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绝对真理的三种提法》(见《理论月刊》1984年第9期,以下简称《三种提法》)一文认为,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对绝对真理有过不同的提法,而其中的第一种提法是:“绝对真理是人类对整个世界最终无所不包的认识,即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该文把这种提法称为“人类整个认识过程意义上的绝对真理”。  相似文献   

2.
真理问题是认识论的重要内容,本文就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以及它们的关系问题作一点粗浅的探讨。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是一个过程,“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0页)与此相适应,作为这一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真理性的认识也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人的认识总是从不知到知、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识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识,不能一蹴而就,而  相似文献   

3.
文摘     
《山东师大学报》第4期载文,介绍了关于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问题的讨论: 一、绝对真理是由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的。绝大多数同志认为,这一观点是科学的。第一、任何一个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第二、绝对真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总和”是一个变量,是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发展的。有的同志认为,这一论断是不科学的。第一、构成“绝对真理”的无数个“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吗?一个正确  相似文献   

4.
李郴生同志在题为《“绝对真理是相对真理的总和”吗?》(见《求索》1981年第4期)一文中,对“绝对真理是相对真理的总和”这一论点提出了异议。他认为:“绝对真理是相对真理的总和”,说的是“相对寓于绝对之中,绝对包含着相对”,同“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判断,是完全相反的。在一个论断中,出现前后两个相反的判断,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它们之中必有一假。据此,他认为“绝对真理是相对真理的总和”这一论点是不能成立的。我认为,这里不存在所谓判断不恰当的问题,而是作者没有搞清“绝对真理”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哲学界较流行的观点看来,绝对真理“是全面地、完备地反映出客观世界所固有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的真理”,“是指内容上无条件地、完全地反映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绝对真理穷尽了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二是绝对真理是一个最后的、净化的、完备的客观真理。由此,产生疑义:绝对真理是一个客观真理,还是  相似文献   

6.
吴鹏同志题为《关于“无限宇宙”的新探讨》的文章(以下简称“吴文”,载于《学习与探索》1987年第三期),对哲学意义上的“无限宇宙”提出了质疑。我认为,吴文试图以物理学的有限宇宙来否认哲学的、无限宇宙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7.
“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绝对真理是相对真理的总和。”我们经常这么说,也这么引用。 “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说的是,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相对之中包含着绝对,正如列宁所说“在相对之中有绝对”(《列宁选集》第二卷第712页)。 “绝对真理是相对真理的总和”,说的是绝对是相对的总和,绝对包含若干的相对,不是绝对寓于相对之中,而是相对寓于绝对之中。因为若干个数之“和”完全包含这若干个数。 很明显“相对寓于绝对之中,绝对包含着相对”的判断,同“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相对包含着  相似文献   

8.
赵怀玉同志所写《对人的认识能力的两点质疑》一文(见《求索》一九八二年第一期)实质上可以归结到一点,就是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一、任何有限的事物都有无限的性质和层次。宇宙的无限性正是通过这些有限事物的不同次层的变化过程体现出来的。赵文没有看到有限中包含着无限,因而把无限供奉在人的认识不可达到的彼岸,得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结论来。实际上,“无限粹纯是有限组织成的”,(恩格斯:《反杜林论》第48页)人们可以通过有限去把握无限,通过对具体的有限的事物的认识,来实现认识的无限性。  相似文献   

9.
关于绝对真理及其与相对真理关系问题,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起因于两个似乎相互矛盾的命题:既然“绝对真理(作为一种属性)寓于每一相对真理之中”,又如何理解它作为“总和”是“由无数相对真理构成的”呢?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总和”的含义。过去一般认为它指“对整个世界完全正确的认识”。有人认为这种含义的“总  相似文献   

