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是一个有结构、有层次的开放性系统,有基本原理,有立场和方法。长期以来,我们沿用一个提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两句话,比起“十年内乱”时期的“句句是真理”来说,是一个飞跃性的进步。对于我们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起了根本性的指导作用。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新的问题又出现在人们面前: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  相似文献   

2.
张殿军 《求知》2023,(11):59-61
<正>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对近代西方哲学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一次伟大变革。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刻阐述的世界历史理论对我们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掌握历史主动,顺应未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具有极为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徐芹 《理论探讨》2012,(1):42-45
马克思曾提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为最终在俄国赢得社会主义作准备,列宁早期高度重视推动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的工作.他提出“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的思想、“始终不渝地”进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群众的工作的思想和“善于”灌输的思想.列宁的思想与实践,对于我党提升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水平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和学说,早已随着它的诞生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传遍全世界,但“马克思主义”提法是怎样提出,何时提出的,却经历了一个从贬义词到褒义词的曲折过程。今天,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提法是在马克思去世后开始使用和传播的。而此前,“马克思主义”的提法却是由马克思的“敌人”最早提出与使用的。最早使用“马克思主义”提法是在19世纪70年代早期。当时,国际工人协会发生内部冲突,马克思在协会里的对手,法国社会党人中的一部分反对派,以巴枯宁为首组成“反权威派”,为了反对马克思及其学说的影响,别有用心地造出了…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学者所谓的“后马克思时代”,德里达针对“历史终结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作出了积极的评价。他特别将马克思的精神遗产与正义的理想联系起来,强调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在现实社会中的存在意义。认为尽管马克思的许多历史论断和理论主张会过时,但是马克思对正义王国的追求是我们应该记取的。德里达在“后马克思时代”时马克思主义的反思,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探讨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作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 15 0多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又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意义。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领会 ,并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一江泽民同志这一论断 ,第一次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 ,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以后 ,世界工人运动和社…  相似文献   

7.
吴苑华 《理论探讨》2007,1(1):41-44
马克思的“革命的实践”是人们把握生活世界的尺度,是识别各种思维、思想、理论的“现实性和力量”的根本标准。要创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需要合理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社会实践过程,必须随着人们探索和改造生活世界的实践而完成。因此,应该在马克思“实践解释”范式中审查各种理解性理论在何种意义上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由此看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人道主义的马克主义”指称马克主义,都是有问题的。实践是检验各种“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标准,我们要学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识别各种“理解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探讨已经进入到以下两个文献之间的关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44年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两个文献都是“手稿”,但是它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两个”手稿“涉及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三个重要人物的理论:黑格尔、费尔巴哈和亚当·斯密。中外学者都非常关注。《44年手稿》在西方曾引起“马克思热”;《提纲》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曾引起热议。但在方法上都是单一文本的研究,不可能把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史和逻辑的内在关系解读出来。马克思的思想是如何与这三个历史人物的理论联系起来的,又是如何从他们的理论中脱离出来的。对于这些马克思主义原理很少深入地研究,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正确的方法,或者说是不注重方法问题。今天我们对以上两个文献的研究采取不同的方法——理论驿站的方法。这个方法是通过文献之间的联系,把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论历史的逻辑的揭示出来。理论驿站的方法是从恩格斯的《资本论》第二版“序言”中学来的。恩格斯的这个“序言”很有启迪性。研究它对于我们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求知》2011,(6):46-46
中国政法大学李德顺教授在4月18日《北京日报》发表文章指出,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吃透”两头很重要。首先,“吃透”马克思主义经典是一个问题。我们以前主要是接受“二手”的马克思主义,现在进入到“一手”的研究。马恩著作里有不少提法我们一直理解不透、有争议。例如,在马克思那里,阶级斗争似乎并不是思想理论最精华的核心,而是一个外围概念。  相似文献   

