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德兴市委、市政府按照以德兴市、生态立市的思路,坚持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打造绿色GDP。严格实行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全市各类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98%,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产生。  相似文献   

2.
和谐理念是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生命智慧。构建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旨在建立一种良好的秩序,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追求一种崇高的境界,即通过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根本转变,使得社会发展秩序、生产秩序、生活秩序、心态秩序与自然生态演变秩序之间始终保持良好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3.
建设"和谐大连"的生态文明,要弄清"和谐大连"生态文明的涵义和特点,深刻认识"和谐大连"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积极探索"和谐大连"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李昌 《江西政报》2007,(22):48-48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总书记在报告中还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建设生态文明是其重点内容之一。建设生态文明,践行科学发展观,需要多个领域的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整体变革,也需要社会每个人的积极响应和努力作为。其中,尤其需要各级政府的主导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其核心价值理念和根本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同时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6.
且末县素有塔东南明珠和"沙海蜃楼、玉王故乡"的美誉。而今这个塔东南明珠——且末县在党的政策哺育下正焕发出勃勃生机,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且末县位于巴州东南部,地处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昆仑山、阿尔金山北麓。曾以古西域三十六国的且末国和小宛国的辉煌而载入史册,又以玉王故乡和丝绸之路的南道重镇而享誉中外。如今,大漠深处的且末县各族人民正在  相似文献   

7.
环保专家曲格平先生2000年6月在日本国际研讨会上指出:现在该是人类醒悟的时候了——工业文明究竟要把我们带向何处?在新世纪里,应该在这颗星球上建立一个新的文明和新的家园。  相似文献   

8.
李雯娜 《传承》2013,(7):132-133
GDP是一个不可替代的经济指标,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GDP所包含的内容很多,涉及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等环节,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我们要用绿色GDP、生态与社会成本指标等充实和完善现行的考核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党政领导的政绩观,推动粗放型增长模式向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集约型模式转变,从而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9.
李雯娜 《传承》2013,(5):132-133
GDP是一个不可替代的经济指标,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GDP所包含的内容很多,涉及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等环节,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我们要用绿色GDP、生态与社会成本指标等充实和完善现行的考核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党政领导的政绩观,推动粗放型增长模式向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集约型模式转变,从而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治国理念和手段。它与“两型”社会有着一致性:“两型”社会不仅是它的本质特征,又是它的内在要求。而绿色立法能对“两型”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因而,推行绿色立法至为关键。在立法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的中心工作,借鉴、移植国际立法经验,敢为人先,推进制度创新,以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1.
王京华 《前沿》2008,(3):78-80
生态文明是人类进步的重要表现方式,生态美学是中国学者根据世界生态批评发展提出的自已的美学观念。世界大环境处于一个遭到破坏的境地中。环境污染严重,人类精神出现危机,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人类生存的困境。中国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党根据中国的现实和长足发展提出来的,而在文学界生态美学的提出也势在必行,这是与生态文明的相互照应和促进。十七大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政治报告。这是人类对自身的深刻反思和重新认识.与此同时,生态美学的发展和探索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美学将着眼点放在了空间“和谐”之上,在肯定人的能力的同时,肯定了自然的不可亵渎性,最终将人类与自然界及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放在一个和谐的空间范围中,使人类的本质在世界中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生态美学具有物理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视野中和谐旅游发展环境的构建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岩 《前沿》2009,(1):103-105
生态文明是旅游业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谐旅游发展环境构建策略的核心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使旅游业发展与社会人文环境、自然资源环境和谐共生,协调发展。发展绿色旅游,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发展合作旅游,构建和谐的市场环境;发展诚信旅游,构建和谐的经营环境;发展文明旅游,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发展满意旅游,构建和谐的服务环境。  相似文献   

13.
苗俊玲 《人民论坛》2010,(5):240-241
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似乎正成为解决此问题的良方。但天人合一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与现代社会不同,所以必须正确解读这一思想,既看到其局限性,又要吸取其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14.
隆冬时节,谷城乡村大地,茶园翠绿,菊花争艳,层林尽染。  相似文献   

15.
唐叶萍  ;郭大俊 《求索》2008,(6):102-104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也是影响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因素。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都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要实现生态文明,可从以下路径着手: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以有限发展观为哲理依据的思维方式;建立以天人合德为价值基础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生态文明的行为方式;以市场经济为运作机制,完善法律制度,保障生态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追求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发展,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成为事关人民福祉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对生态文明内涵及生态文明制度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公众参与制度在生态文明制度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在把握中国公众参与现状基础上,结合国外成功经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以促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的实质要求是:作为中国政治责任主体的政府担负起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职责。这决定了"生态政治建设"的质底是政府实行"生态执政"。"生态执政"的内涵有三个层面:在观念层面,确立"生态型政府"的执政理念;在规则层面,根据"生态型政府"的责任来构建法律制度体系;在操作层面,借助生态法律制度之宏观机制与微观机制的运行,来落实观念与规则层面的内容。在这三个层面中,规则层面最为关键,这是由中国政治的"公共行政"本质决定的。所以,应根据具体国情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9.
王元钊 《前沿》2010,(4):194-19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时代要求。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天人合一"思想,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等关系的一系列基本和谐观点,因此,对"天人合一"进行当代生态解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对"天人合一"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天人合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定会对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为保证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必须结合区域实际情况,针对制约全区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影响环境保护目标实现的瓶颈,制定可行的政策标准和规章制度。东陵区(浑南新区)根据创建生态文明与全面开展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及区域建设方向和目标,十二五期间将在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安全、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等环境质量方面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