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民法上,“法律行为”向为建立法律关系之基础,亦为民法体系中之重要核心。中国大陆民法总则编建议稿有关“法律行为”之规定,亦为民法核心之一,且其规范之条文,系重要民法立法。而“法律行为”可谓已成为任何一种民法之基础。法律行为之存在,在某些情状下仍有可能衍生“无效”之问题。在我国台湾地区,法律行为之无效,系指按照法律之一定条件,对于已成立之法律行为进行评价后,所得之否定性结论。然而,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一百一十三条与现行制度,例如不当得利、物上请求权或第二百四十七条之给付不能、第九百七十九条之1订婚赠与物之返还等,规范上明显冲突。该民法第113条为大陆民法所无,故有就海峡两岸相关概念加以比较之必要。  相似文献   

2.
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为之士都懂得“居高坚自持”这个把握自己的道理。  相似文献   

3.
司法,定纷止争之权威,权利救济之终极,规则生长之源泉,秩序维系之后盾,社会运作之保障,法律与社会互动之中介,法律帝国之宫殿,公平正义之象征。司法是对法律制度的现实检验,展示了法从规范向事实、从静态向动态、从书本向行动的转化,体现了法的实现及其社会效果,可谓法治的核心环节之一。承蒙《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厚爱,西南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CJS)组织了这次司法学术沙龙。  相似文献   

4.
庄啸同志《淡泊斋诗文集》行将付梓之际,嘱我为之作序。余长期从政,久疏诗坛,惟历年接读庄啸寄诗,则极喜读之诵之,盖其诗作涵融忠党爱国之情操,警世觉人之至理,美奂壮丽之人生,对余启示感染尤多也。   庄啸同志早岁参加革命,多载献身文教,后复尽责工业,乐群敬业,贡献良多。但其亦一充满革命豪情、遨游浩瀚诗海、卓有成就之业余诗人。今集辑之诗词百余篇,皆其历年精心之杰作。其中既有对党之先哲先烈丰功伟绩之仰颂;追怀亲故,喜乐天伦,养德育节之吟唱;寄情云海奇幻、翠林飞瀑、流连锦山秀水之漫歌;也有痛恶贪腐、鞭挞…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转型、人心浮躁、追求多元,有的人把持不住自己的今天,作为一位在中国书法界颇有影响的书法家,杨修品先生以闲淡之天性,平和之心态,虚静之胸怀,无为之大道,精深之洞明,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大学之道     
《周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据此,道当是脱于物外又凌驾其上的精神与理念。道即精神。大学之道,即大学之精神。唐代崔憬释道云:“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外,即道是也。”可见,道在扶外,道对事物的发展有着导向与支配的功能。由此,大学之道于大学之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然“道可道,非常道”,故探讨大学之道实非易事,笔者不揣浅陋勉强为之,发表一筅之见。  相似文献   

7.
阳刚英俊、装束考究,是男人魅力的固化之美,美在视觉冲击;睿智机敏、语言幽默,是男人魅力的灵动之美,美在沁人心脾。外在的固化之美来源于上苍的恩赐,内在的灵动之美依靠后天的修养。一个男人只有秀外,没有慧中,算不上魅力男人。男人塑造魅力,关键要塑造内在之美。而言为心声,语言恰恰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灵动之美,反映其魅力所在的。  相似文献   

8.
文字虽是语言符号,通今传古之工具,而中国文字实乃文化之根源,民族之命脉,人文艺术之总汇,草昧之世,交通不广,应求之间,专恃口语,其后部落渐多,范围日广,传说易歧,且难及远,文字须要,乃应运而生。文字之兴,据许氏说文序谓:庖牺画卦,神农氏继而结绳为治,以统其事。又说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究竟结绳、画卦、书契孰先孰后,于文字之发展有何关系,说者各有高见。即如伏羲、庖牺、宓牺,人言亦殊。盖世所谓三皇五帝,人神莫辨,无根游说,莫衷一是。史公作史记亦仅始于五帝,未及三皇,其后小司马综前人之说,补《三皇本纪》而述之日:“太雌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史实难究,姑以此为立论基点。论及庖牺“造书契”,乃发端于“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其内涵皆据天、地、人与时、事、物出发,与人类发展、进化息息相关,于文字创始根源至为清晰。本文抛却史实考证,仅就此根源,顺流而下。说明文字创造之过程。再就其应用之变化,将历代流传下来的俗字加以条理分析,期望也能将现代的简化字加以有条理的整理,在美观合理的原则下,能渐进与传统的繁体字融为一体,为习华文者整合出一条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9.
仁,是二人合而为一,亲如一体。二人相容相合,有视人如己之意,故“仁”的本意作“亲”解。“二”字之象,上为天下为地,盖“仁”为天地生万物之心、天地佑人类之意。人若有宽恕之心、容忍之心,则所到之处,莫不如春风化雨般,处处见一片和煦之气象。“仁”,诚为立身处世之根本,国家如此,企业如此,家庭如此,人与人之间也如此。  相似文献   

