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含了深刻的制度文化发展逻辑,即建立在国情实际基础上的价值理想与制度发展的动态平衡逻辑。以这一制度文化逻辑解读"中国梦",就会很清晰地明白,"中国梦"的精神实质是强化社会主义价值牵引,在新的高度达成理想共识;保证价值理想与制度发展相匹配,是"中国梦"实现的关键。为此,必须在理想与制度的张力中保持合理的平衡:必须坚持用实事求是的阶段性价值目标引领社会发展和制度变革;必须坚持制度成长与理想共识相匹配来消除理想与体制的裂痕;必须立足政治关系和谐基础做好制度顶层设计,搭建理想实现的制度平台。  相似文献   

2.
谢安国 《传承》2012,(11):80-81,85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斯大林模式的经验与教训在于,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实践中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要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的平衡、协调发展;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  相似文献   

3.
实现中国梦的途径,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此必须处理好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性与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关系,做到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相统一,遵循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客观规律,走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过去我们不仅误解了普遍规律,而且忽视了价值理想。人的彻底解放就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价值理想。制度的价值的外化、价值的躯壳,是实行价值理想的保障;而价值是制度的灵魂。价值理想是一以贯之的,始终有效的,便于检验的,既难以空谈和忽悠,也不会搞成空想误导实践。实现中国梦,必须始终坚持、更加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这既是充分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也应该成为中华民族对世界的重大贡献,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价值自信。  相似文献   

4.
列宁开拓社会主义“东方道路”的第一部重要著作《两种策略》,确立了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原则,但对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条件却语焉不详,反映了民粹主义的某些痕迹.而后斯大林提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实现了民粹主义的许多理想.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回答了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条件和策略,摆脱了民粹主义.  相似文献   

5.
列宁开拓社会主义"东方道路"的第一部重要著作《两种策略》,确立了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原则,但对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条件却语焉不详,反映了民粹主义的某些痕迹。而后斯大林提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实现了民粹主义的许多理想。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回答了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条件和策略,摆脱了民粹主义。  相似文献   

6.
浅议社会主义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瑞 《前沿》2001,(9):27-30
社会主义价值是指社会主义作为价值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社会主义价值的现实主体是无产阶级和其他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劳动者 ,它是无产阶级理想与社会发展规律的辩证统一 ,其实现依赖客观的物质基础 ,对社会主义价值进行评价必须坚持以生产力标准为主的综合尺度  相似文献   

7.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主体价值理想和价值取向的开放性、多样化,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又必须坚持价值理想的主导性与一元性,在各种价值取向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从而使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达到“多样化的统一”,由此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社会运动和社会制度,充满"价值"意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要彰显"社会主义"的价值意蕴,而且要凸显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逻辑和"中国特色"。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中国的历史进程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乎逻辑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国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民族国家的价值本性,发挥民族国家的认同功能,将成为每个国家和人民所面临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斯大林在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等若干重大问题上的认识 ,认为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中的错误和贡献一样的明显 ,斯大林所创制的苏联模式 ,是一个典型的是与非的矛盾结合体。对于包括斯大林在内的社会主义的探索者的思想理论乃至苏联模式 ,不能因苏联的衰亡而弃如蔽屣。  相似文献   

10.
形成“斯大林体制”的历史条件及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陈立旭斯大林担任俄共领导人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斯大林领导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简称“斯大林体制”,也有人称之为“斯大林模式”。斯大林体制的形成决非个人意志的产物,它是俄国共产党人探...  相似文献   

11.
儒家德治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长云 《求索》2005,(11):135-137
文章论述了儒家向往和追求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以及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根本途径德治;揭示了儒家德治思想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人性论根据;阐明了儒家德治思想对实现社会和谐的历史价值与局限性,并指出了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秘密地炮制出关于否定斯大林的报告,以及我党照搬苏联模式受挫,直接引起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新使命。"第二次结合"的艰辛探索,"始于毛,转折于邓,发展于后继者"。毛泽东艰辛探索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以及保持党和国家政权纯洁性的途径,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最终由于探索方法的失当,导致"文化大革命"等悲剧的发生。邓小平推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实现了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和世界反响。  相似文献   

13.
苏联在斯大林领导时期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党的纲领理论 ,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最低纲领的制定和实践进行了大量探索。对斯大林时期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最高纲领 ,在探索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统一过程中取得了的巨大成就 ,应该给予客观评价和充分肯定 ,同时要深刻总结斯大林时期在制定和实践社会主义时期最低纲领中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4.
王清荣  吴学东  周艳 《传承》2011,(22):4-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之一。党的建设和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必须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主题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自觉融入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之中,定位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立足于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着眼于发挥其他政党、社团组织的特殊作用,着手于构建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  相似文献   

15.
赵华灵 《前沿》2011,(12):52-54
马克思在批判各种反动的、空想的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通过唯物史观的发现而确立起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批判粗陋的共产主义思想的过程中,马克思逐渐揭示出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性与科学性,唯物史观所内涵的价值性与科学性也渐次形成。价值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也是我们分析理想社会实现路径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6.
对斯大林问题的基本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及斯大林模式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对其应给予全面辩证的评价。斯大林尽管犯过错误,但仍不愧为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模式虽然在性质上是社会主义的,但却是一种扭曲僵化了的模式。我们应从中吸取历史教训,重新研究“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问题;重视无产阶级掌权之后如何发挥好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问题以及如何改善社会主义形象,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二战"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世界上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先后确立起斯大林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改革斯大林模式既是社会主义各国的共同历史使命,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尽管包括苏联在内的各国,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努力都未能开花结果,但是历史不会因此而忽视它们为此所作出的牺牲.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取得革命的胜利,并根据本国国情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和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权体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在全面学习苏联经验的同时,毛泽东也开始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直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中国始终没有走出斯大林模式的误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从根本上否定了斯大林模式.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问题上,经过20年的实践,1992年6月,邓小平最终确定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终于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樊篱,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人类文明的价值传承,公平正义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既是社会主义制度、思想、理念到实践的价值基础.同时,也是我们总结社会主义实践历史经验教训的一个重要视角.关于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问题,理论界多年来一直争议不断,如果从公平正义来审视这一模式,其道义性至少有以下三点应当受到质疑.  相似文献   

19.
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期,布哈林曾就苏联农业的发展及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同斯大林展开了尖锐的斗争。今天,当苏联已经为布哈林平反,当实践证明斯大林的全盘集体化计划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当布哈林维护的列宁的合作社思想的一些主要原则,正在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体制改革中得到某种程度的实现的时候,重新研究布哈林有关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主义活动所要追求的理想信念、所要实现的目的任务及其所要取得的预期结果。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既具有符合人类根本需要与理想的合目的性、又具有反映社会进步必然趋势的合规律性,它对于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发展模式、运行机制、实现手段及其实现效果具有内在的导向、调控和规定作用。由于社会主义是一个追求社会全面发展和整体协调的社会形态,因而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在具体结构上必然是一个由多种内容、多种指标所组成的完整、统一的体系。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深入研究和把握社会主义的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