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杰 《理论视野》2007,(1):30-31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在我们的思想文化领域,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出现了“国学热”,或者说是“传统文化热”、“儒学热”,与之相伴随的还有读经热、祭祀热、私塾热、修家谱热等等。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国学热中,以下倾向需要引起注意,我们要保持清醒认识。1·要警惕国学热中的狭隘民族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国学是我国几千年来延绵不断的思想、学术和文化,本来无所谓冷热,但是,由于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经有过100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和否定,当我们看到否定历史、否定文化并不能解决问题、并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时,国人的平和心态逐…  相似文献   

2.
王雨 《求知》2013,(10):13-16
当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人们便将注意力转移到精神生活方面来,而精神生活丰富与否则取决于文化。目前.全世界众多国家都在保持原有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文化元素。在我国。长期以来,传统文化被视为是与“大众文化”相对的“精英文化”.它的特点和内涵与“大众文化”不同。  相似文献   

3.
雷丽平 《学理论》2010,(5):61-62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掀起了“东正教热”。东正教是俄罗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东正教热”的出现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特别重视俄罗斯出现的“东正教热”,既要分析它的文化因素,也要认真总结苏联在宗教问题上的教训,引以为鉴,尤其对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搞好政教关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何少林 《理论探索》2007,1(4):16-18
20世纪30年代,围绕中国文化的发展问题展开了一场论战,“十教授”提出的“本位文化”论是这场论战的诱因。张岱年积极参与了这场论战,提出了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建设以中国文化为主的“综合创新”的文化观。张岱年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本位文化”论,而是发展和超越了“本位文化”论。在对文化认识不断深刻的今天,我们不应一味地贬抑“本位文化论”,而应一分为二地认识和评价“本位文化”论。  相似文献   

5.
胡军 《民主》2009,(5):35-38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关于文化改造或一场思想革命运动,或者更具体地说是一场以西方思想文化来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运动。我们到底该怎么来评价这场运动,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问题和理论问题。因为评价新文化运动首先涉及到的就是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之间的关系。现在的学者往往将这场运动都冠之以“五四运动”,  相似文献   

6.
邴正 《理论视野》2009,(9):28-29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文化发展与研究的历程足以证明,历史的发展变迁,往往超乎人们的想象。改革开放,欧风再次东渐,国人或耳目一新,或忧心忡忡。于是,中西文化之争再起,传统文化在“反思批判”与“儒学复兴”中升降沉浮。“文化危机”、“文化断裂”、“文化重建”之说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7.
刘东春 《学理论》2008,(9):35-35
“拉大锯,扯大锯,姥家门口唱大戏。接闺女,叫女婿,小外孙也要去……”。俗话说,“听话听音,锣鼓听声”。从这首唱了几辈子的儿歌中,我们能听出两个“弦外之音”:一个是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望,再一个就是群众缺少文化生活,基本文化权益没得到应有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张建国 《求知》2009,(4):25-27
近年来.北辰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按照“经济发展了.文化要提升:经济新跨越,文化要支撑”的工作思路。精心打造文化建设硬环境、文化发展软环境、和谐文化大环境,努力推动全区文化事业大发展。着力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充分发挥了文化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国学热”的透视与反思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上世纪来到本世纪初,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随着经济的强劲发展,在文化上出现了所谓的“国学热”。这是继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文化热”,又一次文化热潮的兴起与展现,它反映了当代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与文化的又一次跃升,同时它也向人们传达着一个新的信息;中国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人们已经开始找回文化的自信,中国开始迈向文化自觉与注重软实力建设的时代。那么,何谓“国学热”?为什么会产生“国学热”?怎样看待“国学热”?等一系列问题,由于所站的立场不同,观察的方法不同,所秉持的观念不同,所了解的情势不同,故对“国学热”的理…  相似文献   

10.
李霞 《理论参考》2009,(11):45-46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周”社会理想、民本思想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宗法等级观念、由官本位思想衍生的官僚主义、小农经济文化心态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1.
据调查,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四短”上。 一是思想认识对宣传文化工作的“短视”现象明显。长期以来,人们(尤其是各级领导)一谈到发展,就是GDP,对文化是“软实力”、以文化论输赢和文化民生了解和研究甚少,宣传文化建设摆不上应有的位置,尤其是在各级政府的层层考核中,宣传文化所占权重甚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政党文化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化热”的衍生品。1989年,王沪宁教授发表《从政党文化看执政党建设》一文,提出了政党文化的概念和分析框架。此后,政党文化研究得到不断拓展和升华。通过学界的艰辛努力,政党文化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就政党文化理论的研究情况作如下综述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廖群 《民主》2011,(8):36-38,1
苏州博物馆分为新馆和老馆,这是2006年的事了。那年秋天,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新博物馆开馆,轰动一时。 这座让人们充满期待的新博物馆.从启动之前的选址、建造,到迎来八方游客,一直引发不同的声音,争论、肯定、赞赏、批评,如一出大戏,有多少观众,就有多少“哈姆雷特”。在多元的文化视点下,在古典园林建筑深入骨髓的姑苏,一座“中而新,苏而新”的建筑之“新”.必定要对人们的视  相似文献   

14.
王丽娟 《求知》2013,(9):30-32
党的十八大报告设立专章论述文化问题.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说明我们党对文化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基层文化建设是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方式和社会角色的改变,人们对于文化建设的需求也将更加迫切。如何加强和改进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金真 《党政论坛》2013,(3):63-63
企业文化是近年来常被提及的词汇.比如,在百度上,输入“企业”二字后,首先跳出来的自动联想词语就是“企业文化”。在我看来,虽然不少企业都有了系统成套的企业文化、都有着无比响亮的口号及数以万字计的文化阐述、都有看似科学完整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但其中的大多数企业文化却只是一种浮于表面的“纸文化”,而不是一种蕴藏于内的“心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为了全面地正确地贯彻《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亟须加强对历史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在国学热、儒学热、文化自信热中防止复古主义。  相似文献   

17.
气功养生治病在中国己有几千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气功,千百年来热潮迭起。为什么历史上气功热时兴时衰?当今这场方兴未艾的气功热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应当怎样认识?最近,我们请教了张烈和他的老师张学凯等气功名家。他们就这些全社会都感兴趣的问题,同我们作了一次长谈。  相似文献   

18.
增强文化自觉 提高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希平 《求知》2011,(11):6-7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首次明确提出了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重申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究其深层原因,一是全球化背景下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加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频繁交融交锋,大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在文化领域的软实力比拼上:  相似文献   

19.
胡宗秀 《民主》2008,(12):38-38
近年来,湖北红安县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培植带不走的民间文艺队伍.让文化“种子”在农村生根发芽。目前全县共有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队伍70余支,演出人员2100多人.各乡镇建立了腰鼓、楚剧等文艺团队,久违的统灯艺术形式的“皮影戏”、“五虾戏鲢”等也重新登台亮相,深受群众欢迎(引自2008年8月21日《湖北日报》)。  相似文献   

20.
卢卫红 《民主》2009,(1):16-18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三个“越来越”,不仅揭示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且反映出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