10.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相似文献   

1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利益汇合点,也是统一战线建立发展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因而,兴国之梦即是统战之梦。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之魂,也是兴国强国之魂。对统一战线来说,爱国主义始终是其高举的旗帜之一,是统一战线的核心价值。今天,当我们思考如何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法宝作用时,以中华文化之魂,助飞统一战线之梦,应是引领统一战线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2.
罪犯矛盾冲突是监管改造基础工作之“永恒”主题,也是为“安全为天”的责任政策关注之核心与焦点。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监禁社会现象,其演变是为内因、外因共同作用之结果。借以福柯“真理游戏”之“考古”与“谱系”观,罪犯矛盾冲突之演变实乃“主体反抗权力”之具体表征。具言之,其“内因”是为罪犯主体“反区隔”之表征;而其“外因”是为罪犯主体“反规训”之表征。究其消解方略,针对“内因”就在于“人格”论述之“向善”之建构代之以“向恶”之建构;而针对“外因”就在于规训权力运作“异化”之消除及“囚”属性场域之互为制衡。然此乃为权宜之计,惟有引导其“苦行…关怀自身”,才能体悟“生存美学”;惟有真正使其“自身”建构为伦理施为者,才能在对规训权力之“审美超越”之反抗中实现反抗之“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 11月12日至14日,全省第十四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评审会在襄阳举行,本届评比共收到全省各地各单位组织拍摄制作的各类党员教育电视片和远程教育教材课件680多部,数量之多、题材之广、门类之全、质量之好,为历届之最。  相似文献   

14.
爱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人道精神,大爱是爱人之爱,是对人深远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爱。作为高校,大爱精神表现为爱教育事业之心、爱学校之心、爱学生之心。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一直以大爱理念引导师生.以大爱之德感染熏陶师生.以大爱之心培育学生,以大爱之举关心帮助学生.以大爱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大爱”品牌文化。  相似文献   

15.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21(5):F0003-F0003
昔唐虞制令,孔圣兴礼,至李悝刻法经六篇,可见崇法重礼之风,古已有之。韩非有言:明法者强,慢法者弱,然则法之兴废,国运攸关。清末以降,礼教衰微,西法东渐,倡求法治之风日盛,是以华夏法科始立。吾滇地处南疆边陲,道途阻塞,然唐公继尧独秉文明之理念,  相似文献   

16.
权利之功能在于保障人之自由,权利为意志的自由,以实证角度出发,权利主要包含利益与法律之力两种因素。请求权本质上系法律之力,不存在被侵犯之可能。请求权实乃相对法律关系的抽象与提取,基于基础权利而生。请求权为基础权利内在的法律之力的外化,旨在维护权利所含利益。请求权成为基础权利向诉权过渡的中介,体现了私法对个人自由的极大关怀与对意思自治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各界的热词。我们认为,中国之美就是和谐之美,它包括直观和抽象这两个方面,如自然的环境、包容的文化、关爱的氛围、淳朴的民风和积极的创新等。具体来说,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最近指出,“美丽云南”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窗口,实现持续发展,才是最根本最美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梦想是方向、是目标、是向往、是奋斗、是动力。中国梦,是民族之梦、复兴之梦、小康之梦、强国之梦、胜利之梦、立世之梦。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脚踏实地,紧紧依靠人民。  相似文献   

19.
离婚诉讼中的公司股权分割既受婚姻法律规范之约束,又受公司法律规范之调整,其在司法实践中出现诸多难点,而现行法律规范又明显无法适应实践之需要。因此,我们应该着眼于立法。并做好配套制度建设,以更好地适应司法实践之需求。  相似文献   

20.
古代衙署的“官联”内容之多,涉及面之广、文化底蕴之深,它不仅是中华楹联文化的产物,也是廉政文化的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