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子 《前沿》2008,(10):72-74
如何认识中华文化?如何认识中华文化的发展规律?这是人们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问题。由内蒙古社科院研究员潘照东所著《草原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贡献》(以下简称《比较研究》)对此做出了新的探索与解释。《比较研究》一书,是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草原文化研究”的子课题,是国内第一部通过对黄河文化、长江文化、草原文化进行系统、全面比较分析进而探寻中华文化发展规律的专著。全书由绪论和十七章组成,共71.7万字。该书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吸收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对中华文化发展及其三大系列(特别是草原文化)的特点、作用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新认识。《比较研究》一书,逻辑层次清晰,观点新颖明确,文字流畅简练,并体现出鲜明的学术风格与特色。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中教材《文化生活》第三单元明确提到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达到全盛时代,教材明确指出: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气势恢弘的全盛时代。隋唐时期(主要是唐朝)中华文化的发展不是偶然的,盛唐文化的形成是唐朝社会政治经济等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陈绍辉 《长白学刊》2010,(4):151-154
楚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吸收是长期的、多层次且全方位的,无论是从器物层面还是制度、精神文化层面看,中原文化都是源,中原文化作为楚文化的源头活水,对楚文化有着主源性的影响,并在一定意义上型塑并规制着楚文化的发展。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核心,中原文化对楚文化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4.
《中国统一战线》2013,(8):31-31
“文化强国”在于“文以明道”。本文论述了在“文以明道”上,注重中华文化与统战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的统一性是非常重要的。中华文化是一个大体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主要内容也包括统战文化,可以说统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一个部分、一个点。为凝聚统一战线智慧力量,加强对统战文化的创新探索,提升统战文化的时代内涵,推动文化统战工作向纵深发展,研究和探讨中华文化与统战文化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学院首次办班基本情况和初步体会蔡福金经上级批准,1997年1月29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成立了中华文化学院,目的是吸收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到学院来进行中华文化的学习、培训、研究和交流,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统一,振兴中华。按照这个宗旨,今年暑期...  相似文献   

6.
华侨博物馆具有征集、保护、研究、展示华侨华人历史文物、文献资料的职能,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特别是华侨文化的重要机构。本文分析了华侨博物馆在侨务文化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在当前建设文化强国和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下,如何发挥华侨博物馆在华侨文化建设、人文交流、社会文化发展及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民进党人在其文宣中常常强调台湾文化属于多元文化的统合性,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遂行"去中国化"的政治目标,在多元文化体中,中华文化不过是其中之一种而已,而且只居于落后的传统,不是那么重要.其实,文化是一个整全生机体,具有一个文化中轴在核心处运作,依赖这个中轴的生命力,文化体得以吸收多元的文化营养而壮大这个整全生机的文化体.台湾无论在明郑、清代以及日据时期,她的文化中轴主体性就是中华文化;迈入现代化的台湾,其文化中轴主体,仍然是中华文化,此由亚洲四小龙兴起与儒家文化深切相关可得明证.本文从台湾的原乡生活方式来诠释台湾民间文化中的大小传统就是中华文化之事实,指明作为台湾文化的主体性中轴之中华文化,乃是周文华夏悠久历史的延续创新.  相似文献   

8.
客家文化     
谭舯 《统一论坛》2012,(6):50-52
客家文化是以客家民系为载体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在中华文化诸多分支中,客家文化历史不算十分悠久,但它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既存中原古意又纳南方春晖,被誉为中华文化大家园中的一朵奇葩。当前,客家文化已成为联系中国大陆同胞与港澳台同胞乃至世界华侨华人的一条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岸文化方面的论述已经从江泽民同志的“精神纽带论”发展为“心灵契合论”,是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整体范式转换,揭示了两岸关系从物质性对抗走向心灵契合的人化世界的前景。“心灵契合论”涉及三对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华文化复兴的内在联系、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辩证关系、中华文化复兴与两岸文化融合的天然连结。构筑两岸文化认同是两岸文化交流的核心目标,文化交流的目的是解决文化认同问题,而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政治认同乃至国家认同存在着密切关系。要鼓励两岸同胞发挥各自优势和利用自己的个性特点,传承发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建设共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0.
闽台文化     
谭舯 《黄埔》2012,(1):75-77
闽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地域形态,主要分布于福建和台湾地区,与秦陇文化、中原文化、燕赵文化、巴蜀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儿大地域文化并著齐名。闽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中华文化在历史衍化中融合伸展、一体多元的重要特征,也印证了台湾地区与福建地区乃至祖国大陆在文化上存在无比深刻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1.
倪素香 《人民论坛》2023,(7):101-103
中华文明高度凝结和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宝库和精神动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及深化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等,既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创新路径。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是维系海内外中华儿女、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纽带。华侨文化和侨乡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但不能把华侨文化等同于侨乡文化,应把二者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13.
房广顺  祁玉伟 《长白学刊》2023,(1):140-146+2
近代以来,中国所开启的现代化历程实际上是一部中华文化的伟大发展史。中国文化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于基本国情,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一体,科学性、开放性、民族性相统一的文化现代化。当前,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陷入文化困境,文化扩张主义也困扰着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现代化进程。充分认识我国文化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对于坚持我国文化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自强,走好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第一次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指明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他说:“我们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指导,以积极的姿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中一切对我有用的东西,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条件。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在相互的交流中彼此学习,共同促进和发展的。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在古代和近代也都大量吸收过外来文化以充实和发展自己。可以说,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在各民族文化大量融合的基础之上,不断吸收外来文化而发展起来的。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西文化融合中最伟大的成果。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和《新民主主义论》中,曾阐明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对待外国文化的方针。他说:“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苏联所创造的新文化,应当成为我们建设人民文化的范例”。这就是说,一要对外开放,不排外;二要批判地吸收,不盲目地搬用。毛泽东同...  相似文献   

15.
王国平  袁也 《求索》2013,(5):223-225
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是我国传媒文化“走出去”的绝对优势,如何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再展辉煌.中国传媒文化“走出去”成为当代中国一项急迫的国家战略。本文从分析中国传媒的世界影响力入手,探究了中国传媒文化“走出去”的掣阻与问题,就“走出去”的战略,析论了文化宣传、文化外交、文化贸易、文化品牌、文化人才等六个方面的要务。  相似文献   

16.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中较早和较成熟地接触世界其他地区异质文化的区域文化,为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持续发展、进而在"全球化"进程中为人类文明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为保护和弘扬作为中华文化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闽南文化,2007年6月9日,文化部公布设立了以闽南的泉州、漳州、厦门为特定区域的我国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与泉州市政协副主席李冀平的访谈中,他对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这一重大课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强调要重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中的思想文化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17.
台湾文化内涵丰富,与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相近相通,根部在祖国大陆,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祖同宗,中华文化是中国和平统一的精神基础,相同的民族文化是连结海峡两岸中国人情感的纽带。弘扬中华文化,扩大两岸文化交流,增进同胞之间的感情,减少敌对意识,为祖国和平统一做出努力,应该成为海峡两岸同胞的共识。两岸应该采取各种形式增进文化交流,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呈现一种多样性的特点,正是这种多元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发展,才构成了多姿多采的中华文化。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包容、和谐和创新,既保持、发展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又积极有效地吸收其他民族文化成果。做到正确处理保护、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9.
李书群 《湖湘论坛》2008,21(4):96-97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的精神家园。繁荣中华文化,必须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处理好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周春 《两岸关系》2011,(9):67-68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不被中断的文化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思想。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其重要动力即在于中国学术思想的发达。自周公、老子、孔子以降,三千年来,中国学术思想已经发展成为一股巨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