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村民自治背景下乡村关系失范的宏观体制根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村民自治的实施与推进,中国乡村社会形成了以国家行政管制和村民自治为核心内容的"乡政村治"政治格局.按照制度文本上的规定,乡镇政府是农村最低一级政权,村民委员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二者之间是"指导-协助"关系.然而,现实中乡村关系却存在着失范乃至冲突的一面.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乡镇行政职能的有效履行和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乡村关系现状的分析,以"国家与社会"关系为视角,着重从理论上分析了乡村关系失范的宏观体制根源.文章认为,乡镇政府对村委会的过度干预、村委会的附属行政化是当前乡村关系的主要难题;乡村关系失范的宏观体制根源,主要包括国家的农村发展战略、压力型行政体制、权力与利益的自我膨胀性、制度供给的短缺、现行的财税制度、党政美系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正>农村公共服务改革,应重视乡村组织的作用,重建乡村组织的服务职能,培育多元农村社会组织,创新乡村组织的治理模式,并与乡村组织建设有效衔接,促进乡村发展振兴。一、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与服务缺失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供给主体多元化。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都是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其中政府起着掌舵的作用,引导农村公共服务改革方向,制定农村公共服务具体政策并监督其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英国社会组织在创新公共服务供给理念、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促进公共服务整体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简单梳理了英国社会组织供给服务的历史传统,从政府职能理念变革角度回顾了英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变迁,将其分为"自由供给阶段"、"国家供给阶段"、"市场供给阶段"和"多元供给阶段"。总结了英国社会组织完备健全的法律制度和管理监督体系、多方面的财政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良性的政社合作关系、社会组织强大的服务能力等四项基本经验,指出了英国社会组织对我国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四点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农村公共服务机制从单一主体供给走向多元主体供给的过程中,农村公共服务内生性供给能力不足,致使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益低下。"内生性供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贵州省安顺市塘约村的个案研究可以为我们构建农村公共服务"内生性供给"机制的分析框架提供经验数据。"内生性供给"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构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习创新的能力、应对外界风险的能力、组织动员的能力等内生性能力的建设上。要培养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内生性能力,应通过开发乡土人力资源、建构地方认同、扩大乡村自主参与等途径挖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内生潜力,为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注入新的思维与活力。  相似文献   

5.
一、乡村关系存在的问题1987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以来,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乡村关系)被规定为"指导"与"协助"的关系。但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表明,乡村关系很大程度上仍然维持着行政隶属关系,许多乡镇仍把村委会当作自己的行政下级或派出机构,乡镇政府过度干预村委会的现象屡见不鲜。一是干预村委会选举。当前有不少地区存在乡镇直接干预甚至操纵选举的现象。二是乡镇通过"村财乡管"达到对村委会的控制。"村财乡管"的主要形式就是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王港村的实证调查,从村委会选举中村民的投票取向和当前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这一视角,指出我国农村基层出现的"政府企业化"及"行政赢利化"倾向,是现有乡村组织建构已不适应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的表现;<村委会组织法>中规定的村委会的职能在现实中仍表现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全能政府式",当前农村改革问题本质上应是农村社会的重构问题--乡村管理体系的组织重构和职能重构.只有转变乡村组织的职能设置、改革组织建构,才能整合农村社会的利益关系,推进村民自治.  相似文献   

7.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中出现了的一系列新问题,传统"中心-边缘"模式无论在理论解释还是实践指导上均表现乏力甚至无力,"非中心"共治模式却表现出日益强劲的指导意义,进而推进共治模式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中的系统嵌入成为了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首先从多元性、互赖性和对等性三个方面论证了共治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中的历史蕴含及其消解相关问题的契合性,之后基于共治视角反思了现有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角色定位、互赖行为、责任体系、沟通能力和嵌入情景,最后以反思中发现的问题为抓手构建了一个以共治为内涵要义,以"角色定位-合作行为-嵌入情景"三大模块为核心内容的研究框架,为今后进阶、深度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村民委员会深入发展受到以下冲击:农村人口流动频繁要求改变村委会人员构成上的封闭性规定、农村地权改革削弱了村委会在村庄建设中的凝聚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对村委会职能提出新的要求、农村新兴社会组织冲击着村委会现有地位等.为了应对城乡一体化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村委会的选举、监督和罢免等方面做出相应修改,从程序上规范村委会运行.但是,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无法克服村委会封闭性与准行政化倾向、无法解决两委内耗、村社不分等难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其基本思路是:村委会选举时对选民资格认定上以居住地为准;合理划分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事权;理顺村级领导组织之间关系,实现村级领导组织和谐共处;实现村委会与农村新兴社会组织融合性相处.  相似文献   

