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是讲究一定的技巧方法的,只有遵循科学求知方法,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投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在《礼记·中庸》中记述了治学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里说的其实是治学的五个层次,或者说是治学的五个循序渐进的阶段。大量实践证明,这种治学方法对现代人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博学之。所谓“博学之”,就是要广泛地涉猎积累知识,加强知识的储备。《论语·为政》云:“博  相似文献   

2.
马立新 《理论学刊》2008,1(4):119-123
审美是主体在不带有任何物质功利性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作用于客体以获得自由情感的过程.根据这种自由情感的性质,审美情感可分为悲剧性情感、喜剧性情感和正剧性情感三种类型,一般来讲,它们分别由悲剧性情节、喜剧性情节和正剧性情节所唤起."左翼美学"从文本形式上属于悲剧结构,但其主导性的情节却是正剧性情节,因此获得了一种偏重于正剧性情感的审美效应.左翼美学由茅盾首创并构建成熟,它的审美特征是理智、沉思、冷静、客观,这种审美特征及其相应的情节结构与创作主体特有的社会科学家气质有直接关系.左翼美学的文学史意义大于其美学意义,后者来讲存有明显的审美缺陷.  相似文献   

3.
徐刚 《理论学刊》2006,(2):116-118
在《美学意识形态》一书中,伊格尔顿通过美学发展的线索书写不同时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历史。他认为,并不存在纯粹精神和超越意义上的人类审美活动,作为理论话语的美学总是与特定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政治意识形态相勾连,这种意识形态化的审美往往成为政治权力植入身体的中介,是资产阶级实现文化领导权的一个中间环节。更为重要的,意识形态的二重性即身体所蕴含的反抗元素,又对这种美学意识形态的建构形成威胁,这构成了权力与美学的深层悖论。  相似文献   

4.
韩书堂 《理论学刊》2006,(2):112-115
赛义德发展了一种重要的政治批评,其批判锋芒直指殖民主义的美学式政治,即以美学想像的政治形式把东方想像成纯粹的美学式存在,从而掩盖殖民主义话语侵略与压迫的实质。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他的这种学术策略不过是以一种软弱的美学行为去反抗另一种美学行为,以政治批判的美学方式批判美学式政治方式,与殖民主义者一起共同完成了对美学的政治作用的认同与憧憬,从而使其东方主义理论陷入悖论式窘境。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家学派几千年来对中国乃至整个东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子一生孜孜不倦、苦苦追求。他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政治主张、治学理念、为人师表都赢得亘古不绝的赞誉。本文从6方面谈一谈他杰出的治学精神。第一,勤奋刻苦、坚韧不拔的治学品格。孔子生活的朝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也是一个礼崩乐坏、新旧交替的时代。在这种环境里生存充满了  相似文献   

6.
裴赞芬 《党史博采》2005,4(1):12-14
李大钊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教授、学者.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善于抓住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重大社会问题,从学术上、理论上做出解答,并提出自己的精辟见解.他在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等众多研究领域中,都留下了丰硕的成果.作为五四时期的学术大家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者,李大钊的治学理念及其在学术研究中所表现的学术精神,不仅深刻地影响着近代中国的学术走向,而且也成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集政治家、革命家、理论家、思想家于一身的当代世界伟人,是因为他争分夺秒、博览群书、力求甚解,把毕生所学用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之中,他的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堪为各级干部学习的楷模.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音乐美学的历史范畴,以"和"为美是自始至终的审美准则.春秋时期已经有了对音乐美的探讨,发展至魏晋时期,嵇康系统地论述了音乐的本质,为后来研究音乐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奠定了根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不仅讨论了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音乐的本体是什么等问题,也开创性地对音乐形式美、音乐实际内容与欣赏者理解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这种把握大大超越了之前音乐美学重在阐述音乐与道德、政治的关系的界限,而向音乐艺术的内部深入.  相似文献   

9.
自1750年鲍姆嘉通提议美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以后,人们往往把美学当作文学艺术的世袭领地;至于哲学,则因其思辨性而被归旨为与美感无缘的抽象王国.这种陋见自然遭到不少哲学家的反对.谢林就曾写道:“理性的最高方式是审美方式,……哲学家必须象诗人那样具有更多的审美力量,没有审美感的哲学家是掉书袋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10.
李泽厚从强调"社会的人化"变为强调"人的社会化",从强调社会主体性变为强调个体主体性,从执持历史唯物主义变为执持人道主义伦理主义,实质上是从实践本体论美学转到了生命本体论美学.而从其理论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来看,并不见得必须完全放弃实践美学的立场,因为,一方面,实践美学自身的发展并不真正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到了尽头了,另一方面,生命本体论美学与实践本体论美学之间,其亲和性是大大高于对立性的.  相似文献   

