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它们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拥有共同的本质特征,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一致的主题与战略思路,强调在与世界融合的过程中,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国富民;二者也存在明显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2.
方兰欣 《人民论坛》2022,(23):57-59
中国式现代化符合现代化的共同本质,又有属于中国的样式和特色。作为一种“现代化”道路和模式,具有现代化的共同“本质规定”;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属性规定”;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国情与实际,具有中国特殊的“空间规定”;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探索,具有与时俱进的“过程规定”;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新道路,具有自我标识的“关系规定”;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超越突破的“文明规定”。  相似文献   

3.
刘晓青 《岭南学刊》2022,(4):111-115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发力点,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助于在国家战略层面推进美丽中国与健康中国建设。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共同面临的现实挑战,自然生态环境的整体和谐性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可持续具有内在一致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共同遵循的逻辑前提,即调整心态敬畏自然、提高认识顺应自然、转变行为方式保护自然、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共融共通的美好图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其价值在于保障生态权益、实现生态富裕、营造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4.
<正>10年前,中国国家领导人在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10年后,中国与东盟各国政要、嘉宾聚首广西南宁,共同庆祝自贸区如期建成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事。  相似文献   

5.
共同的价值追求既是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聚力焦点。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与共同价值追求具有内在一致性,内蕴着功能互促性、目标互倚性和空间互嵌性。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在凝聚共同价值过程中具有多种功能向度,承载着塑造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共同的价值理念、弘扬共同的道德观念等功能。因此,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共同价值观的深度结合,有利于发挥出同向同行的作用,展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对凝聚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示范效应,从而推动人类共同价值的进一步空间延展。  相似文献   

6.
《新东方》2018,(1)
中国道路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不是封闭僵化的道路,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的希望之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过程中,为中国道路嵌入了生态维度。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的契合与会通具有历史必然性、现实紧迫性与价值诉求一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实现社会文明的转型升级;化解现代化发展与生态非此即彼的困境、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可供发展中国家借鉴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与智慧;促进世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正式列为一项重要基本方略并得到了详细阐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具有中国内核的人类共同价值理念,是中国在精神层面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它的提出顺应了时代潮流,反映了人类的共同需求和利益,对人类文明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体现了时代性与前瞻性的统一;既牢牢根植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当中,又展示了中国主动参与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文化软实力,体现了实践性与理念性的统一;既澄清了价值与价值判断的差别,尊重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包容性,又强调了不同文明间要平等互鉴、共同发展,体现了包容性与共生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具有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旨特性和价值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与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发展良性互动,体现出整体优势;与其他社会治理方略、治理手段相互配合,共同实现社会善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法治体系;注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为法治建设提供文化滋养和道德底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法治改革先行,政治体制深层次改革的配合尚不到位;法律配合经济、政治及社会控制目的,有沦落为形式工具的危险;部分法律制度与中国社会实际状况脱节等方面是其需要深刻反思的教训。  相似文献   

9.
效世伟 《湖湘论坛》2011,24(2):25-28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它们与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一脉相承性,即都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共同的理论品格,共同的理论目标,共同的理论主题。  相似文献   

10.
陕大海 《理论月刊》2008,4(2):108-110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表现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具有共同的实践本质;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具有共同的现实课题;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自贸区建设,对新时代中国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但其也面临经济发展差距过大、设施联通建设落后、贸易结构单一、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经济方面的制约因素。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自贸区建设的基本策略与路径包括:一是构建沿线新经济循环,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二是推进设施联通建设,夯实自贸区建设硬件基础;三是发挥贸易产业升级效应,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共同升级;四是提升沿线企业创新能力,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对世界具有积极意义。中国目前仍是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和"贡献者";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卓著成效,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随着中国不断融入国际体系,中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中国倡导共同发展理念,为推动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关于文化问题,现在大家都在热烈讨论。在这里,我想谈四个问题:一、共同文化和两种文化;二、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三、国民性与民族精神;四、中国文化的新阶段。一、共同文化和两种文化共同文化这个提法是斯大林提出来的。他讲一个民族一定要有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必须这四个方面兼而有之,才能成为一个民族,缺一不可。什么叫共同文化?斯大林认为,共同文化是共同心理的表现。我们可以说,共同文化是不同阶级共同创造的文化。具有某个阶级的特殊的阶级性的文化就不能说是共同文化。那么,有没有各个阶级共同创造的文化呢?应该说是有的。  相似文献   

14.
王潇楠 《人民论坛》2022,(Z1):123-125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全体中华儿女确立了共同的社会目标和人生事业;伟大祖国辽阔的国土,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提供了广阔舞台;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为中华儿女凝聚思想与情感提供了有力纽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全体中华儿女树立共同的目标、参与共同的事业、登上共同的舞台、建设共同的文化,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正>新年伊始,万象更新。经过双方1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了。今天我们在此隆重聚会,共同庆贺这一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盛事,共同探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双方进一步携手合作、互利共赢、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16.
非传统安全视角下中国与东盟的警务执法合作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东盟大部分国家地缘毗邻,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既存在共同利益又面临共同威胁。中国与东盟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内的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合作的情况来看,现有的合作机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亟待完善。为此,中国与东盟各国须共同完善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警务执法合作机制,以提升中国与东盟各国警察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和水平。这一合作机制包括:中国与东盟部长级会议与高官会议机制化;整合中国与东盟域内外事警察体制;强化中国与东盟互派警务联络官工作;开展中国与东盟各国警察国际化培训等。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的伟大创新,科学发展观与“三个代表”具有共同的根本宗旨——人民利益,共同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共同的理论主题——促进发展,共同的理论品格——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丰富发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在国际体中的角色定位及新形势下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国际秩序下如何谋求中国未来发展及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如何为世界和平与人类共同发展贡献力量等问题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其核心要义可概括为健全国际机制,增进包容互鉴,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恪守国际规则,坚持共同发展,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追求国际正义,着眼互惠共赢,推动国际关系合理化等三个方面,对于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度互动,促进世界和平与人类共同进步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周边外交的手段,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一个重要目标。命运共同体与本地区长期的和平、稳定与繁荣本身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指出,要"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这是继2013年10月在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提出"要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后,  相似文献   

2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项具有战略高度和现实紧迫感的伟大构想,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总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必然要求,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极其丰富、深刻,其核心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和平发展、国际合作、普遍安全、文明交流、全球共同治理、总体稳定与均衡发展等基本原则,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共享文明成果、共同富裕发展美好愿景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