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王田娇 《传承》2010,(21):150-151
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化民族主义强调对自己国家文化的民族认同感,而政治民族主义强调的是对自己国家政治的强烈的政治认同。主要对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多元文化主义是指承认民族文化平等,强调民族文化认同,尊重民族文化差异,追求民族自由、民族平等、民族公正的社会伦理思潮.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成员共同的道德心理、道德情感、道德品格、民族意识为基础,通过对本民族伦理价值的弘扬、保护、批判、反思以及对民族精神、民族道德的塑造,以同期实现民族独立、民族统一、民族自决、民族富强的道德理想的一种社会思潮.多元文化主义强调民族文化的多元,而民族主义强调民族道德与政治上的统一,因此二者表面看来存在着矛盾与对立.其实,在多民族国家的内部,二者并不必然存在着矛盾,而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民族主义思想浅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慧英 《思想战线》2005,31(1):26-30
民族主义学说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这是一种关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民族主义的斗争矛头指向外国人控制的政府,因为当时欧洲的政府形式不具有从国民中产生的主权,它是一个王族拥有的财产,它的归属、大小和完整性是通过继承、联姻或者战争来决定的。民族主义要求进行政治革命,提出了一个"自然疆界"的概念,认为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应该是一致的。民族主义把文化当作政治问题,强调政治和文化不可分割。民族主义理论多有悖理,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的积极作用是不能否定的。  相似文献   

4.
台湾民族主义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台湾抗日运动的产物,是一种旨在以台湾脱离日本统治,获得解放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行动,它与中华民族同一血脉。抗日战争胜利后,台独分子臆造出来的台湾"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在法理上是站不住脚的。它们刻意制造的"民族主义"只是民粹主义,是为分裂国家统一制造出来的政治梦幻。  相似文献   

5.
国家民族主义:美军战斗精神的价值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旭 《前沿》2008,3(2):162-164
美国国家民族主义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文化体系,是美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国家民族主义在国际上以“国家利益”为幌子,以“民主自由”为内容,以“命运天定”为哲学基础,是一种以国家整体形式出现的国家民族主义。美国国家民族主义对美军战斗精神的培育起着价值支撑作用,是美军战斗精神形成的重要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6.
从民族主义形成的条件和作用看民族主义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主义具有凝聚一个民族的巨大功能作用,但因民族主义理论本身内在的缺陷性使得它只能处于一种工具性的社会地位,但如果注意这一工具的使用条件和使用目的,它对增进国家、民族意识,促进中国完成统一大业、抵御外侮,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社会成员团结一致的社会基础条件,为反对终极文化西化,提升中国民族文化的文化竞争力也是有所助益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下半叶 ,欧洲国家内出现了严重的民族认同危机 ,导致地区民族主义的兴起。地区民族主义的兴起既有社会历史的因素 ,同时也深受全球化进程的影响 ,是对全球化转变和国家衰颓的反应。全球化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削弱了民族国家认同 ,促使了地区民族主义的兴起。同时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 ,这种地区民族主义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丛日云  马涛 《探索与争鸣》2023,(10):55-80+178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正在迈向后民族主义社会。民族、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是现代个人在萌发和成长的早期超越天然的血缘、地缘等小共同体的束缚而将情感归属与政治忠诚投向更大的共同体的结果。具有权利、尊严与平等意识的现代个人的出现,带来了现代个人主义的价值革命,也推动了以族裔、文化和政治认同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形成。而日益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更多自由选择、自我表现和自我解放的后现代个人的产生,掀起了后现代主义价值革命。后现代主义者颠覆了现代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将民族或民族国家视为束缚和压迫的力量。后现代主义政治和知识精英们以多元文化主义解构现代民族主体文化,以身份政治和超国家政治解构民族国家族裔属性,同时后民族主义者积极构想后民族国家建制,试图建构抽空了族裔和文化内涵的政治共同体作为后现代人的家园,推动了西方的后民族主义转向。这导致后现代主义的西方个人归属感丧失,国家凝聚力下降,国家族裔和文化根基被蛀空,自由民主活力枯竭,国家面临衰败和解体的风险。在民族国家组成的国际秩序中,其竞争力也受到削弱。重新审视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的内涵和价值,认识西方后民族主义的困境,有助于辨清西方文明演变的趋...  相似文献   

9.
吕永红 《理论月刊》2012,(10):133-136
随着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完成,民族主义的声誉江河日下,反思民族主义成为理论界重要的研究课题。耶尔.塔米尔的《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在追求民族视野的同时保持对一整套自由主义信仰的信念的推动下,试图依据自由主义的一套价值来反思、评价以及建构一种新的民族主义理论,其实质是一种反思的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10.
民族主义思潮的主流是积极的,且在现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也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但民族主义也有其非正常和非理性的部分。青年群体容易受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不健康的民族主义思潮会对青年"国家—民族"政治观念的形成产生恶劣影响,健康的民族主义思潮对青少年形成理性的"国家—民族"观念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张睿丽 《理论月刊》2007,47(7):38-41
民族主义是影响现代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民族主义思潮则以其思想先导性的特点而成为民族主义的重要内容和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民族主义的内涵错综复杂,民族主义思潮的类型与表现形式、成因也日渐多样化,其实质是民族利己主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原本以精英分子为主力的文化民族主义开始在大众文化中大行其道.文化民族主义的一般性特征,如语言中心主义、跨国性、稳定性等,在大众文化中均有明显表现,而文化的角色则有所变化.近年来的文化民族主义热情,有复杂的原因,如果在大众文化的视角下来审视,则市场性和可读性是重要因素.大众文化中的文化民族主义,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促进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但不能以独特性的名义拒绝普世性.把民族文化制成消费品,这无可厚非,只是不要为了猎奇而歪曲传统.以文化民族主义为卖点,也未尝不可,但不能走向狭隘偏执.  相似文献   