10.
“无限宇宙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无限宇宙不可知”。“无限宇宙的无限是形而上学的坏无限”。“无限宇宙是人类认识中心论的产物”。这些论点,是吴鹏同志在《关于“无限宇宙”的新探讨》一文(载于《学习与探索》1987年第3期,详见《新华文摘》1987年第8期。以下简称《新探讨》中向我们提供的。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究竟应遵循何种原则,目前有一种观点很时髦,认为按劳分配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可以“兼容”、“并存”。(参见李成勋《试论劳动力成为商品和按劳分配可以兼容》,《理论前沿》1996年第16期;刘健《论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理论前沿》1997年第7期。以下引文凡未加注者均出自刘健的文章,简称刘文。)我们认为,这种“兼容”“并存”论虽然看到了按劳分配的理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中,人们注意较多的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所作的某些论断和结论,而对马克思研究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方法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应当说,这是一个不小的疏忽。因为,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在研究方法上的重大发现“是一个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马恩选集》第2卷第122页,第108页,第109页)列宁则把它誉为马克思主义“根本的理论基础。”(《列宁选集》第2卷第398页)并认为如果忽视了这一方面,“就会阉割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列宁选集》第2卷第398页)普  相似文献   

13.
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关系问题的讨论中,有一种意见认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从未提出过‘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观点”;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讲的“在恩格斯看来,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说法,是列宁对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一段论述“作了并非愿意的注释”后“所得出的结论”,因而这个结论是“难以成立的。”①我觉得,这个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我们来研究列宁在引述思格斯的一段论述时所作的注释和列宁的结论——“在恩格斯看来,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是否符合恩格斯的原意。列宁的引述和注释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4.
1981年7月邓小平同志在《关于思想战线上的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当前更需要注意的问题,我认为是存在着涣散软弱的状态,对错误的倾向不敢批评,而一批评就有人说是打棍子。”(《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877页)同时还告诫全党:“批评的武器一定不能丢。”(同上,第879页)  相似文献   

15.
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论、国家论、政党论……都是在阶级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列宁认为,阶级斗争理论是我们观察社会历史的“基本的指导线索”。他还说过:“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列宁全集》第32卷第240页) 人类认识阶级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虽然,阶级和阶级斗争已存在了几千年,但认识阶级的存在不过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法国复辟时代的一些历史学家,如  相似文献   

16.
<正> 近年来,学术界研究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这部著作时出现了一些意见分歧。其中对于列宁的反映论思想的争论集中在两个问题上。第一个问题,《唯批》反映论思想的实质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还是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对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唯批》发挥的是传统认识论提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宣扬客体至上,忽视或排斥主体因素,因而实质上是费尔巴哈的直观反映论。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唯批》既坚持了实践观点,又阐明了认识的辩证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能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某些人借口认识的主体性来否定唯物主义反映论,似也成了一种“时髦”。王若水的《现实主义和反映论问题》一文(刊登于1988年7月12日《文汇报》 ,及同年9月《新华文摘》,以下简称“王文”),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该文认为:“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坚持的直观反映论观点,是我们无法为之辩护的”;“列宁的上述论点不仅不符合自然科学的结论,也和马克思的观点相左”;应当用“实践论”来代替“反映论”的观点,我不同意。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以期与哲学界同仁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在探讨如何科学表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问题时,有的同志指出,“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恩格斯和列宁的有关论述作出的科学表述,是对恩格斯关于“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观点的进一步引伸和发挥。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有必要对这一问题从理论上作一番追根溯源的研究。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一书中,论述真理问题时曾经提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  相似文献   

19.
“搭台论”和“唯市场论”的失足──简析对精神文明价值的认识误区周克庸近年来,在对精神文明价值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个“用对钱袋的影响来衡量每一种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1]第300页),以物质文明价值取代精神文明价值的误区。这一误区的最典型...  相似文献   

20.
对“新陈代谢”这个规律,有一种认识是:“新陈代谢本来是生物学的专门用语”,它“并没有揭示出生命过程的内部矛盾,更没有告诉人们,任何事物的运动和变化都是由新与旧的矛盾斗争推动的。”(见封毓昌、冯贵贤同志的《新与旧的关系及其在唯物辩证法中的位置》,以下简称《位置》,载《南开学报》1980年第六期,光明日报百家争鸣栏和新华文摘1981年先后摘登)。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