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军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占领了法国全境。从法国被占领到德国纳粹投降的四年多时间里,大量的德国军人被送到法国前线,由于德国后方缺乏劳动力,大量来自法国、波兰的战俘和劳工又被运到德国境内,开始强制性劳动。  相似文献   

2.
德国的走向     
凡被人为分裂的国家或民族 ,在一定的国际形势和内部条件下 ,总是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完成统一的。这是因为历史和亲情是无法轻易割断的。被分裂的人民 ,渴望统一 ,血浓于水。然而上世纪末 ,德国的统一过程 ,不论事前或事后 ,都曾引起各国政要和学者的普遍疑虑和担忧。人们问道 :统一后的德国 ,是将重新称霸欧洲 ,使之成为“德国的欧洲”呢 ?还是将成为“欧洲的德国” ,即融入欧洲一体化 ,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成为欧洲平等的一员 ?人们的普遍担忧是有理由的。因为二十世纪前半叶 ,德国曾经两次挑起世界大战 ,企图称霸世界。当时咄咄逼人、不…  相似文献   

3.
战后由于人为的原因,德国和朝鲜均被一分为二,出现了东德和西德,南朝鲜和北朝鲜分裂、对立的局面。1990年10月,随着世界形势和欧洲局势的变化,德国一举实现了统一,东德和西德合并为统一的德国。可是,朝鲜至今为止依然是处于南北对立、分裂的状态。本文拟从德国的统一来看朝鲜统一问题,探析影响朝鲜的因素和朝鲜统一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2010年10月3日,德国迎来统一20周年。德国从分裂走向统一,共历经四个阶段,其实现统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西德能够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创造条件,完成统一。尽管中国的统一问题与德国的统一问题有着本质不同,但西德在推进国家统一时,所采取的一些作法,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自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折,迎来了和平发展的机遇期。根据德国统一的历史经验,两岸应在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框架的基础上,抓住当前的历史机遇,创造条件,签署和平协议,同时走合作型统一模式之路。  相似文献   

5.
张慧瑜 《南风窗》2014,(12):92-94
<正>值得追问的是,这种痛彻肺腑的爱为何最终无法化解冯婉瑜内心的郁结呢?这恐怕与去历史化的历史书写建立在对历史的刻意拒绝和规避上有关,使得这部看似涉及"历史"的电影却像患上了一种文化失忆症。很多年后,陆焉识依然陪着冯婉瑜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火车站,等待右派分子"陆焉识"从大西北归来,陆焉识举着"陆焉识"的牌子,出站口的大门缓缓关闭,这就是张艺谋新片《归来》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西德)和美国在共同抗苏的基础上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但是,两国关系是不平等的主从合作关系,西德扮演的是“伙计”的角色。进入60年代,德美关系起了变化。这种变化对西德来说是痛苦的。一方面是美国不顾西德的利益寻求同苏联合作;另一方面西德与苏联关系的僵局还没打开,而对美国的背弃又无可奈何。西德对外政策已到了非变不可的关头。决定和影响这一时期德美关系发展变化的主要是以下三种因素:国际形势、实力对比和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7.
南方朔 《南风窗》2014,(9):92-92
<正>我们不要以为道德只是实话,在有些时候,对别人慷慨所散发出来的力量,反而可以突破一切障碍,获得集体的救赎。二战后的现代国家里,德国、韩国也是分裂国家,但这两国人民的关系为什么和其他分裂国家如此不同?当初东西德冷战对立,西德总理勃兰德(Willy Brandt)硬是冒犯美国而采取对东德和平交往的"东进政策"。在东西德交往的过程中,西德表现出相当动人的同胞感。例如西德富裕,西德遂找了各种理由帮助东德,例如西德人到东德,用到东德的道路,西德即给了很大一笔钱补助东德的道路。更特别  相似文献   

8.
短语     
《工会博览》2010,(8):11-11
中学文科课本,毁灭了很多人的兴趣,这不是耸人听闻,假如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像教科书描述得那样索然无味,谁还会喜欢历史。比如说法国改革家圣西门,教科书只说他是三大空想社会主义鼻祖之一,被扬弃了,差不多只是一个不可笑的笑谈。在历史课本和政治课本中,决不会读到这样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姚娅 《法制博览》2013,(8):128-129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在世界历史中散发着璀璨的光辉。但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带来的中国文化中人治文化的发达,法治文化的衰弱。那么在中国的文化中是否存在法治的本土资源呢,这些资源是如何表现的呢?笔者将从法律起源,地理,经济,政治体制,思想各方面探讨我国古代的法治本土资源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福成 《工会博览》2004,(22):65-65
冬令进补是我国民间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 那么,冬令进补应选在什么时间最好呢?有三种说法:一是在立冬后至立春前;二是在  相似文献   

