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瞭望》1993,(22)
亚当·斯密说过一句很聪明的话:“一切归自己,一切不归他人:看来在世界各个时代都一直是人类中的强者的罪恶的格言。”他大概已经看到,在以往的各个时代,贪污、腐败,受贿、以权谋私都几乎是无法遏制的浊流,是政界风行的“官场病”。就像《圣经》里说“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一样,政界强人膨胀了的私欲,就生出种种政治丑闻。环顾今日寰中,意大利的“干净之手”揭露了令人震惊的政界丑闻;日本的金丸偷税案,使日本“金权政治”的内幕又一次在公众面前曝光;韩国的“浚源”运动,使一大批官吏、政客丢尽了脸。如果因为贫穷而犯罪,或许还能赢得一些怜悯,但这种难以治愈的官场病,其病因却决非贫穷而是贪欲,是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掠夺或交易。因此,它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会激起民众的公愤。政界的贪贿与腐败,当然是由于贪贿者私欲的膨胀,但贪贿者私欲得以膨胀、贪贿能够得逞,又是为什么呢?社会究竟应当怎样才能割去这一腐败的毒瘤呢? 为此,本刊组织了一次越洋采访,请驻意大利、日本、韩国和芬兰的特约记者,各就他们的见闻,发来了这一组报道。  相似文献   

2.
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对反对腐败进行了专门的论述,这些论述是指导我国反腐败斗争深入展开的行动纲领。对此,笔者联系我国的反腐败实践,认真地进行了学习,深刻体会到:要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必须坚持“六结合”。一、在思想认识上,必须把反对腐败同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结合起来列宁说过,一个阶级如果不能从政治上正确地处理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反对腐败,属于党风廉政建设范畴,但其意义远不止于此。江总书记在报告中严肃指出:“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  相似文献   

3.
治理腐败的根本途径——制度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越兰 《理论导刊》2001,(12):36-38
本文通过对腐败产生的客观基础和原因分析,阐明制度的差异决定腐败程度的差异。认为中国的腐败,属于制度性缺陷腐败。根据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制度缺陷,提出通过不能为、不必为、不敢为、不愿为的制度创新综合治理腐败。一、腐败产生的客观基础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历史上各种阶级社会和各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中。人们常说的腐败包括很多种行为,比如,行贿受贿、官倒、挪用公款、贪污、用公款吃喝嫖赌、公费旅游等等。纵观种种所谓腐败行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具有经济人特征的代理人凭借委托人授予的权力,用非…  相似文献   

4.
沈栖 《瞭望》2002,(31)
前不久,国际监察专员学会主席艾尔伍德来华访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一个“亚腐败”的概念。何谓“亚腐败”?它是指这么一种现象:在权力的廉洁状态和腐败状态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尚未达到触犯刑律的地步,但权力本身却又并不那么干净的空间。艾尔伍德说,在腐败丛生的国度,“亚腐败”势必泛滥。  相似文献   

5.
刘绍楹 《民主》2004,(4):45-45
贪官王怀忠不久前被执行死刑,就一桩反腐案来说,已经告一段落。但是,这个反面教员留给人们的诸多思考,却远远没有完结。比如,此人为什么能边腐败边升官,就是一个人们议论纷纷、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王怀忠是2001年4月在副省长的职位上落马的。但多年前他还在阜阳当地(后改市)委书记的时候,就已经彻头彻尾地腐败了。新华社记者在一篇文章中说,当时,阜阳的干部群众对王怀忠骄奢淫逸、虚报浮夸、腐化堕落反映强烈,流传的一个民谣说,“只要反腐不放松,早晚抓住王怀忠”(新华社2004.1.18)。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腐败分子升迁的速度极快,平均两年上一个台阶,直到1999年11月被任命为副省长。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运用Nvivo8.0质性分析研究工具,对30个贪污受贿等腐败案例进行剖析。结果表明,贪污受贿行为“39”和“59”年龄现象不明显;不同年龄段贪污受贿的心理动机存在差异,并且主要集中在“攀比失衡”、“贪婪与诱惑”、“为利益关系人牟利”、“虚荣心”和“自傲”5类;贪污受贿人员的心理状态随着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他们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复杂的心理过程。研究贪污受贿人员的心理蜕变过程,并加以利用和正确引导,对预防贪污受贿犯罪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的中国心     
娄岩 《侨园》2012,(10):26
几天前我对一个纽约来的网友说: “国内的确有许多问题,比如腐败,有贪官污吏等,但这些我们都可以关起门来聊,没有必要公开议论.” 这倒不是我的品格有多么高尚,我只是想,只有自己祖国好了,我们这些移居海外的华人才有底气,才少被歧视.当然你们可以说我狭隘,但在咱们华人潜意识中不都有家丑不可外扬的倾向吗?我是平头百姓,自然不能免俗.  相似文献   

