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基于辩证法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历史语境分析,《矛盾论》对唯物辩证法原理的原创性贡献是多方面的。《矛盾论》认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就是两种宇宙观”,从而把宇宙观、发展观、认识论统一起来。《矛盾论》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对客观矛盾和主观矛盾的普遍性及两者关系有创新性揭示。《矛盾论》揭示了矛盾的特殊性与事物本质、与事物的阶段、与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相互作用的深层关系。《矛盾论》用中国话语创新性地揭示了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阐述了一个深刻的原理,即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强调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20页)并且,将这“两种情形”单独列为一节,与“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并列。足见主次矛盾理论,在《矛盾论》中占有令人刮目相看的一席之地。但是,近些年来,从著作和论文看,主次矛盾理论在某种程度上被冷落了。因此,就《矛盾论》发表五十五周年之际,对此加以新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矛盾论》是闪烁着毛泽东光辉哲学思想的著名篇章,它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为了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毛泽东思想,本文试图探讨和研究在《矛盾论》中所蕴含着的丰富而又深邃的矛盾系统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家们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和使用过“矛盾系统”这个概念,但他们在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4,(11)
将《易经》中"太极"及其化生的"易理",与《矛盾论》中"矛盾"的变化规律进行比较,从矛盾与太极的内涵、矛盾的转化与太极的卦变、矛盾与太极中的"相对"与"相依"三个方面着手,以求证"易理"在《矛盾论》中的体现情况。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8)
1937年毛泽东发表哲学著作《矛盾论》,对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关于矛盾的规律进行了深刻、系统论述。20年后的《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再次充分运用《矛盾论》中的辩证统一思想,从矛盾的普遍性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从矛盾的特殊性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主要问题,从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分析十大关系中的问题结构,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中寻找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矛盾转化的条件。《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形成一个初步和系统的思路。从此中国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的桎梏,走上了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正>通常认为,《实践论》讲的是认识论,《矛盾论》讲的是辩证法,二者的论域不同,理论内容不同,解决的问题不同。这种理解,既曲解了认识论与辩证法的真实关系,也误解了《实践论》与《矛盾论》的真实关系。《实践论》和《矛盾论》,既是实践论的矛盾论,又是矛盾论的实践论。从理论性质上看,这两部著作都是实践论的认识论;从理论内容上看,这两部著作都是实践论的辩证法;从理论渊源上看,这两部著作都发挥了"辩证法也就  相似文献   

7.
<正>一、毛泽东文章的文风、原因和意义我们可以看看毛泽东的论述,《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章可以告诉我们答案。《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最著名的哲学文章。毛泽东讲得很通俗。在《实践论》中,为了论述认识对实践的依赖作用,毛泽东这样写道,"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以此浅显的话语如"吃一吃"以及一个比喻来阐述一个结论即离开实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矛盾论包括三个有机统一的层次:宏观层次的矛盾论,是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展开的;社会历史层次的矛盾论,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为核心展开的;资本主义矛盾论,是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为核心展开的。前两个层次的矛盾论具有最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理论武器。但是,也应看到,处在“洪水之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9卷第219页。人民出版社72版)即欧洲社会主义革命前夜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的直接历史使命就是为无产阶级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解放事业提供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9.
《矛盾论》是毛泽东论述唯物辩证法的一篇重要著作.我们党从创立起就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根本指导思想.但在我们党内却长期存在着一条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特别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当作抽象的、一成不变的教条,到处生搬硬套.他们否认矛盾的特殊性,不从中国半殖民地  相似文献   

10.
阿尔都塞对毛泽东《矛盾论》的情结,不只是显现于《保卫马克思》文本之中,也隐匿于他哲学转向后的理论话语空间中。在阿尔都塞进行理论反思重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阿尔都塞理论思维中的《矛盾论》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他一方面突出了《矛盾论》的政治和阶级斗争意蕴,又借《矛盾论》建构了"哲学倾向"这一新概念,但另一方面在"不足以决定"的理论框架的观照下,《矛盾论》的价值意旨又被严重消解,走上了《矛盾论》的对立面。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将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中的基本哲学观点与新时代实际相结合,集中而系统地从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  相似文献   

12.
<正>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30年代所撰著的两篇哲学文献《实践论》《矛盾论》(以下简称为"两论")经改编后公开发表。为配合全国对"两论"的学习活动,李达专门写作了《〈实践论〉解说》《〈矛盾论〉解说》以及相关系列文章。1979年,三联书店将《〈实践论〉解说》和《〈矛盾论〉解说》以及相关系列文章合编为《〈实践论〉、〈矛盾论〉解说》(以下简称为《解说》)。《解说》是建国以来解读毛泽东"两论"最权威、流传最  相似文献   

13.
《实践论》、《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素华 《理论视野》2007,(10):17-19
"两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首创阶段的代表作。《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国化的典范,《矛盾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其深入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指出其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详尽阐明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及其辨证关系。充分阐发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强调要克服教条主义。但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其自身亦有些与现实需要不适应的地方。如没能正确理解矛盾的同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夸大了斗争性的作用,埋下了斗争哲学的伏笔;对于级斗争有不恰当认识,夸大了其存在范围等。  相似文献   

15.
《求知》2017,(12)
<正>《实践论》和《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问世至今年正好80年,"两论"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与实践、普遍与特殊的基本原理,深刻地阐释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解决了党内所犯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成功地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了哲学基础;同时,"两论"作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既是辩证法的认识论,又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发展和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和矛盾的认识。习近平同志强调,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等许多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重大发展。笔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毛泽东哲学的爱好者。本文是我学习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读书笔记,愿以此作为对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的纪念。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也就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  相似文献   

17.
在改革开放、新旧体制交替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矛盾首先集中地折射到大学生身上。因此,大学生的心理矛盾表现了社会矛盾的“焦点”,而研究探寻大学生的解惑对策,应是剖析整个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矛盾,困扰着一代“天之骄子”从矛盾论的角度讲,任何一个社会阶层部是一个矛盾体。对于大学生阶层说来,希望和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是他们社会心理的整体投影。在这个整体投影下,我们从六个方面试析大学生的心理矛盾。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呈现出"旧的矛盾未完全解决,新的矛盾又不断涌现"的明显特征,社会安全治理形势十分紧迫。社会安全治理的核心在于化解与调处社会矛盾,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的分析方法对社会安全治理研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显著的优势性。基于广东省的深度访谈,运用"矛盾论"剖析我国社会安全治理的制约性因素,科学决策与有效执行、有限职能与无限需求、执法需求与执法供给、警情研判与治安监控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构成社会安全治理的主要矛盾要素。对此,应从转换组织决策模式、增强机构执法效能、激发队伍执法活力、提升安全执法效率等四个维度共同着力,从而推进社会安全治理现代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在纪念《矛盾论》、《实践论》发表五十周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三十周年(以下简称“三论”)之际,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些著作中是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将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解决坚持和发展的关系,更好地沿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20.
<正>一、什么是《实践论》《矛盾论》的精华《实践论》就是中国革命的认识论,要求在革命过程中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认识论是在总结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规律的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强大,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由此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