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牺牲——历史上,伟岸的牺牲已经固定;现实中,无谓的牺牲必须减少。 “9·18”的笛声长鸣。时光立刻被拉到历史之中。抗战,全民族的抗战。重庆空军坟,是中国最大的空军实葬墓地;一份杭州笕桥中央航校的学生名单(包括分校)上说,1931年春到1937年抗战前,航校共培训学员500多人,浙江籍学生占到1/5强约有百人。同在这份名单上,平均三四人中就有一人在抗战中阵亡。  相似文献   

2.
庞雄 《黄埔》2009,(6):56-56
令年,是抗战胜利64周年,凡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军人以及经历过八年抗战的中国人,都难忘那长达八年的艰辛抗战、家破人亡的悲惨岁月!历史不是说故事,是无数人亲身经历的事实,不容有人狡辩、掩盖、欺骗。  相似文献   

3.
《黄埔》2021,(1)
正自从十年前开始参与关爱抗战老兵活动,关注正面战场抗战历史以来,我一直认为:大至国家民族,小到黎民百姓,能享受现在安逸祥和的生活,那是拜70多年前那场全民抗战胜利所赐,365万忠勇将士的牺牲(其中作战伤亡3227926人,军中病亡422479人),才使中华民族与亡国灭族之灾擦肩而过。70多年来,  相似文献   

4.
《两岸关系》2023,(9):42-43
<正>8月13日至18日,第五届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与抗战精神传承研讨会在重庆举办,来自两岸的退役将领、专家学者、教师学生等近200人与会。活动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简称中华抗协)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重庆市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所协办,旨在倡导加强两岸抗战历史教育和抗战精神传承,激励两岸同胞尤其是年轻一代弘扬抗战精神,携手振兴中华。此次研讨会是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后在渝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两岸线下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5.
读中国人的抗战史,总是心潮澎湃。在这场中国人的伟大卫国战争中,英雄辈出,可歌可泣,有名英烈与无名壮士,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血肉长城。笔者近日读史,对三个山东人的抗战故事,尤其感兴趣。山东人性格独特,自我克制,忍辱负重,忠诚耿直,这种性格在抗战中.又呈现何种壮烈?  相似文献   

6.
刘洁 《长白学刊》2000,(5):96-96
1937年到1945年的八年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参加的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战争。在民族危亡关头,广大中国妇女积极投身于抗战洪流中,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历史篇章。中国妇女抗战活动和斗争,是全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  相似文献   

7.
略论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理论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正芒 《湖湘论坛》2002,15(5):81-82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斗争和文化运动对抗战的宣传和鼓舞、支持和推动是分不开的。在领导文化运动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与抗战实际紧密联系的独特的文化理论体系即抗战文化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抗战文化的重要性、抗战文化的基本纲领和根本指导方针、抗战文化的队伍构成、抗战文化运动的任务、抗战文化的方法与步骤、抗战文化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特点、抗战文化工作中的统战思想以及抗战文化运动性质的转变等。研究党的抗战文化理论体系,对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抗战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总结经…  相似文献   

8.
抗战初期张治中治湘论略王国宇张治中是我党的亲密朋友,“从黄埔建军到共同建国,从百到行,他是国民党方面始终坚持国共合作的代表人物”①抗日时,曾提师参加“—·二八”抗战和“八·一三”淞沪会战,1937年11月莅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在治湘期间,以“廉正勇勤”...  相似文献   

9.
抗战初期赴延安的14位陆川县青年刘毅生在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当年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参加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壮烈情景。抗战开始不久,全国就有大批青年自筹路费,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到抗大学习”...  相似文献   

10.
袁克成 《黄埔》2007,(6):28-29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激起全中国人民的抗日激情和战斗意志。浙江省政府应抗战的需要,特在丽水县碧湖镇创办浙江省战时工作人员训练团,广招知识青年,施以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为抗战各条战线输送有用的人才。当时我在家乡余姚县浒山区(今属慈溪市)当小学校长,出于爱国热情,联络当地知识青年十余人,  相似文献   

11.
《春秋》1995,(4)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参加的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胜利。海外华侨也是这场全民族抗战中的重要力量。他们以空前的民族热忱支持和参加祖国抗战的丰功伟绩,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光辉篇章,而且是永远激励中华民族爱国热情的伟大精神力量。抗日战争爆发前,全世界的华侨、华人有一千万人左右,其中八百多万人分布在东南亚地区。战前华侨背井离乡去国万里,受尽居留国帝国主义或殖民主义政府的压迫、欺凌,被视为次于欧美、日本人的「劣等」侨民。因此,热切希望祖国昌盛强大,成为他们的有力靠山。祖国的兴衰荣辱,都牵动着海外游子的身心。这是海外华侨爱国爱乡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海外华侨焕发的极大的民族热忱,表现出的热烈爱国行动,成为祖国抗日军民坚持抗战的强大精神力量和物资力量。他们从南洋到欧美,从工商界到学生、劳工界,从青年到  相似文献   