8.
哗众取宠、花拳绣腿反不了腐败,某种意义上说,其本身就是腐败。反对腐败,必须动真碰硬,真抓实干。我们党对反腐倡廉建设形势的判断、规律的把握、政策的提出,是准确的、科学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具体措施、政策,明显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到位率不高的情况,“标本兼治”在“本”的治理上明显着力不够,突出表现在符合中国国情的源头上治理腐败的关键举措并未能真正落到实处。反腐败要取得更大成效。需要探寻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新路径。一是反腐败需要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员参与;二是推行信用卡消费制度势在必行;三是坚决惩治行贿行为;四是坚持属地管理原则;五是实施黑名单制度;六是把“12·9”国际反腐败日摆上应有位置。  相似文献   

9.
拒绝·谦洁     
拒绝这个词挺生硬的,一点也不温柔。何谓“拒绝”?《现代汉语词典》上释为“不接受”。廉洁呢?简单通俗地说就是:不贪占。 从词书对“拒绝”的诠释不难看出,两者之间有若十分微妙的联系。凭直觉我斗胆下断言;廉洁者,必须包含拒绝。金钱的、美色的、物质的、精神的……等等,无一不对人们闪着世俗的媚光。面对诱惑种种 有人拒绝了,也有人接受了。我以为,清廉与腐败的分野就在这里。  相似文献   

10.
王丹 《行政论坛》2003,(6):88-89
把腐败理解为特权者利用公共权力谋私利的行为显然是把腐败的主体(腐败者)狭隘化,在我国现阶段不仅存在着许多“官场腐败”,还有大量的“大众腐败、平民腐败”,“大众腐败、平民腐败”的蔓延和恶化使腐败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腐败行为,而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思维定势、大众心理,即腐败文化。本文接着论述了腐败文化的巨大危害,并提出了反对腐败文化的主要措施,从而为我国的反腐败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从“腐败链”的产生看党性修养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腐败链”的产生和形成是不争的事实。它是当前腐败表现的新特征。它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和前途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砸碎“腐败链”刻不容缓。本文拟通过分析“腐败链”的现象、原因来论证党性修养的重要性。一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市场经济日趋活跃...  相似文献   

12.
最近,笔者听到一种“理论”──腐败自灭论。它把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于国家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不富裕。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收入与需求的矛盾将逐渐缓和化解,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也将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消亡。呜呼,好一个腐败自灭论。腐败真的会自灭吗?且看一些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按“腐败自灭论”一说,那里就不会有或很少有贪污、受贿等丑恶现象了。然而日本内阁腐败丑闻迭起,美国、意大利等国的腐败现象也为世人共睹。再说国内那些贪污数十万、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犯罪分子,他们的动机难道仅仅是“化解…  相似文献   

13.
<正>腐败的实质在于公权力的不正当使用以谋取私利,表面上看来是权力侧的问题,以致长期以来反腐败的理论聚焦于以权力为直接目标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但往往因“内部人陷阱”导致控权失灵,因为实际上腐败发生的根本在于运用权力的“人”。显然破解对策就是要以“人”为核心,建立“人”“权”并重的“正人治权”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通过“正人”来实现“治权”。以“人”为反腐败的出发点,是因为“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最根本要素,在决定“人”现实行为的种种因素中内因才是决定性的。长期以来的反腐败实践中聚焦于“权”而忽视了“人”,使得围绕“权力”设计诸多精良的控权措施并没有发挥预期的效果,利益冲突无法根本消除。欧美国家的实践也说明了防范利益冲突的重点实际上并不是“权力”而是“人”,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国家都将管理利益冲突的制度制定为法律,强化利益冲突行为的惩戒机制、形成防止利益冲突的组织保障机制,他们防范利益冲突的重点实际上并不是权力运行中的“风险点”,而是官员的财产、经济行为等个人利益。  相似文献   

