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哲学概念 ,它常与“天命”、“道”、“性”、“德”等相提并论。一些古代思想家甚至认为“和”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规律。相传为子思所作的《中庸》说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庄子亦说 :“至阴肃肃 ,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 ,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庄子·田子方》)。荀子则说 :“列星随旋 ,日月递 ,四时代御 ,阴阳大化 ,风雨博施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  相似文献   

2.
在法律常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对一些有关“诉”的法律概念迷惑不解,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故笔者就自己的教学所得,做出以下一些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诉讼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正规、最权威和最有效的途径,是历史的进步。我国古代曾将“诉”与“讼”分开使用:“诉”指刑事案件,即“诉者,谓有怨抑之事而陈告也”。“讼”指民事案件,即“讼者,谓有争论之事而陈告也”。所以古代人们常常把审理民事案件称为“听讼”,把审理刑事案件称为“听狱”。而现今,诉讼俗称“打官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  相似文献   

3.
徐幹“美育”概念的最早提出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早已出现。徐斡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提出“美育”概念的人,他的“美育群材”说与席勒的“美育”概念的基本内涵非常接近,但早了至少1570年。徐幹的“美育”概念揭示了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的礼乐教化的美育传统和美育观念,体现了儒家美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前,“圣经”、“圣诞”、“圣诞节”等词语已见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表达的意义与基督教的概念不同。将儒家经典视为“圣经”,反映了儒家经典在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生活中的统治地位和人们对儒家学说的尊崇。经历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巨大冲击,中国历史上的圣诞节已为人们所淡忘,但传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丰富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记。  相似文献   

5.
“四时”是中国古代基本的时间形态,是中国古代国家政体、社会生活、农事活动和谐有序运转的基本时间依据,其理念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道”“气”)理念密切相关。要探讨“四时”形成的理念背景,必须深入挖掘“道”“气”以及“阴阳”“四时”“万物”几个概念之间的生发、化生关系,深入探讨“四时”的基本概念、来源形式、表现形态、承载形式和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6.
体育比赛中常见用“名列三甲”来表示“位居前三名”,这种比喻是错误的。用“三甲”排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明、清时期参加中央级考试(先会试后殿试)的各省举人考中进士被称为“甲榜”,未考中的举人被列为乙榜。由此便引出了“甲第”、“甲科”等概念。“甲”乃等级之意“,三甲”即三等,即一甲、二甲、三甲三个等级。在明、清时期,把考中进士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称为一甲或第一甲,但绝不能为三甲。从第四名开始至100名左右,称为二甲或第二甲。余者统称为三甲或第三甲,约200人。“三甲”不是“前三名”@田心林  相似文献   

7.
何艳华  谭小华 《前沿》2013,(14):53-55
生死观是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宏大哲学命题,中西方在生死观上有很大的不同。与西方的惧怕死亡不同,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意识到了“内在超越”死亡的意义所在。在古代文人的作品里,“内在超越”思想非常丰富,本文以此概念为核心,主分析了道家、儒家、佛家以及在“儒释道”三家合流影响下,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古代,“国”和“天下”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古代的分封制下,诸侯的封地称为“国”,整个华夏大地称为“天下”。秦始皇灭了诸侯国,统一了全中国,也就是统一了“天下”,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此后,“国”,“天下”两个概念所指的范围归为一,天下即全中国,中国即天下。古人尚不知有外国,有“世界”,故古人用的“天下”这个概念,不等同于现在的“世界”这个概念。《国际歌》里唱的:“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这个“天下”,是泛指“世界”,不是指某一国。这个用法是有所不同的。  相似文献   

9.
“村长”和“队长”的称谓欠妥李秀江时下,一些报、刊、电视、广播、文学作品的文字用语和口播语言称谓“村长”、“队长”的现象较多。这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在现行的基层政权组织中,乡、镇以下并无“村长”,村以下也无“队长”。因为,早在1982年,我国的《宪法...  相似文献   

10.
一 概念(名)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主观逻辑是客观逻辑的反映 概念在《墨辩》中叫“名”。“名”是什么?《小取》篇说:“以名举实”,名是用来列举、模拟、代表事物的;《经说上》又说:“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是某事物之所以谓某事物的一种符号,“实”是名所描述的对象。这就是说,概念(名)是“实”的反映,“实”是我们认识的对象。“名”与“实”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先有被反映的对象“实”,然后才有所反映的意识“名”。因此,“名”作为一种思维形式,从它的内容、来源来看,它有其客观性的一  相似文献   

