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山村孩子的守望者,他无法享受大山外面那丰富的物质生活、现代化的便利交通、即时的信息交流……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他宁愿半生甘守清贫与闭塞。--采访手记  相似文献   

2.
徐向良 《支部生活》2010,(10):44-45
在一条山路上,他来回走了10000多趟,磨破了200多双鞋子,走过的路程可以绕地球三圈半。 在一座大山里,他一呆就足24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把青春奉献在大山之巅的转播台上。 他忙于工作,顾不了家里的农活,照顾不上父母、妻子和孩子,儿子却说:“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  相似文献   

3.
我离开大山已好几年了,可大山上的事却如刚刚发生过,令我难以忘怀……大山顶端,云海深处,有一间看守铁路隧洞的小屋。几年前的一天,我顶替接班后被派往大山上当一名隧洞看守员。我的师傅是一个人称“傻子”的老头,听说这老头在大山顶端看洞子已四十多年了,虽已退休几年,却因为一直没有人来顶替他,他仍继续工作着。我当然清楚,替换下去“老傻子”,大山上自然就剩下我这个“小傻子”了。我作为一名新工人,按规定老傻头将带我熟悉一个月工作。我当班时常坐在小屋前,望着大山发呆,一天不说一句话。那老头一次次转来转去似乎想说什…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宜章县长策乡有个青年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一天早上,他往狮子口大山走去……山上的护林员留住了他。这青年人从山上下来,仿佛变了一个人,从此勤劳致富,还在荒山上种下了一片杉树林。 在宜章县,很多与这个护林员素昧平生的年轻人,慕名前往狮子口大山防火护林嘹望所。  相似文献   

5.
大山的呼唤     
贫困将他逼进大山,大山敞开它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这位不速之客,并满足了他的求富欲望。从此,他把大山当做一尊神,虔诚地拜倒在它的脚下,不断地吮吸着它的乳汁。  相似文献   

6.
他的网名叫“山生”,意喻“大山的儿子”。熟识他的人都说,无论做事、做人还是做官,都光明磊落,堪为楷模,无愧于“太行之子”的称誉;他走完了年仅49岁的人生旅程,在身患重病的其间,与病痛抗争、与时间赛跑,践行了“为党选好人、为人民服好务”的铿锵誓言,谱写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熔铸着共产党员、组工干部的大山之魂。他,就是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委原常委、组织部长王彦生。  相似文献   

7.
父亲     
他是个地道的庄稼汉。一辈子在大山里,也有大山一样伟岸雄奇的形象。石色突兀的面颊,被条条沟壑切割,织成一张密密的蛛网。前额垒起层层梯田,皱纹就是田坎弯弯。汗珠满成两眼的深潭,一口水塘边长满茸茸的惹草。暴起的青筋三渠,可是引蕴手上龟裂的田野?在一片黑褐色的土上.覆盖着厚厚的霜雪,结出一个熟透的核桃。父亲老了,胸中却有小鹿奔逐。他是一轮雄性的太阳,富有高原的阳刚之气。大山从小陶冶他粗广、纯朴,因而一生有大小般的坦荡和深沉。符猎,哈喝掀起林涛,走路挟着山风;伐木,甩臂撼得山摇,挥洋劈出问电…,··他笑时…  相似文献   

8.
收获点滴     
陈孝荣 《党课》2007,(10):104-105
徐师傅是一个割漆匠,住在白岩的岩下。白岩是鄂西的一座大山,我的小姨、表姐也住在那里。去小姨或表姐家串门的时候,我常看见他.知道他姓徐,但从来不知道他叫什么,只好叫他徐师傅。  相似文献   

9.
1982年3月,习近平到正定县任职后。登门拜访的第一个人就是贾大山。 歌剧《白毛女》故事的第一位记录整理者李满天,时任中国作协河北分会主席,在正定县体验生活,是大山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陪同习近平去拜访贾大山。 习近平在《忆大山》一文中记录了当时的情景:“虽然第一次见面,但我们却像多年不见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题,表不尽的情谊。临别时,我劝他留步,他像没听见似的。就这样边走边说,竞一直把我送到机关门口。”  相似文献   

