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一航 《政府法制》2014,(19):20-21
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出台《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问题的意见》,我国开始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导入司法程序机制,涉及民商事、行政、刑事等诉讼权利救济的信访事项从普通信访体制中分离出来,由政法机关依法处理.那么,非涉法涉诉的普通信访如何处理?能否通过加快立法,完善信访制度,更好地畅通群众诉求的表达渠道?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出台《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问题的意见》,我国开始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导入司法程序机制,涉及民商事、行政、刑事等诉讼权利救济的信访事项从普通信访体制中分离出来,由政法机关依法处理.那么,非涉法涉诉的普通信访如何处理?能否通过加快立法,完善信访制度,更好地畅通群众诉求的表达渠道?对此,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相似文献   

3.
涉诉信访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涉诉信访问题是法院工作中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和焦点问题.也是一个困扰各级法院领导和法官的一个难点问题。本文在分析涉诉信访的成因、涉诉信访与诉讼制度关系的基础上,就解决涉诉信访问题的根本途径、现实国情下的政策选择、当前迫切需要加强的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2004年4月,最高法院在长沙召开的全国法院信访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涉诉信访的概念,目的是将法院涉诉信访与其他信访区别处理。通常认为,涉诉信访是指与某一具体诉讼案件相联系,针对人民法院审判和执行案件的行为或结果,要求人民法院启动司法程序,实施一定  相似文献   

5.
刘学智 《山东审判》2008,24(1):54-58
涉诉信访是与具体诉讼案件有着某种联系的信访形式,可分为司法涉诉信访、司法外涉诉信访和假想涉诉信访三类,其成因可以从不同视角得出不同结论.司法解决涉诉信访纠纷应构建符合当下法治状况的解决机制,具体包括法官职业化保障机制,三审终审机制,司法终结机制;司法依据完善机制,司法与行政良性互动机制,综合治理机制,推进完政治理机制;听证消弭机制,博弈分析机制和救济适当机制.  相似文献   

6.
常本勇 《人民检察》2013,(18):49-51
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改革,是党中央今年提出的四项重大改革举措之一。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今年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提出",把涉法涉诉信访从普通信访中分离出来,符合条件的导入司法程序"。这一要求成为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改革的指导性、纲领性意见,其最基本的核心思想就是要用司法程序化解涉法涉诉信访。检察机关作为刑事司法程序的重要参与者和诉讼违法的监督者,毫无疑问将在推动涉法涉诉信访纳入司法程序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接踵而至,群众维权方式趋于多元化,涉诉信访问题备受关注并成为我国司法与行政的一大顽疾,信访机构设立繁杂、权责不明,行政机关越位严重影响司法独立,过激手段上访缠访,以及解决机制的非终局化,都说明了我国涉诉信访现状面临着严峻的困境,涉诉信访法制化刻不容缓。涉诉信访法制化有赖于司法独立程度和社会公平正义。明确信访专门机关极其权责,深入司法诉讼审判制度改革,重视司法执法队伍建设,在法律框架内建立合理畅通的信访渠道,倡导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将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是促进纠纷解决社会和谐,树立司法权威,增加社会公平正义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涉法涉诉信访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纠纷解决机制,是信访制度中的一种,既具有权利救济等重要功能,也存在一些弊端。近年来,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是困扰国家机关的老大难问题,申诉案件多,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突出,涉法涉诉信访机构面临沉重的信访工作压力与负担,由此造成的涉法涉诉信访机构不作为的现象也日益突出。本文主要通过对涉法涉诉信访机构不作为的界定以及不作为的现状及危害,并提出了对这种不作为行为进行监督的制度构想,以期完善涉法涉诉信访工作。  相似文献   

9.
《政法学刊》2015,(6):14-21
当前我国涉法涉诉信访总量巨大,且非正常访较多,加上信访机关常处置不当,使得涉法涉诉信访活动对公民"维权"与社会"维稳"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涉诉涉法信访困境之出路在于法治化,而其法治化的前提是"诉"、"访"分离。关键点为以下四个方面:改革信访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依法维护涉法涉诉信访秩序;加强和改进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组织领导。  相似文献   

