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初二、高一以及高三的《思想政治》教材中都涉及法治和法制两个法律概念,现将它们的异同作一比较。一、法治与法制的区别1.法治和法制的含义不同法治,是一个复杂的法律概念。其复杂性在于,首先,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思想体系,强调“依法治国”、“法律主治”,与人治思想相对立;其次,法治作为治国的原则体系,奉行“法律至上、严格法定、法律平等、司法独立、分权制衡”等原则;再次,法治作为治国的制度体系,其制度化的表现是多层面、多领域的,主要有:权力制约制问题度、政党制度、议会制度、人权保障制度等等。由此可见,法治包…  相似文献   

2.
人治与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略,同时也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人治是指个人或少数人因缘历史原因掌握了社会公共权力,以统治阶级的意志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法治不仅强调了形式上的"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还强调了"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以及"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我国和西方在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和政权组织形式,传统伦理思想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在法律文化上对人治与法治观念的较大差异。对此,通过分析中西方人治与法治的差异进而对如何构建我国现代化法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法治是法律的统治,法律在国家中具有至高地位,人人应当遵守法律,一切组织必须依法活动。在一个国家内如果有组织或个人超越或凌驾于法律之上,则这个国家实行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法治的思想同国家和法律一样源远流长,但直至人类进入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才出现了法治国家。法治并非法制,法制只是法治的必要条件,有法制不一定有法治。法治的核心是国家权力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现代社会的人民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并用法律的形式表  相似文献   

4.
科学和经验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活动明显要受到个人思想活动和情绪状态等的支配和调节,人只有在情绪饱满,精神振奋的情况下,其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现代心理学的原理也表明,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是与人的生理或心理需要是否得  相似文献   

5.
“法治”与“法制”一字之改意义非同一般:法治必定以民主为前提,它与专制相排斥;法治按其本意首先是“治官”、“治吏”的;法治概念的提出,直接针对的是“人治”。由人治走向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是一个渐进的艰巨的历史进程,其具体的实现形式很多,本文仅就在这一进程中需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谈点认识。 一、从提法上看,需正确处理法治和法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民主政治的核心价值是保护包括少数人在内的所有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在民主政治中,多数民意作为裁定规则是政府合法性的源泉,是解决冲突、达成“重叠共识”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故意遮蔽少数民意,甚至损害少数人的自由和权利。在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和程序化运作中,要捍卫民主政治的核心价值,需要超越民主本身的狭隘视阈,从自由主义和协商理念中寻求支撑性资源。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需要加强法治──访北京大学副教授、行政法专家姜明安本刊记者陈东升目前,全国上上下下有一种共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下的政府是法制政府。对于“法制经济”,有关文章不少,人们知之甚多,但对于“法治政府”,人们知之不多。很多人对政府在向社会...  相似文献   

9.
法治与法制     
法治与法制的区别和联系,一直是政治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仅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请指法治与法制是有区别的。首先,法治与法制的含义不同。静态意义上的法制是指法律制度的总称,动态意义上的法制是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对法律实施的监督等各个环节构成的一个系统。法治一般是指依照法律管理国家和一种治国方略。而作为治国方略,社会事务,是一种治国方略。而作为治国方略,法治就不仅仅是“依法治国”的意思,而且包含有用以治国的法律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规范或理想的意思,如“公正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相似文献   

10.
《公安研究》2014,(8):57-57
白利寅在《理论探索》2014年第1期撰文认为,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从保障公民权利实现和规范国家职能履行这两个层面为民生建设提供保障,这主要表现在: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合理分配民生资源;落实民生权利救济,依靠法治途径化解社会矛盾;以法治思维创新建设方式;强化权力监督,保障民生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运行。  相似文献   

11.
潘在清 《新东方》2010,(3):43-47
一、法治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 (一)法治与法制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1.法制与法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简称。社会主义的法制是指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和制度。  相似文献   

12.
公安政治工作法制建设特指公安队伍内部政治工作自身的法制建设,即以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形式使各项政治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随着公安政治工作的历史发展,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公安政治工作的立法、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在执行法规、制度中不够严格;存在“人治”思想,依人不依法现象严重。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就要加强公安政治工作的法制研究,实现公安政治工作的高度统一、规范化;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政工干部的法制意识;完善政治工作法律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3.
人权与法治     
“法治”是一个内含非常丰富的概念。首先它指的是与人治根本对立的一种治国方略和社会调控方式。从主体看,是众人之治(民主政治)或一人(或几人)之治(君主专制或贵族政治)之分。从治国依据看,是依法而治还是依个人意志而治之别,从治理社会的方式看,是把法作为国家单向控制社会的手段,还是把法看成主要是制约国家的工具。其次法治意味着人民必须守法,政府更必须守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有效防范国家公共权力的专横和滥用。第三,法治还是一种理想的政治社会状态。法治最终要表现为一种法律秩序,它表现为…  相似文献   

14.
《人民政坛》2010,(6):36-36
葛洪义在《中国法学》2010年第2期载文《法治建设的中国道路——自地方法制视角的观察》认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是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展开的,经济建设中的计划与市场、政治建设中的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利益分配上的国家与社会等三个问题是决定中国法治道路的关键问题。计划与市场的区别从政治的角度看,首先是集权与分权的问题。中国的政治权力制约体制不是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推进的,而是在中央层面的党政之间以及通过制度化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来推进的。  相似文献   

15.
民主是与独裁、专制相对立的保障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国家形式;法治是按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制度化、法律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方式,即,让法律成为治理国家的最高权威手段。  相似文献   

16.
五、解决公安涉法上访的对策 (一)法治社会,群众为什么还选择上访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 研究公安涉法上访问题的对策,首先要搞清楚群众为什么选择上访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信访是法制不够健全的产物。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和独立的司法制度,某些自感遭受不公的人只能通过上访这种特殊的渠道来获取公正。几千年来,上访承载着普通民众对国家权力的企盼,是中国人传统的权利救济方式,也是中国人实现正义的原始路径。  相似文献   

17.
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彻底摒弃人治观念,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即树立起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联系的法治观。人治是以个人意志为治国的准绳,依靠执政者个人或者少数人的贤明治理国家。封建专制主义就是典型的人治。在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18.
民主是一样好东西。有了民主,政治不再是少数精英人士或高尚人物的私家游戏,普通民众的意志也能充分张扬;有了民主,亘古千年的“人治”终于唱响了一曲谢幕挽歌,法治自此拥有了最肥沃的土壤;有了民主,任何强权都不能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即便弱势群体的利益亦可得到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9.
段科锋 《中国发展》2007,7(4):47-51
人们是否普遍诚信是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标志之一,目前,中国社会的个人信用状况不容乐观,失信现象非常普遍。造成个人信用缺失的成因,除了法治不完善、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等原因之外,传统儒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毕竟儒文化是中国社会的文化本体和文化根基,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影响着多数人的观念和行为。重建个人信用需要完善个人信用法治体系和个人征信体系,强化失信行为硬约束;此外,应多管齐下加强诚信教育,培育诚信意识和信用文化。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与依法治国建立现代法治若干问题探讨王建国一、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治国方略邓小平同志作为党和国家的第二代领导人最早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思想,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