10.
梁冬  董丹 《先锋队》2013,(4):10-11
一位60多岁的老人,为了改变大山的面貌,把满腔热血都献给了大山。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大山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用美丽的生态回报人类。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当人们纷纷伸出大拇指称赞他时,他却说:"这是我应该做的。"这就是一个共产党人的情怀,一个共产党人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党课》2014,(15):122-122
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学书籍:是星云大师的“粉丝” 习近平谙晓中国传统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也是他关注的领域。 1998年第7期《当代人》杂志刊登了习近平吊唁贾大山的文章《忆大山》。文中,习近平谈到贾大山的小说《取经》,并说:“我曾读到几篇大山的小说,常常被他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辨析、真实优美的描述和精巧独特的构思所折服。”  相似文献   

12.
地处乌蒙山余脉的筠连县联合苗族乡光明村,有一位不畏艰难的“硬汉”,他把自己的精神、信念和人格融入生他、养他的大山中,熔铸成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他就是联合苗族乡光明村党支部书记宗大勇。在他的带领下,光明村从一个深山沟里的贫困村发展成小有名气的富裕村。  相似文献   

13.
从电视剧《走出大山》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大山深处的刘让贤他那鲜活的人格魅力和平凡故事,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相似文献   

14.
每一位将军都有自己的看家绝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首任军长刘金轩有两个看家绝活:一是,会出“饿不死”的主意,从而在陕南组建了一支“饿不死”的奇军,让国民党军头痛不已。二是,爱“侃大山”,用他自己的话讲,“侃大山”是知兵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15.
党的关爱使我完成了学业、走出了大山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天跟着村里的庞大爷去山坡上放羊,听他讲“古经”。有一天。他说:“娃娃,过去我们一天连杂面馍馍都吃不到,现在你们赶上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了,你应该去上学,只要你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后就能走出这个大山”。幼年的我当时傻想:家里既没钱,父母又那么辛苦,我放羊既不浪费钱,又能给父母帮忙,我干吗去上学呢,  相似文献   

16.
他应该是画家,在大山深处,没有画家的丹青妙手,如何能描绘出典雅、秀丽的小都市; 他应该是指挥家,不然,2460口人和10万余方精美的奇石如何能同声共音,演奏出这动人心弦的幸福之歌;  相似文献   

17.
朱明俊  罗彦林 《党建》2010,(1):16-18
师延林,男,汉族,1961年4月生,199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阿克陶县政协副主席、库斯拉甫乡党委书记。自1990年以来,师延林一直在阿克陶县最偏远的三个乡工作,他的足迹镌刻在陡峭的山路上,他的故事流传在静静的山谷里,他的形象深深扎根在农牧民的心里。他已经和大山融为一体,因为他就是大山的儿子。  相似文献   

18.
彭仲文  陈秧林 《湘潮》2008,(5):48-49
在邵阳,他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四十出头,皮肤黝黑.神态憨厚,穿着简朴,就像一位大山里的农民。看似再普通不过的他,却有着极不平凡的一面:他是湖南省瓜类研究所所长、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党的十七大代表。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西瓜育种专家孙小武。  相似文献   

19.
大山播火人──记临县许家峪乡党委书记张犬照刘澎泽,刘云珍,李文学他一心扎根农村,扑倒身子,务实求实,沿着办学修路栽枣树的思路,团结带领群众同贫穷落后作斗争。在他的领导下,贫穷落后的许家峪乡发生了很大变化,他被誉为"播火人"。他就是临县许家峪乡党委书记...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在江津县一个静偏的山村走完了他人生最后4年的时光。已是风烛残年的他在这里好似夹在两座大山之间苟延残喘,永远也找不到当年叱咤风云时留下的蛛丝马迹。这4年是他苦闷、孤独、痛苦、绝望的4年。他看破红尘,但仍被特务监视,而且国民党还派出要员时时想拉拢他,欲使他成为反共工具或为反共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