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在"相结合",实质是"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是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相互促进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性研究,既要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流、体的统一,也要注意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作为一个科学命题,有着丰富的内涵:把握时代特征是其现实层面,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是其理论层面,解决时代困惑是其实践层面;其精神实质无论是从理论品质,发展要求还是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上都可以简单归结为是“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在反对教条主义的时候,从理论学习和研究层面提出的科学思想。由于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的品格和制度追求的特点,在毛泽东倡导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总是从理论、实践和制度三个层面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而且是实践形态和制度形态的  相似文献   

4.
潘琍 《理论学刊》2004,2(12):34-36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指出 ,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是统一的。哲学在中国同样也是如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始终伴随着哲学的创新 ,而内在统一于哲学创新的 ,正是哲学的世界化与世界的哲学化在中国的体现 ,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国化与中国经验哲学化。也就是既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按照中国的特点创造性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对中国的实践经验进行哲学总结并上升为新的理论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也得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国化与中国经验哲学化的过程亦即哲学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前提,是认清当今世界发展所处的大时代及其具体历史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准确把握时代的基本矛盾和时代主题。中国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实践的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化、大众化在理论上具有同一本质,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统一,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在实践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化、大众化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联动型动力机制指的是有效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历史与逻辑、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等逻辑互动的各种动力构造要素的有机组合;其精神实质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及发展的契机,促进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协调发展、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性和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武汉大学梅荣政教授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一贯倡导历史与逻辑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方法,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进而科学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理论精髓和指导作用。近读梅荣政教授主编、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以下简称《中国化史》),受益颇丰。  相似文献   

8.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属性与特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相对的、统一的、开放的、动态的、整体性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研究,要从两个维度去开展:第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应坚持从整体上去把握;第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考察应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整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9.
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特别是执政以来在理论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概括起来就是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必须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辩证统一,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向前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理论学习、理论宣传和理论研究的有机统一,不断地推进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  相似文献   

10.
陈加飞 《探索》2022,(2):1-12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生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辩证运动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走向与发展形态。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问题,产生了多种解释。立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从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统一的视角,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中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理论内涵和历史内涵,有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起点问题。从这个角度看,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起点,1927年后在“井冈山道路”实践创新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创新堪称是创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开篇。实践起点与理论开篇及其辩证互动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起点发生的内在逻辑与历史逻辑。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起点的双重性及其辩证逻辑,获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生的过程性与必然性的历史解释,对中国共产党总结自身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内在逻辑要厘清三个问题:从理论逻辑层面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从实践逻辑层面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何要中国化的问题,从价值逻辑层面回答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作用或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实践历程积累了宝贵经验: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促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远  李荣海 《求实》2016,(8):4-12
接受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的只是一种可能而非必然。毛泽东的最伟大贡献,即是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就其发展途径、方法、价值等方面形成创新性结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内容的时代性、科学性,塑造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的历史生动性和规律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包括: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相统一的运行规律;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创新规律;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连续性规律;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规律。当前,理论研究要改变落后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状况,必须进行深刻的自省:研究重心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移;思维方法要凸显建设性思维;对中国"精神"的时代位置有充分自信。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内在规律。其中,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实质内核;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前提基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内在品质;借鉴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最佳途径;实践检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是割裂的,而是双向互动与辩证融合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开放、批判、变革等宝贵特质,映照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发展逻辑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演进历史性的有机契合,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鲜活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性的良性互动,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领导者先进性特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想指向性的相互交融,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合乎规律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合乎目的性的统一共进。  相似文献   

15.
朱继东 《前线》2022,(10):41-44
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取得重大成果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和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甚至几次绝境逢生;坚持将党的领导与人民至上深度融合,坚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最重要的位置;坚持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实现在坚持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坚持立足中国与面向世界相统一,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人类进步作出更多更大贡献。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为新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理论创新的方法论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又在回答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中创新发展。它遵循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相统一、坚持唯物论和运用辩证法相统一、坚持立足国情和放眼世界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具有问题导向的时代意识、治国理政的辩证思维、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中国道路的话语逻辑四个理论特质,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南。  相似文献   

17.
胡坚 《求是》2012,(15):61
认真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科学提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下启示,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由周光迅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所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经验与启示》一书,作为浙江省纪念建党90周年重点专项课题的成果之一,史论结合,思想敏锐,论证深刻,富有新意,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科学发展观的确立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创新,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吸收了当代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从科学发展观的确立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机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定主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民族文化优秀成果三个要素的有机统一。其中,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定主题是其动力源泉和价值指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理论主体,同中国民族文化优秀成果相融相合是其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探索》2016,(1)
借助范式理论观照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史,既可以关注和分析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范式特征,又可以提炼和总结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及形态,还可以宏观地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规律性,是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新视野。纵观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问题,其实质是一个关于理论创新世界观与方法论、信念与价值、真理与革命、模式与方法、路径与技术、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整体战略问题,理论创新历程、规律、原则、实践、经验、成果及方法具有明显的整体性范式特征及含义。通过对理论创新的范式分析,可以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培育范式思维、提供规律性的模式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单淮 《理论学刊》2003,4(6):8-11
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半个多世纪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灵魂,坚持理论创新、道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统一,在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开拓性、奠基性、中国特色性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