13.
杨静 《传承》2011,(2):64-65,87
德意志的民族主义兴起于启蒙运动,历经了狂飙突进运动的文化民族主义和法国大革命的政治民族主义,为普鲁士统一德国奠定了群众基础,争取了民心。德国的统一不只是普鲁士军事胜利的成果,同时也是民族主义运动斗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会党的反清民族主义、义和团的反帝民族主义、预备立宪时期的政治民族主义、国粹派的文化民族主义以及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等五大派别的合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大陆,民族主义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梁启超是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理论的奠基者,其民族主义思想和理论贡献理应受到学界的重视,而就已有的成果来看,此方面的研究尚嫌薄弱.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和理论,坚持国内各民族一致对外的“大民族主义”,他对大民族主义观的坚持源于其明确的国家思想和对国家的认同;其民族主义观念和自由主义观念密切相联又有矛盾,表现出自由民族主义的特征.梁启超的民族主义属于健全的民族主义,在今天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林红 《探索与争鸣》2024,(3):145-155+180
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是两种足以重组政治结构、重置权力关系的激进思潮。前者在其概念形成之时便与国家建构联系在一起,是推动现代国家形成的意识形态力量;后者的出现要晚近得多,是一种国家内部因大众不满而形成的政治表达,反映了中下阶层的利益与价值取向。进入21世纪以后,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在西方出现了日渐清晰的合流之势。尽管前者强调民族主权的排他性占有,后者追求人民主权的决定性地位,但是人民的多义性和民族的政治化建立了二者核心范畴的对接关系。作为极具号召力的大众政治思潮,民族主义追求我族与他族的内外区分,民粹主义强调精英与民众的上下区分,由于动员话语的关联、对抗目标的合一和政治光谱的趋同,两种思潮的动员结构出现了纵横交叉。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最终合流,本质上是两种历史路径不同的政治思潮通过核心范畴对接、动员结构重叠而实现的结果。这一合流强化了极端右翼的意识形态力量,增强了反建制力量挑战和变革既有政治秩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王联 《人民论坛》2020,(3):42-45
近10年来,民族主义不仅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继续蔓延,也在一些西方发达工业国家抬头。就国际政治而言,美国、欧洲等地日益突出的单边排外行动,似乎预示着世界政治有可能重回大国竞争、民族主义对抗的老路。在全球化时代,对民族主义最为有力的回应应该是大力弘扬多边主义,推动国际合作,共同致力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沈辛成 《探索与争鸣》2022,(2):27-37+177
技术民族主义原指20世纪美日科技竞争中的保护主义举措,后用于描述非西方国家以民族主义为动力的技术发展道路。此概念存在双重标准:对西方国家,它回避技术发展与民族文化的相互构建,掩盖了技术价值负载的一面;对非西方国家,它强调技术与文化的对立,含有极易引发保守和孤立的歧视性前提。人工智能领域见证了技术民族主义的新形态,即美国以文化对抗为前哨的保护主义政策。美国的信息技术深受控制文化影响,其渊源与自由主义价值观多有矛盾,所谓“反映美国价值观的人工智能”无法成立。全球业界应多以技术问题寻求共识,而非以民族文化区别彼此,中国亦应审慎对待国内外技术民族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9.
王浩翰 《传承》2011,(20):72-73,88
民族主义是伴随西欧构建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的自然产物,但对于近代中国来讲,却是在西方列强欺侮侵略的民族危难与社会危机特定历史背景下催生的舶来品。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有着不同于西方历史语境下的民族主义的文化特质。其中,禀承着中国传统文化与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具有的文化特质成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最为突出的特性之一。文化性亦可成为研究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合理视角。  相似文献   

20.
民族认同的问题在越南由来已久.一旦国家的主权受到外部力量威胁时,民族认-同问题就会迅速升级并成为讨论的焦点.在革新的观念冲击下,曾被视为落后和迷信的地方文化和宗教信仰,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却突然变得重要起来.由于国家层面的文化认同实际上是人为建构出来的,在越南民族主义思想中就有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它把祖先崇拜实践视为民族认同的象征,反映了越南人类学者和国家政要对祖先崇拜实践所赋予的全新意义.有理由相信,民族主义在文化领域可以被视为国家在全球化时代用以保存和维持其国家文化的武器.在越南人类学界看来,祖先崇拜的实践显然是受到这种新民族主义精神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