9.
1984年以来我国逐渐废除了人民公社,国家重新恢复了基层政权组织一乡镇政府,乡镇机构权小、责大、能力弱的现状又是比较现实的问题,村委会的成立锻炼了农民的自治能力和民主意识,个体利益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乡镇政府传统治理乡村的方式与普通农民的利益不断地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参与机制构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重点和难点在于完善农村的公共服务,而"国家单方供给"造成农村公共服务所需资金严重不足,供给效率低下。究其因,主要是因为政府职能定位不明确、市场力量参与不够、社会力量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农村社区和农民自身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应依据农村公共服务的不同层次和属性,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农民自身等主体多元参与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构建服务型乡镇政府首先要引导和扶助现代农业,为促进农民增收服务,为乡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根据欠发达山区乡镇存在的问题,应把握借鉴和创新原则,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清晰乡镇政府职能,扩大乡镇政府事权,理,惯乡镇政府与村支部、村委会的关系。应把握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乡村政治关系错位主要表现为乡镇政府对村级事务的越权干预及与之相联系的村委会的自治角色难以确立。乡村政治关系错位的原因包括乡村政治与经济发展战略的矛盾,压力型行政体制,乡级政权利益最大化的内在张力,制度供给短缺,财税制度的缺陷,党政关系下的“两委”体制等六方面。解决乡村政治关系错位应注意充分考虑乡村政治关系是国家政治关系在次级政治体制中的反映,是“宏观体制困境在基层的映射”这一现实情况,既要考虑宏观政治体制改革,也要同步改革乡镇行政体制。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的背景发生了历史性改变,表现为以国家权力和乡村社会权力关系变化为主线的社会治理体制的完善、以资源流动转向为标志的城乡关系的改善、以问题为导向的农村改革梯级深化、以农民分化和组织重构为特征的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等。这种背景变化使我国乡村治理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转型趋向,主要表现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聚焦"治理有效"导向、注重组织和制度建设及能力提升、加强城乡治理资源统合运用、突出文化引领与"三治"结合等。为适应背景变化和转型趋向,我国乡村治理必须要塑造党组织领导下的多元主体有效协同共治格局、全面加强乡村治理组织和制度建设及能力提升、大力提高农村民生改善精准性和实效性、统合运用城乡治理资源、着力提高文化引领和"三治"结合水平。  相似文献   

14.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乡镇范围内的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富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为有效建设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增强乡镇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公民生活水平和获得感,文章利用服务主导逻辑的分析框架梳理当前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面临的困境,对国外公共管理学界的价值共创理论进行梳理,探讨分析价值共创理论对我国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意义及适用性,并为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性寻求可行性方案,以期为今后公共管理领域开展价值共创相关实证性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公共服务是实现国家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转变和乡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在需要。近年来不断壮大的农村社会组织较好地发挥了供给社区服务、形塑乡村价值和推动政府转型等作用,初步形成了与基层政府的协同治理。但也面临着合法性缺失的法制困境、行政化侵蚀的体制困境、慈善业余主义的能力困境和社会资本短缺的社会困境。促进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必须把它嵌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时代任务,坚持法治先行、政府推动、社会组织自我涅槃和社会监督常态化,使社会组织回归乡村社会本身,提高其政社协同整体性供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乡村"关系失范的主要表现是"过度干预"和"附属行政化";其宏观体制方面的成因主要有国家的农村发展战略及其矛盾等五大因素;"民主合作"型"乡村"关系以培植村民自治组织的"自组织性"为出发点,着力加强乡镇政府的微观政治、经济与文化服务功能;构建"民主合作"型"乡村"关系的理论坐标应定位于马克思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广大的乡村组织与众多的企业组织具有太多的相似性,我们可以借用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获得巨大成功的"政企关系"来研究"政村关系".  相似文献   

17.
乡镇政府作为国家权力在农村社会的延伸,体现的是国家与农村社会的关系。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变迁是乡镇政府演变的根据。随着新的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逐渐形成,建立在旧的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基础上的乡镇政府面临着极大的角色困境。这些角色困境在乡镇政府框架内不能实现有效解决。乡镇政府在新的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困境决定了乡镇政府在新的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中的走向。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能够为我国乡镇体制改革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野和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8.
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政府职能的缺失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税费改革改变了国家与农民关系,也为乡镇基层政府职能转变创造了条件.农业税取消后的乡镇政府事实上已经成为上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乡镇政权运作与乡村社会日益脱节.从考察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乡镇政府职能缺位现状入手,分析造成乡镇政府职能缺失的原因,探讨如何推进乡镇基层政府职能重新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家整合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自身的资源吸纳能力、社会控制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之间的均衡,其实质和核心是在汲取资源的基础上提供"社会的秩序化"和提高"人们的认同感"。取予之间的治道变革与国家整合模式的演进逻辑,是国家财源结构从以农业为主导到以工业为支撑的必然结果。作为国家对农村社会的一种整合机制,惠农政策的实施对农村基层治理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丰富了农村基层治理资源,夯实了农村基层治理的社会基础,改变了农村基层组织关系及其权力结构,乡镇政府职能由"管治"向"服务"转变。在惠农政策实施过程中,农民、村干部、乡镇干部等从自身利益出发作出了不同的反应,直接关系到惠农政策的绩效及国家整合目标的实现。因此,就必须走多元合作之路,通过充分发挥农民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强化乡镇政府在惠农政策实施中的枢纽作用,夯实村委会在落实惠农政策中的桥梁作用,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惠农政策实施中的补充作用等方式来推动农村基层治理转型。  相似文献   

20.
张举国 《求实》2016,(11):80-88
目前,我国农村多元主体合作供给过程中出现了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三重失灵。元治理视阈下构建"一核多元"型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可以避免多元主体合作供给失灵。"一核多元"型供给模式构建的路径在于:突出政府的核心地位,加强内部元治理,建立统一的组织管理体制;建立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养老服务的政策支持系统;充分释放市场活力,通过激励手段培育发达和规范的养老服务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