11.
韩模永 《理论学刊》2012,(7):123-126
超文本文学具有三个重要的形式元素:节点、链接和网络.这三个形式元素的美学蕴涵都能在后现代文本理论中找到相通之处—节点类似于“星星”和“原”,链接是一种非线性的拼贴或蒙太奇,而网络则通向“理想之文”.当然,这些理论是以隐喻的方式出现的,而超文本则将隐喻变成了现实.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相通主要对应于文本观念的层面,我们不应忽略超文本作为一种思维存在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的吻合相似,故而,那种过度把超文本文学与西方后现代文本理论嫁接的倾向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2.
学无止境,学贵自得,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治学过程中,不免有失误。或反思,或兼听,或自我批判,以求学有长进,这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治学或许是学人对于一种崇高境界的追求,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能善于反思,勇于自省,而学术上的大师们往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江南水乡之所以成为现代城市人们热衷追求的伊甸园的原因,揭示了怀旧背后"诗意般栖居"的人类生存方式的美学因素,充分肯定了江南水乡的既指向未来又根植于历史之中的审美价值,同时指出这种超越时空的审美价值便是当今时代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14.
胡俊 《理论学刊》2012,(11):125-128
蔡仪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流派的开拓者,他以辩证唯物论为哲学基础建构起马克思主义新美学的理论体系,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发展。至今,蔡仪美学思想对于中国当代美学依然具有研究方法、研究路径和研究内容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蔡仪的唯物认识论美学可以通往科学主义的认知美学;另一方面,蔡仪的自然美论可以与西方当代的环境美学、生态美学等自然美学进行对话,启发和促进当代美学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马克思美学思想研究视角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兰芝 《理论学刊》2002,2(6):97-101
我国颇具规模的马克思美学思想研究 ,严格地说 ,始于 2 0世纪 5 0年代 ,并逐渐形成了有代表性的四大派观点 ;自 80年代始 ,则有后实践美学兴起 ,开始了马克思美学思想研究视角的转换。转换的核心内容在本体论 ,但也由此引起诸如艺术本质论、艺术创作方法论等方面的转换。从我国学术研究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看 ,这种转换是马克思美学思想研究的重大进步。但是 ,也正是由于这一转换与我国当前的历史进程相联系的原因 ,我们也不可过高估价我国当前的马克思美学思想研究所可能达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段春娟 《理论学刊》2006,(8):115-117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范畴,散见于我国古人的言论中,在内涵上具有情景有机统一的本质规定。至近代,王国维对意境范畴作了不同的阐发和充实。王国维的学术生涯涉及哲学、美学、文学、史学等领域,这种广泛的涉猎与他对人生诸问题的孜孜探求密切相关。作为在美学领域的探究成果,境界说实则是理想人生境界与高远艺术境界的叠合,深深打上了王国维人本追思的烙印,体现出近代中国东西方文化交流融会的最初征象。  相似文献   

17.
读书再多再广,与治学毕竟还不是一回事。要把读书与治学结合起来,必须学会把读书与创新结合起来,在治学中创新。读书只是个基础,搞学问则需要把所学的东西融会其中研究问题,从已知中发现未知,并加以解决。这里,能否发现有价值的问  相似文献   

18.
维特根斯坦的美学观是实践的美学观。维特根斯坦认为美学研究不能停留在美学的理论玄思上,而应将自己的美学践行于日常生活之中。这种美学实践观认为审美能力必须体现在日常的审美活动中,审美判断是日常审美活动的中心环节,同时,还要以审美反应取代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9.
在著名史学家章开沅先生看来,治学与育人不仅是功在千秋的伟业,也是极富智趣的人生乐事.自青年时代在金陵大学历史系"磨笔炼剑"以来,经数十年寒暑,章开沅先生用炼就的史家直笔,写下了数部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煌煌巨著与百余篇专题论文,从而被誉为"将中国的辛亥革命史研究推向国际"和"让国际教会大学史走向中国"的著名学者,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不仅如此,章开沅先生也是卓有建树的教育家,在培育史学研究人才与对青年学子进行人文教育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章开沅先生耕耘于治学与育人之间,乐而忘返,孜孜不倦.  相似文献   

20.
瞿林东教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博导,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他的《与青年朋友谈治学》讲了10个问题,对于一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同志,怎么把读书、治学和未来这三件事情联系在一起,即如何读书,如何治学,如何去创造有意义的未来,很有借鉴意义。本刊分两次摘要刊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