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李维喆  王红梅 《传承》2011,(21):34-35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属于世界历史理论,是人类具体实践的世界历史性的理论建构。这一理论因其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而具有普遍真理性。这一真理性内容的现实化过程就是和各民族国家的具体特点、实际国情相结合的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这一科学理论的世界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利于发展着的中国与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更好结合,更好地指导中国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进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密切联系群众的方法和开拓创新的方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的理论创新,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其丰富的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意蕴深厚,立意高远。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新的实践。进一步推动中国理论创新,关系着中国未来发展方向,关系着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温清  陶柱标 《传承》2012,(10):32-3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马克思主义仅仅是实现了中国化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大众化,科学理论才能被群众掌握和认同,并受到拥护,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  相似文献   

5.
生态扶贫理论从根本动力、深层本质、基本方法的维度回答了“为了谁”“做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精华内化到生态扶贫的制度体系建设中,并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生态扶贫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关照。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丰富内涵,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继承与发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根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具体规律即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的具体方法,一是以时代问题为起点,二是以群众路线为路径,三是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四是以世界文明为借鉴,五是以人民利益为目的.  相似文献   

7.
刘林元 《群众》2011,(9):33-35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两大理论成果,是矗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进过程中的两座丰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改变中国面貌的两大实践过程的记录和理论总结。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十大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振峰  杨茜 《前沿》2009,(5):35-38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实现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改变了中国现代史当代史,决定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结并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9.
徐世强 《前沿》2007,4(1):25-28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成果,在实践探索中,取得了诸多成功经验与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实践课题与两大理论成果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11.
杨燕 《桂海论丛》2013,(4):34-39
近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和重心,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具体表现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的相关研究,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大众化关系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等。但在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之下仍然存在着盲点、问题及其需要深化的领域,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进一步加大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思想精华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很多的共通之处。当众多的西方思潮流入中国之际,马克思主义能杀出重围,最终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中国传统文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在21世纪也必定能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3.
刘国彬 《桂海论丛》2011,27(2):7-11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由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水平和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情况的掌握不同,使得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进行突破时多方面有局限性。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基本观点的突破,既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中基本观点的突破,也要积极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各种条件,才能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中的基本观点的突破,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有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它是中国缓解世界矛盾、促进世界和谐的一种尝试,是国内构建和谐社会、追求和平发展的自然延伸和迫切需要,也是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外交日益成熟、自信的产物。这一思想的提出有着坚实的基础,它根植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是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继承与升华,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中国不仅是和谐世界的提倡者,也是和谐世界的忠实实践者。  相似文献   

15.
徐建 《桂海论丛》2007,23(3):5-7
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规律,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国的具体国情、历史文化、民族特性相结合。进行国别化、民族化、具体化,才能发挥真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用,才能指引各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优秀传统思想和民族特性相互交融。表现出了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向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涂小雨 《桂海论丛》2008,24(5):17-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主线是发展。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内在地蕴涵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总体性向度、从理论探索起点到理论体系形成的阶段性向度和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实现与时俱进的开放性向度。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深厚的文化哲学底蕴,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文化哲学底蕴的内在根据。在文化哲学视域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文化张力的显性化过程,这一过程始终伴随着文化哲学的渗透与追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具有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深厚底蕴,它集中体现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基本点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世界;从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文化自觉的过程。9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文化自觉的进程中,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文化自觉对于我们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启示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何中华 《长白学刊》2021,(1):142-148,F0002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必须有机地融入中国文化及其传统。因此,从中国国情的角度了解并把握中国文化的特质,对于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学理上的可能性具有重要的前提意义。土地、农民、儒学,既是中国国情的特点,又塑造着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从明清之际的"西学中源"说,到晚近的"马克思主义中源"说,虽然是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某种文化心态的反映,但也从某个侧面折射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创造性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熟谙中国国情。由中国国情所塑造的中国文化背景,在自觉和无意识的双重意义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王海滨 《桂海论丛》2010,25(2):26-29
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治哲学开始复兴,在时代要求、中国现实与理论挑战的推动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也逐渐成为显学。反思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几种各有得失的理论进路,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面临的前提性问题在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以及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以领域定位、现实依据、理论维度、立体动态、旨趣倾向、研究路径和目标指向为结构内容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范式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