直言敢谏的魏征为“人  相似文献   

2.
治心养性,要在读书。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干部该读什么书?这不仅是个人的爱好问题,更是一个严肃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问题。胡长清爱看书。他经常看的是《肉蒲团》、《素女心经》、《金瓶梅》,结果荒淫无度沦为阶下囚。书籍自产生以来就良莠并存,有精华也有糟粕。读书好、好读书更需要读好书。读书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古往今来,一些落马的为官者,均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不读书不学习,沉迷于官欲,满足于现状,这样的"官  相似文献   

3.
领导与下属沟通的技巧十分重要。 沟通得好,二者可以和睦共事,同心同 德,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事业走向成 功。反之,则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甚至 产生对立情绪,导致人心涣散,一盘散 沙,一事无成。一般说来,领导要与下属 之间较好地进行沟通,应做到"五多五 少"。 多正已,少怨人。古人云:政者正也, 不正己焉能正人?领导与下属沟通的质 量高低,关键在于自己是不是块"真金", 而不能老是怨天尤人,嫌这个难以驾驭, 怪那个阳奉阴违。正己要做到三条:一是 学习。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共产主  相似文献   

4.
正"我的堕落,是因为自己的不坚持,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找我并‘投我所好’。虽然我也曾推辞过,但在他们的坚持下,我便暗示自己:反正是他们个人的钱,他们愿意送,又不影响别人。因此,我也越来越理所当然,开始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好意’。"海南省五指山市妇联原主席黄英玲忏悔不已。可以看出,黄英玲的推辞是半推半就的推辞,这样的推辞只不过是骗人骗己的伎俩罢了。如果当初能真的将"拒绝"进行到底,何来今天的忏悔。拒绝,对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  相似文献   

5.
“知止”观念和“忠恕”行仁之道,表现了儒家对自我认同、道德原则的普遍性及个体人格教养的独特理解。“回到你自己”是“知止”的根本义。知止展开为三重意义:回归自然、回向历史与成德知本。忠恕之道就是从最切己的欲望、要求和意愿出发,通过推己及人的践履工夫,达到于内外、人己、物我的一体相通,即“仁”的境界。忠恕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统一、限制性与沟通性的统一,是不可以做“己之所欲,施之于人”的积极表述的。儒家论人格教养,特重“独”、“诚”的观念,“独”表征人格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同时又是向着他人和世界的一个完全的敞开性;“诚”则标志人性的完成,表现为一个转化实存和“形善于外”的工夫历程。  相似文献   

6.
(一)主体的广泛性和客体的普遍性社会主义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有为自己生存发展的利益而认识和实践的权利,都有以此目的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社会活动的决策和实践的权利。每个人的这些权利都以其他每个人同样的权利为前提,而不是排斥他人与己相同的权利。每个人的个人生存发展的特殊利益的实现都以不伤害他人的特殊利益为前提,而且必须包含着实现人民整体的共同利益。自己权利与别  相似文献   

7.
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坚持公道正派原则,树立公道正派理念,真正做到“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应在处事公道、待人平等、做人正派、对己严格等四方面下功夫。一是处事公道——校正自己的行为。想问题、办事情,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坚持党性原则,坚持真理,按政策办事,敢于讲真话、讲公道话,真实地反映情况,公正地处理问题,做到“对事不对人”,对干部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待人处事不掺杂个人好恶恩怨。  相似文献   

8.
人的尊严是人的生命形式所享有的、区别于物和其他生命形式的一种特殊的尊贵和庄严,指人的生命尊严、人性尊严、人格尊严等应受到最起码的尊重,是自尊与他尊、尊己与尊人的有机统一.尊严具有丰富的伦理内涵和理论渊源.维护公民尊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杂感二则     
钱逊君子求诸己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求诸己、求诸人的“诸”字,是“之于”二字的合音。求诸己,就是凡事求之于己,首先从自己方面来要求。这是中国古代提倡的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人们工作不如意,往往怨天尤人,埋怨环境条件不好,别人不了解自己,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大材小用,牢骚满腹,情绪低落。凡事不从自己方面寻找原因,只是埋怨别人,这就是“求诸人”。针对这种情形,孔子提出要“求诸己”。在《论语》中有多处讲到这一思想,孔子反复说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  相似文献   

10.
良好的第一印象往往来自于得体大方的礼仪。礼仪是个人形象、气质、谈吐和行为的综合体现,往往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和品位。礼仪是面试官考量求职者的重要依据。很多求职者在面试过程中因为礼仪方面的失误,导致自己的面试得分减少,最终错失了工作机会。那么,在面试过程中,你需要注意哪些细节而提升自己的首因效应呢?  相似文献   