14.
调查人生     
调查人生●刘晓璐卢钢撰文对于“调查”这个词,我想一般人都不会感到陌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可以说是共产党干部的座右铭。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调查业还是个新鲜玩艺儿。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是可以经常接触到它的。比如在大街上、商店里,有人会拦住你,甚...  相似文献   

15.
相对科技、教育、卫生等行业,“文人下海”引起的社会震荡,强度要大些。君不见全国“两会”上,与会者就此发出种种议论,公理婆理,你说他说,都有道理,无法认同,也难见共识。一浪逐一浪的“下海”潮上海本是一个商海,文人在此掀起的浪头,更是一浪逐一浪。最先“下海”的,要数作家黄宗英和歌唱家朱逢搏了。黄宗英早在七、八年前就到深圳办了公司。朱逢博则在上海新华路上办起了一家以她名字命名的酒家。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中国权力腐败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首要问题。本文试图从“寻租理论”中寻找解决权力腐败的办法,着重从利益机制的角度分析权力腐败行为的变化轨迹和防腐的对策选择。 一、权力腐败的某种必然性 权力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它作为一定职责范围的支配力量,可以说它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权力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谋官成本的昂贵。我国虽然是人口众多的大国,但是,社会权力职位的供给终究是有限的,因而进入权力位置的竞争十分激烈。激烈的竞争必然造成谋官成本的昂贵和攀升。进入成本主要包括:①教育支出。  相似文献   

17.
康立群 《团结》2001,(3):12-15
孙中山生于封建社会末期,对当时种种 腐败、黑暗和人民的痛苦有着切肤体验,他那一篇篇剖析封建制度的文章,读之令人震憾、奋起,他对未来共和国蓝图的描绘,又给人以莫大鼓舞和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斗争和任务,与当年孙中山先生为之奋斗了一生的革命目标与理想是一致的。我们“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因此,学习研究孙中山的政治思想,特别是关于权力制约方面的一系列论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舒展  方成 《民主》1999,(10)
孩子三至六岁进幼儿园的这个阶段,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年龄”。在这几年里,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特别好奇,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常常会提出许许多多令年轻的父母无法解答的问题,比如:香蕉为什么没有核?蝴蝶下雨天在哪儿避雨?大热天狗为什么张开大嘴伸着舌头喘气?人害羞为什么会脸红?爷爷大笑时为什么会出眼泪?电视卡通是怎么画成的?……聪明的父母犹如循循善诱的老师,对种种疑问,总是采取鼓励的态度,而不是简单地以“这是常识!”“长大你就会知道了!”等等办法支吾搪塞了事。一些孩子善于提出激发被问者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是动脑筋、爱思考、渴求知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干部"权力期权化"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反腐败力度的逐渐加大和腐败空间的逐渐缩小,一些冥顽不灵、执迷不悟的腐败分子为了能继续把手中的权力转化为腰包里的金钱,绞尽脑汁地“创新”着腐败形式。“权力期权化”就是权力腐败的一种“有利变异”方式。它是新形势下腐败出现的新动向,预示了腐败发展的一种趋势和方向,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一、“权力期权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有关专家指出:期权本来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它是一种选择权,是指期权的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权利金后,就获得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的价格出售或购买一定数量的标的物(实物商品、…  相似文献   

20.
关于“高薪养廉”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廉政建设的政策建议很多,有“刑罚说”、“制度说”、“市场说”、“道德教育说”等等,其中还有一种广泛存在于机关干部和部分知识分子中的说法是“高薪养廉说”。主张“高薪养廉”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目前机关干部待遇偏低、生活清贫,导致心理失衡,为腐败的蔓延、扩散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因此,要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必须大幅度提高机关干部的待遇,养廉以“高薪”;二是国外如新加坡搞“高薪养廉”非常成功,我们应“洋为中用”,学习国外的经验,也实行“高薪养廉”。“高薪养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公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