11.
正如果没有理解错的话,拉纳·米特(Rana Mitter)的著作《被遗忘的盟友:中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37—1945》1是写给美国读者的,全书分为三部分共19章。不过这本书出版后,在中国读者中也引起了一些关注。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的抗日战争历史在这里被重新研究和书写,而且不断有新的发展,学者们对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12.
《南风窗》2016,(13)
正假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胜的不是反法西斯力量一方,而是希特勒德国和恶贯满盈的日本,他们还会给被武力占领的国家以主权地位吗?起码这是很可怀疑的。人类社会已经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了,不能不谓之久远。然而人类世界的秩序却仍然未能走出"丛林"状态,按照赵汀阳先生的说法,是"有世界而无天下",因而,还不能摆脱乱世。由此,令人联想到亚历山大·温特所提出的国  相似文献   

13.
两难的选择     
贵刊9月(下)的“窗下人语”《把酒月下,与谁和解?》提出了一个如何在“真相”与“和解”中进行选择的两难命题。我们习惯于宣传和教育社会大众形成某种共识,历史事件被浓缩为一段结论、历史人物被提炼为一个符号、受历史事件影响的大众被归纳为一个统计数字。“面向未来”的“压倒性选择”是否能够强迫受害者放弃对过去的痛苦记忆?这样的忘却或集体性失忆,能不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和解?英国和平学专家瑞格比教授所倡导的和解文化,也以真相的揭  相似文献   

14.
20 0 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法西斯暴政结束 6 0周年。194 5年告终的这场战争 ,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空前浩劫。战争波及 6 1个国家、2 1亿以上人口以及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约 2 2 0 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交战双方共投入总兵力达 1亿 1千万人 ,军队和平民伤亡突破90 0 0万人。在欧洲战场上 ,苏联伤亡最为惨重 ,为 2 0 0 0多万人 ;仅在攻克柏林的战役中 ,苏军就有 30万人丧生。另外 ,欧洲的犹太人遭到德国法西斯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从 1933年开始 ,十二年间就有约 6 0 0万犹太人命赴黄泉 ;194 5年 ,当纳粹设在波兰的人间地狱奥斯维辛集中营…  相似文献   

15.
章生 《南风窗》2012,(10):52-53
奥朗德近日提交的修改欧盟财政契约4点建议,被欧盟暗讽毫无新意、为改而改,碰了一鼻子灰。英国在卡梅伦上台后逐渐淡出国际舞台,法国是否也将步其后尘呢?  相似文献   

16.
施密特是当代德国的重要政治家,1974年至1982年间曾任西德总理,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有过会晤,长期关注中国及其历史文明;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教科书问题在中日关系领域已成为一个标志性问题 ,并引起中国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对 2 0 0 1年“第三次教科书事件”的发生情况、特别是右翼文人学者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活动的考察 ,提出 :日本的教科书问题并非单纯历史认识领域的问题 ,它反映出战后以来日本政治和社会发展当中的诸多重要问题 ,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视角 ,用以透视整个战后日本民主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发展和演变。因此本文呼吁更多的中国学者进一步关注日本教科书问题的深层 ,将这一问题放在整个战后日本民主主义发展和民族主义思潮演变的格局当中进行研究 ,以期对全面认识日本、把握日本的未来发展方向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政治是可行性艺术”!这是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以后连任四届联邦政府总理的康拉德·阿登纳实施西欧一体化政策的行为准则。阿登纳从美、苏已崛升为世界超级大国、欧洲与德国分裂的国际政治基本现实出发,选择了西德加入西欧一体化的道路,目的是:早日结束西德被占领的无主权状态,逐步取得与其它西欧国家平等的地位;重新复兴起来,并进而争取早日实现德国统一。  相似文献   

19.
华沙怀旧     
走在华沙街头,虽然满眼是现代都市的市容,但回忆波兰一页页的沧桑历史,感觉竟是"缅怀"多于"观景".由于"欧洲心脏"的地理位置,由于列强环伺,又或许由于波兰人生性善良温和,这个国家饱经战乱,多灾多难,甚至三次遭受瓜分之辱.经过古今无数次大小战役,华沙已经没有什么"旧"观了.目前的华沙市容基本上是1949年以后重建的.这样的一个新城,它的如诗往事,它的人文风流,它的历史意蕴,还能保留几分呢?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民族独立国家不断涌现,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壮大,形成了国际政治舞台上一支最积极最活跃的力量。作为社会主义的苏联,对第三世界的认识与态度怎样?它对第三世界的政策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它采取了那些措施、施展了那些谋略?苏联对第三世界的政策得失如何?这些就是本文打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