10.
鲁琳  汲长彪 《法制与社会》2011,(16):259-260
近年来,涉诉信访数量居高不下,本不应该成为法院工作主要内容的涉法涉诉问题浪费了大量的司法资源。对于涉法涉诉问题从表达自由的角度进行分析后,发现很多本不应该属于涉法涉诉的信访问题被归于涉诉信访,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信访是当事人民主自由权利的一种表达方式,从根源上解决涉诉信访问题,将涉诉信访变为当事人行使自由表达权的一种补充渠道,进而规范治理涉诉信访。  相似文献   

11.
当前,构建顺畅的涉诉信访终结机制,有效地开展涉诉信访终结工作,已成为清除无限再审障碍、维护司法权威、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由于涉诉信访终结影响面广、涉及面大,加之涉诉信访终结制度亟待完善,人民法院在开展涉诉信访终结工作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在分析安徽省涉诉信访终结工作的基础上,探讨其中的疑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涉诉信访案件的终结标准所谓涉诉信访案件的终结标准,主要指涉诉信访案件终结的实体要件。由于上述标准尚无明确规定,因此,不同地区、不同级别法院认识不一,做法不同。分析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涉诉信访案件终结办法》(以下简称《终结办法》)及《关于印发<终结办法>的通知》内容,可以看出涉诉信访终结的实体要件与信访所涉  相似文献   

12.
司法公信不彰、权威未立是转型社会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如何善用涉诉信访制度的民意表达和司法监督功能,同时有效防控非正常涉诉信访、维护司法权威,成为实践中各级法院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从涉诉信访终结程序入手,通过分析基层法院涉诉信访的现状与特点,结合目前国内实施涉诉信访终结制度的基本情况、主要经验,探讨涉诉信访终结制度的作为纠纷导出机制的价值利弊和运行空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司法》2012,(4):6-6
涉诉信访已经成为当前法院工作的又一重大难题。终审不终、终而不结、反复交办、“信访不信法”等现象,日趋常态化。本应依法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被纳入信访渠道,抑或相反,进而产生“诉访并行”、“诉访不分”等问题,不仅不利于当事人通过正常的诉讼结束纠纷,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央政法委制定的政法[2005]9号文件《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终结办法》第二条规定,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是指依法属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处理的信访案件。本文则以法院涉法涉诉信访现状为立足点,对建立完善涉法涉诉信访终结制度提出一些想法,为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在社会经济转型期被社会各界普遍关注。涉法涉诉信访处置是否得当,影响到我国社会和谐稳定;本文从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形成的原因及表现形式,分析其产生根源,提出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解决途径可以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司法管理机制创新、涉法涉诉信访制度定位、有效处理涉法涉诉信访评估机制等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6.
涉法涉诉信访提法始见于2005年2月中央政法委下发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终结办法》,它是指依法属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处理的信访案件。涉法涉诉信访现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7.
田忠曼 《中国审判》2009,(10):57-59
涉诉上访是近年来人民法院较为棘手的一项工作,客观地讲,一些重点上访户反映的问题,经过多次申诉复查与再审程序审查,法律程序已经穷尽,难以再通过正常的诉讼手段解决,但是多数上访人,甚至包括一些上访老户,往往都具有可以理解的事由,都情有可原。作为长期在涉诉信访一线工作的普通法官,我的感受是,在处理涉诉信访案件过程中,必须带着司法为民的深厚感情去做工作。  相似文献   

18.
王东  田晏 《行政与法》2010,(10):20-23
涉诉信访在当前的"勃兴"有着深刻的制度背景与功能支撑,但涉诉信访的权利救济功能与现代司法制度之间存在一种特殊关系,这种特殊关系导致涉诉信访的实践陷入困境,并影响其存在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因此,应以司法主体性理念为基础,通过将公民信访权进行法律定型,围绕公民信访权重建涉诉信访制度。  相似文献   

19.
轲涵 《人民法治》2015,(1):72-73
严格来说,法院在应对涉诉信访的问题上仍然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立法滞后现象凸显。涉诉信访的处理与法治现代化特别是司法现代化的要求尚有差距。涉诉信访问题说到底还是和法院审理案件的质量息息相关,加强审判管理、提升审判质效是从源头上减少涉诉信访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我国涉诉信访制度的发展史是伴随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因此,对于形成原因的挖掘不仅要从现有司法因素的影响入手,更要从法治的历史延续以及变迁的角度深入。探究涉诉信访在截然相反的人治与法治的国家治理理念下的成因以及影响涉诉信访发展的现实环境原因,成为我们厘清涉诉信访问题及如何解决涉诉信访问题的关键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