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王莉君 《学理论》2011,(36):248-249
伴随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道德观提出新的挑战。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增多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通过大学生上网状况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主要网络行为特征,从正确看待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以及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实现当代大学生健康而全面的发展,使大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网络道德观。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3,(35)
互联网的普及为大学生成长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其开放自由的特点使得大学生容易产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低俗、法制意识弱化和网络心理异常。应通过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和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等对策来减少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郭晓莉 《学理论》2009,(15):262-263
当今社会,伴随着网络的普遍使用,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凸显出来。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消极影响表现在价值观念的错位、网络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言论不负责任等方面。解决办法就是要正视它,通过积极的方式去引导、调整和重新规范网络世界中大学生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在提供丰富的资源、开阔的视野、方便交流的同时,也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网络语言、网络诚信、网络交往等方面出现道德失范。大学生自身、网络技术、社会大环境、学校教育等方面是引发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实现改善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完善法律法规、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等措施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5.
对四川省8所高校1414名大学生抽样调查表明,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比较普遍,对网络法律法规的知晓度与认同度以及对网络道德的认同度都较高,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知识教育还比较滞后,社会资本还不够丰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网络法律法规、网络道德、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知识以及社会资本都有助于防范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  相似文献   

6.
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红英 《学理论》2009,(14):161-164
网络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道德问题。由于网络社会中难以形成道德他律,网民的道德行为主要靠个人的道德自律来维系。道德自律精神是解决网络道德失范的最佳手段之一。笔者认为要从确立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地位,调整和充实高校德育内容,加强网络法制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进行“慎独”教育,等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3,(31)
大学生网络言语失范问题日益严重,规范网络言语环境,建构网络时代的言语道德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法律和道德难题,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课题。从表现、成因等方面探讨了网络行为主体、网络自身、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并从法律、道德、技术等层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王新鹏 《学理论》2011,(13):319-320
高校是网络信息化最普及的场所,大学生对网络载体积极利用的同时,也存在不良的网络道德表现,比如游戏成瘾、网恋、信仰危机等,最终导致大学生的身心遭受伤害。目前在我国大学普遍开展网络德育教育,但是还存在网络德育引导不足,制度规范力度不够,道德失范等不足。研究了高校学生不良的网络道德表现,分析了我国高校网络德育开展的现状并提出了网络时代下高校网络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9.
刘文静  李学锋 《学理论》2014,(3):292-294
网络道德失范就是不道德或者不符合伦理规范的网络行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有三种常见的类型,即害他行为,逐利行为以及宣泄行为。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并极易导致青少年犯罪,还会影响青少年价值观。所以,对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防范与治理,也是救助青少年免受网络伤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郭鹏超 《学理论》2010,(14):217-218
网络的广泛应用在给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显得尤为严重,这同时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文章列举了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并在探究了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缘由的基础上,从高校学生自身和高校德育工作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解决好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相似文献   

11.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伦理道德出现了一些问题,即网络道德失范,主要表现为散布虚假信息、侵犯知识产权、追求刺激生活、侵犯他人隐私、实施网络欺诈。对于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就网络时代如何培育大学生伦理道德、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赵萱 《学理论》2012,(22):239-240,243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是巨大而又深远的,这其中既有实现自由发展、扩大道德认知来源等积极影响,也有网络成瘾、网络人格异化、网络行为失范、网络剽窃的消极影响,我们要利用好这一“双刃剑”,扬长补短,使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3.
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媒体素养亟需提高。文章结合对大学生媒体素养现状与特点的分析,从意识形态安全、网络道德失范等角度指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挑战,强调要把新媒体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3,(31)
随着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失范、网上人际交往的道德弱化等现象日益突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进行相应调整以增强实效性: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最终结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的目的,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和教育模式,促进长效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网络在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由于本身大量垃圾的存在,也必不可免地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其中包含的色情、暴力、邪教内容以及网络陷阱、网络犯罪等,最容易导致大学生道德冷漠、伦理失范,因此必须关注学生网络心理和行为,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尤其人文教育,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发教育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减少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沙靖宇 《学理论》2013,(9):68-69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感官享受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网络中的双重人格的倾向;价值观呈现多元取向;传统美德受到严重挑战。其原因在于:文化原因——网络生活缺少网络文化价值理性的关照;社会原因——法规不健全与监管制度缺失;高校原因——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缺位;个体原因——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7.
网络在带给我们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其中存在的网络伦理失范问题应当得到重视。对网络社会出现的网络伦理失范现象,要综合运用法律、道德、传统伦理规范进行解决,对网络伦理失范现象进行哲学思考能够把握好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网络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关系,正确认识网络伦理,从现实社会伦理中获得启示才能更好地应对网络伦理失范现象。  相似文献   

18.
网络不良信息产生的负面效应,使大学生群体极容易出现网络行为失范的情形,影响到大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作为维护网络环境安全的政府职能部门,网络警察承担着阻止网络不良信息传播、打击网络犯罪的任务,这就决定了其应当成为防控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有效力量.然而,由于网络警察成立的时间不长,存在专业素质不强、网络防控技术不高,加之现有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故还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因此,进一步优化网络警察的内涵和外在条件,是净化网络环境、防控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迅猛发展的信息网络在促进社会整体进步的同时,也显示出一定的负面效应--网络道德失范.为了及时有效地克服网络中的消极影响,净化网络社会环境,必须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0.
黄娜 《学理论》2012,(5):191-192
道德信仰的缺失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水平下降、道德失范现象的主要原因。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方面存在缺失的原因在于学校教育的功利性;学校德育的失效性;学校德育队伍建设的偏差性。重塑高校对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体系的主要途径是:加强德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加强高校道德考核制度创新;加强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整体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