11.
土家语中“巴”音节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语言中经常有“巴”音节出现,有的专家把它作为土家族是巴人后裔的佐证之一。中央民族学院已故的潘光旦教授在《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一文中,认为古代巴人活动区域内有些地名、人名或族名是土家族自称“比兹”的对音或转音;一些巴音节的词汇仍保持在今日的土家语中。近年来有些专著也沿袭其说:“土家族地区还保留着不少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朱熹“即物穷理”的思想既吸收了以往许多唯心主义思想,同时也吸收了大量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方法论的成果,在古代科学方法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综观朱熹有关的论述,其方法论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博学”与体察朱熹强调“博学”,“学之博,然后有以备事物之理”。何谓博学?“谓天地万物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兵书《孙子兵法》“用间篇”记载:“用间有五:有乡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用内间进行情报间谍活动,是古今中外世界各国间谍情报机关进行间谍情报活动的重要途径。 内间,一般是指利用对方的官员从事搜集和窃取情报的活动。“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文中的“官人”,不单纯指官人本身,还包括与官人有着  相似文献   

14.
赵勰 《创造》2002,(4):4-7
~~在古汉语中,信者,人言也,就是指人们说的话。《国语·周语上》:“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信所以守也。”《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把“信”作为“仁”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求“敬事而信”,“谨而信”(《论语·学而》)。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孟子·尽心下》),即自身确实具有善德称为“信”,甚至出现了“信人”之称,即诚实的人。先哲所以对于诚信给予了特别的反复的申明,证明在中国古代哲学价值观中,信用这个东西,小而言之是维系人际正常关系的纽带,大而言之,则是社会所以为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15.
“和谐”在中国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作为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理念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每个时期和各家各派之中,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庸之道备受国人推崇。“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相似文献   

16.
黄根生 《前沿》2014,(5):72-73
本文主讨论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法”概念。后期维特根斯坦是日常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他在《哲学研究》等后期著作中重点阐述了日常语言中的“语法”概念,即从日常语言的各种各样复杂使用角度出发分析语法概念,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以哲学语法研究为中心的语言逻辑思想。该思想是后期维特根斯坦日常语言哲学的重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眼下社会上较受尊敬的有“专家”、“名家”,较受忽略的往往是“通家”。专家、名家受尊敬是理所应当的,原因就在于人家“专”,有“名”。世界上许多领域,粗通的人很多,这只能叫“二把刀”。要搞好一种事业,光靠“二把刀”就不成,必须由专家出来做骨干,做带头人。譬如关于遏止地球环境恶化问题,找一千个老百姓坐在一起开讨论会,张三说要禁止乱倒垃圾,李四说应该重罚乱泼脏水者,想出的一千条主意大约都没说到根本上。专家来了,从最宏观的角度讲讲地球环境的恶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普被中国的泛化封建观,将秦至清的中国社会称为封建社会,这既脱离了“封建”的本义与西义,也有悖于马克思的封建社会原论。冯天瑜先生新著《“封建”考论》辨析泛化封建观,在综观东西洋“封建”观念基础上,以中国学者的学问视角,对中国传统“封建”概念近百年演化历程的清理和总结,拨开了近百年“封建”概念的迷雾。然其对误用“封建主义”本义的秦至清的中国社会进行的重新命名,建议以“宗法地主专制社会”名之,试图从各主要方面(社会组织形态、经济特点、政治制度特征)来概括这个历史阶段,显示了他对历史思考的周密,但这样概括出来的名称所显示的弱点是过于繁复。秦至清的中国社会似可名之为“皇权社会”。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20世纪大学史上,被誉为“清华终身校长”的梅贻琦先生可谓备得“身后荣耀”,一句“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的名言几乎使他与蔡元培先生比肩而立。而实际执掌北京大学20年之久、且在西南联大时期与梅校长共度时艰的蒋梦麟,相形之下就显得逊色。他最终不无尴尬和酸楚地被迫离别北大,乃至脱离教育界。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中国”一词只是具有地域、文化的概念。据考古学家于省吾考证:“中国”这一名称最早起源于西周武王时期。古时“中国”二字有狭义和广义之别。就狭义而言,“中国”有京师、都城的意思,因为“国”字的古训从“邑”,即“城邑”。如《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就广义而言,“中国”指华夏族、汉族地区。如《诗·小雅·六月序》曰“《小雅 》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因华夏族、汉族多居于黄河两岸,因此,“中国”有与“中土”、“中州”、“中原”、“中华”相同的含义。清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