12.
1939年2月10日,当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上海南岛时,三百万琼崖各族人民同仇敌汽,奋起抗战,在历时七年的抗战中,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创造孤岛抗战的奇迹海南四周环海,孤悬海外,抗战前交通落后,与大陆的联系本来就十分不便。日军侵占海南后,实行严密的海上和空中封锁,切断了海南进入大陆的通道,使海南成为与大陆隔绝的孤岛,从而造成了琼崖抗战的最大特点──孤岛抗战。由于孤岛抗战,外界对海南的援助几乎断绝,岛内又没有广阔的大陆作为依托和回旋余地,抗战条件之…  相似文献   

13.
自抗战爆发、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由于日敌的严密封锁与狂轰滥炸,战争的巨大消耗,陪都的经济环境变得恶劣,生活条件日益艰苦。到了抗战中后期,通货膨胀严重,百姓生活状况趋于恶化,情况越来越糟。本文拟从生活在战时陪都一些人士的日记与回忆录中,  相似文献   

14.
《传承》2016,(9)
抗战时期,桂林版《救亡日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刊登了很多的抗战歌曲、抗战音乐文论和抗战歌咏报道,尤其是发表了大量的纪念音乐家聂耳、张曙等人的文章和报道,为桂林抗战音乐运动的蓬勃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遥远的中缅边境附近,有一个地方叫腾冲。在抗战前,腾冲的古城被世人称为“翡翠王国”,曾经享誉东南亚、南亚。她的富丽堂皇令缅王非常羡慕,于是仿照腾冲古城建了一座皇城,叫曼德勒皇城。腾冲古城毁于抗日战争的炮火后,腾冲人又建了一座木头城。到了21世纪,腾冲人抛弃了木头城,正在建设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城。从腾冲的石头城,到木头城,再到现在的现代城,像神话,又像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6.
创建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的经验魏良荣抗战初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酉华县迅速建立了一支近6000人枪的人民抗日武装——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该部队从创建到发展壮大,直至编入新四军六支队第二总队,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斗争过程,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  相似文献   

17.
每年从7月到9月,可称为“抗战纪念季”,其间有多个纪念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寇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揭开全民抗战的序幕;(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宣告无条件投降而成为战败国;(1945年)9月3日,因前一天日本代表在“密苏里”号军舰上签署投降书,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日;(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向沈阳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随后侵占东北三省。“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迄今分别为84周年和78周年。即以日本宣布投降和中国抗战胜利这两个日子计,当年呱呱坠地的婴儿,现已届古稀之年,不用说抗战时懵懂无知的幼年,更不必说当年参加过打鬼子的青年,大都已经或正在老去。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目的在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经历过抗战的老人而言,“前事不忘”是毫无疑问的;但对并不真正了解抗战的人们,这段历史要成为“后事之师”实非易事。  相似文献   

18.
浙埔 《黄埔》2009,(4):34-35
季世华,1921年生,浙江温岭人,黄埔军校第十六期八总队步兵科二大队七队学生。抗战开始,愤于日寇侵凌,投笔从戎,1939年1月考入黄埔军校湖南武冈分校。毕业后,请缨杀敌,参加江防、宜昌、鄂西、桂柳及广西大反攻诸役。抗战胜利之时,受命编管日俘并遣送日俘,因功获陆海空奖章、抗战胜利奖章。后改习歧黄,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受聘为温岭市医药公司中医师。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去京,到《团结报》社去,一位领导送了一批团结出版社出的书。也许是心中有太深的“九三”情结(九月三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由于前段时间看了《驼峰航线》,回来后我首先着重看的是《血色长空——空军抗战与抗日胜利纪实》。这两本书让我明白了中国抗日战争,除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游击战场,还有一个主要战场,就是空中战场,抗战初期中国抗战失利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制空权,而后期,由于飞虎队的成立,  相似文献   

20.
孙宝礼 《黄埔》2008,(3):115-115
倪光先生和我是西安王曲黄埔第七分校十七期的同学。在抗日战争年代,倪光担任陆大参谋班的教育副官时,我们就有过交往,后来我们同时投考到七分校,他被分配到特科总队任通信兵,我和杨基庆同学被分配到十三总队。我们曾一起在学校大操场上练兵习武,一起修马路建营房,我们穿着草鞋、吃着扛子馍一起在黄埔军校中成长。抗战的后期我们又同在重庆大坪军委会干训团一起学习。抗战胜利后,我们又一起被分配到东北行营,还同在第四处当参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