11.
取长补短,不仅是个人进步和提高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取长补短,何以这样重要?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短处,谁也不能够说,自己是一个完美无缺  相似文献   

12.
陈长生 《唯实》2009,(8):74-78
依据个体道德需要活动的目的,可将其分为为己、为他和为己与为他相统一这样三个层次。为己层次是基础层次,使个体道德需要的存在和发展成为可能;为他层次是提升层次,使个体道德需要与他人道德需要、社会道德需要得以互动和沟通;为己与为他统一层次是整合层次,使个人道德需要和他人道德需要、社会道德需要实现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动态平衡和统一。  相似文献   

13.
论自觉     
自觉即自我觉察,在认识和掌握一定客观规律后而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远大目的的活动。自觉是人成长过程中的最高境界,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自觉就是通过人的自我修养、磨炼,从而达到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自觉包含自知、自制、自信、自强。实现人人自觉、社会和谐,距人类理想社会就不远了。自知。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自知是人生发展的基础。不自知者,自不量力,不自知,不能选择主攻方向,不自知,就不能更好地改造自己。自知,就是清楚自己的长短优劣。用平静心审视自身,特别是要知道自己的特长是什么?能做什么?然后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好。  相似文献   

14.
在 近 年 来 查 处 的 腐 败 大 案 中 , 其 主 角许 多 是 各 级 党 政 部 门 的 “一 把 手 ”。这 些 “一把 手 ”之 所 以 肆 无 忌 惮 地 大 搞 腐 败 ,为 所 欲为 多 年 未 被 发 现 和 查 处 , 是 因 为 他 们 在 本单 位 、本 部 门 是 “一 霸 手 ”,办 事 一 手 遮 天 、惟 我 独 尊 , 将 自 己 置 身 于 党 的 纪 律 和 人 民监 督 之 外 。现 实 生 活 中 ,象 这 样 的 “一 霸 手 ”大 有 人 在 。他 们 隐 瞒 政 策 ,做 事 随 自 己 的 喜好 而 定 ,有 利 自 己 的 就 办 ,不 利 自 己 的 就 不办 。 他 们 培 植 势 力 ,排 …  相似文献   

15.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中的这两句话,人们谈前一句的很多,谈后一句的却还没有。为什么不谈?难道教的人都没有“困”过,或者都不知有“困”么?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大概一当老师,还谈自己在教学上的“困”,是很失尊  相似文献   

16.
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中央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按理说,"照镜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行为意识和习惯。平时,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站在镜子前,照一下自己,修饰一下自己,这是一种以"己"为"镜"的行为意识和习惯做法。此时镜中的自己,都是完美无缺的,即使有不完美的地方,也会通过打扮和粉饰而变得完美,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人,喜欢以"己"为"镜"照  相似文献   

17.
靳言 《实践》2014,(9):27-27
<正>李维汉晚年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撰写回忆录上。他对自己的回忆录要求极严,立下三条规矩:一是以集体为主,适当联系自己;二是史料力求真实,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三是对个人活动持分析态度,重新学习和认识过去,进行必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李维汉的每一篇回忆录,都对史料要深入调查、反复核实,做到人真、言真、形象真,忠于历史的真实面貌,不夸大,不缩小,更不弄虚作假。要经得起时间、后人和史料的检验。对于第一手资料,他也不轻信,认为也需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实践》2021,(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定实施了大力推广普通话的语言政策,并取得积极成效。那么,"普通话"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的?它是以什么标准确立的?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的初衷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正>自然界时时处处都有尘埃,要想保持清洁,就不能任尘埃飞舞,积患成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同志都有改造自己、提高自己的职责,打扫思想灰尘、祛除不良习气、纠正错误言行永无止境,永远都是进行时。"党员干部锤炼党性,就要勤拂头脑中的"尘埃",让"尘埃"无处遁形。拂尘埃就要勤于读书。习近平总书记说:"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书犹如丹药,多读之可以修身。修身,即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古人讲,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为何有人功绩卓著?而有的人却一事无成?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最关键的则是有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烈的个人成才意识。我们认为:一个想立志成才的人应从确立目标,武装自己,把握机遇,永不满足这四个方面,矢志不渝地努力培养和锻炼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成才意识。这是实现个人宏伟理想和获得事业成功的基础与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