10.
<正>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曾这样说过:“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因为这将是我们的假设或更确切地说是我们的偏见:有诸多个马克思的精神,也必须有诸多个马克思的精神。”[1]德里达准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马克思主义可能存在的形态。不过,尽管马克思的精神可能是多样的,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却是唯一的,那就是  相似文献   

11.
哲学究竟是科学知识理论还是政治实践策略,这一直是两条理解哲学的理论致思路向。其实,马克思对此早有清晰的说明,哲学就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哲学作为“改造世界”的武器,尤其应该保持其革命性原则———党性原则。而现在成为国内理论热点的后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式),恰恰忽略、弱化乃至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实证科学,并指责马克思的基本理论论断已经“过时”。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应该重提马克思的“党性”原则,提倡哲学向政治的回归,来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在这方面,俞吾金的“权力解释学”理论尤其具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2.
信息窗     
吴江在《炎黄春秋》第7期上撰文说:1999年西方媒体和知识界将马克思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在苏联社会主义垮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之后发生的事。然而对于这样一件重大的事,国内主要媒体及有关宣传机构却极少报道。文章认为,这至少表明我们相当一部分人对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冷漠态度已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我们面临着长久的严重的信任危机,有些理论工作者已自动解除马克思主义武装;学校教学中最难开出的课程就数马克思主义课了,学生不愿听,教师活受罪:出版社见到马克思主义书籍就头痛,想各种  相似文献   

13.
随着否定过往认识的深入,今天,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研究仍然存在诸多困难.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意识”来看待这些困难,使我们意识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流形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令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切实际”.受到歪曲的“原理”相比这些“原理”最初试图捍卫的洞见而言,要更具有社会影响力.这不仅仅是在教科书层面上,而且还是在马克思的基本哲学观念和原则的阐释层面上,尤其是在人们甚至赋予马克思有一种为“理念”而牺牲的烈士心态上.之所以有这种依附在“理念”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义,是因为人们无法摆脱广为人知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和行动的二元论倾向.  相似文献   

14.
《学习时报》2001年1月8日载高放文,他考证说,“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都是在马克思、列宁逝世后确立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1842年起创立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然而他们及其战友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决不会同意这种突出他个人的提法。只有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等人曾经在19世纪60—70年代从贬  相似文献   

15.
德里达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以后向马克思致敬的礼物即《马克思的幽灵》,在批判福山的同时也解构了马克思.他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幽灵化理解,主张“马克思幽灵化在场”,解构马克思历史唯主义的基本原理,继承马克思的幽灵——批判精神,只像幽灵般凌空飘荡,而不需要付诸实践,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在场化.我们要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警惕马克思主义的幽灵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使马克思主义变为真正的现实和在场化.  相似文献   

16.
在目前学术界关于“后马克思主义”愈发广泛深入的研究思考中,主义的关系问题成为当代学术的一个重要论域。本文拟从学术界关于“后马克思主“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义”书写形式差异的解释、“后马克思主义”定义域的分歧及对“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直接争论中来综合审视“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刘明合 《理论探讨》2006,1(4):57-60
“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在价值论和方法论意义上来使用,也是在本体论意义上来使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范畴的引入,为我们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首先体现在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上,体现在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解决上。“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也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上,体现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追求上。  相似文献   

18.
今天,我们三个全国性的学会,即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国际共运史学会联合召开理论座谈会,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一十周年,学习和研究有中国特包的社会主义即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马克思逝世了。一百一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又来纪念他,因为他创立的马克思主义,贡献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求解放的真理。马克思主义至今不仅仍然活在全世界进步人类的心中,而且  相似文献   

19.
二、西方马克思学:启迪作用与重大缺憾 “广义的西方马克思学”研究有两种形态。一是比较侧重于研究当代资本主义重大现实问题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问题的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二是比较侧重于文本考证、文献研究的西方马克思学,可以称为狭义的西方马克思学。二者虽然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有所不同,但二者在解读模式上却基本一致,多半都采取“以西解马”的解读模式,即按照西方哲学框架来解读马克思。[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同志今年“七一”在全国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这一重要论断,科学地提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对于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