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多年来,经济纠纷案件中可得利益的赔偿问题,不仅在法学理论界争论不休,而且在司法实践中做法各异。因此,对可得利益的赔偿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理论上形成共识,在实践中统一执法,是非常必要的。一、可得利益的概念及其实践现状经济纠纷中的可得利益是指因一方当事人违约,致使另一方当事人本可通过经济合同获取利益的损失。换言之,即是:如果没有对方违反合同的  相似文献   

2.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这是我国合同法首次明确规定赔偿应包括可期待利益即可得利益的损失,与国际通行做法相一致。随着合同法的施行,诉请法院判令违约方或加害人赔偿可得利益损失的纠纷案件有所增加。在审理这类民事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中,依法保护可得利益以及客观公正地计算可得利益损失的赔偿数额,对于切实保护守约人或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使其损失能够得到应有的、合理的补偿…  相似文献   

3.
张颖 《法制与经济》2010,(2):44-44,46
可得利益赔偿是违约损害赔偿的核心,但它却是违约损害赔偿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点。在审判实践中,由于缺乏法律条文和理论上的支持,可得利益损失的认定却困难重重。本文阐述了可得利益的概念和特点,分析了可得利益损失的范围,介绍了可得利益损失认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论可得利益损失的赔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我国立法上对可得利益损失的赔偿还没有作出较为完整而明确的规定,理论界对可得利益损失如何赔偿,甚至应否予以偿赔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司法实践中的做法也很不一致。因此,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可得利益赔偿是违约损害赔偿的核心,但它却是违约损害赔偿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点。在审判实践中,由于缺乏法律条文和理论上的支持,可得利益损失的认定却困难重重。本文阐述了可得利益的概念和特点,分析了可得利益损失的范围,介绍了可得利益损失认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有关违约可得利益损失的法律规定极少,并且过于简单原则,操作性也不强,因此在实务审判中就缺乏一个明确统一的认定标准,导致了同一类型的案件往往出现截然相反的判决。通过对众多观点的扬弃和实务经验的参考,可得利益损失应该是一种可预见的、具有一定现实基础的、以事物之通常进程能够实现的利益之损失,它必须是违约方在订立合同时能够充分预见到的,同时还应该刨除因守约方消极不作为而导致扩大的损失以及守约方基于损害发生的同一原因而获得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解约可得利益赔偿之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同一方违约,另一方依约或依法行使合同解除权的,仍可以请求赔偿损失,赔偿的范围包括可得利益的损失。合同解除并不消灭业已形成的损害赔偿关系,非违约方有权要求赔偿履行利益的损失,即便认为解约后之索赔对象为信赖利益,则信赖利益的损失也应包括可得利益的损失。我国《合同法》第97条之规定虽未明确赔偿的范围是否延及可得利益,但也未对解约后之索赔作出限制,依据整体解释、目的解释的原则,赔偿范围应当包括可得利益。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双方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8.
案外人阻挠承租人耕种是因为出租人收购案外人土地事宜遗留问题未妥善解决导致,对于承租人出现了合同责任和侵权责任竞合的问题。承租人选择合同责任向出租人主张权利,并不以出租人存在过错为前提,出租人应承担违约责任。  相似文献   

9.
刘承韪 《法学研究》2013,(2):84-101
可得利益是合同法的中心关注,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目的所在,对其保护事关当事人交易的积极性和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增长,因此各国的违约损害赔偿制度对于可得利益损失普遍给予较高程度的保护。我国合同法等法律虽然明确设定了违约可得利益的概念和规则,但司法实践却表现得较为谨慎、保守甚至是消极,多数法院会因为可得利益损失的不确定性(证据不确定性和计算不确定性)而否定原告的主张。要改变我国法表达与实践脱节的现实困境,需要从程序和实体两方面确立可得利益损失的确定规则,一方面有效降低可得利益损失的证明标准,另一方面对可得利益损失的计算标准加以类型化,以有效保护非违约方的可得利益和期待利益,增强我国违约救济制度的适用性和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杨彪 《北方法学》2009,3(6):64-70
历史上各时期的法律对可得利益损害是否获赔的态度不尽统一,这是由各个时期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和法律观念所决定的。罗马法以来可得利益损害赔偿制度波浪式的发展历程表明,对可得利益进行限制并非自始的规则。当代侵权法的发展趋势是。采取非限定性的立法模式,不对可得利益损害赔偿进行任何预先限制,继而扩大侵权法的权益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1.
钟淑健 《山东审判》2007,23(5):76-79
在适用损害赔偿原理裁决时,困扰司法者最多的莫过于可得利益损失赔偿问题,因对相关问题缺乏深入的探讨,所以司法实践中对于可得利益损害赔偿问题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处理方式.厘清可得利益损失与其他损失的关系,明确可得利益损失的适用条件,确定可得利益损失的范围及计算方式对于民商事审判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股票一词国民并不陌生,但股票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却是近几年的事情.1984年,随着新中国第一张股票——上海飞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的诞生,股票随即成为人们热门话题.开始,人们还不愿意接受这一“洋玩意”,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推销.近两年,当人们注意到股票所带来的资本迅速增值是其他任何一种金融投资所无法比拟的时,股票一下子成灸手可热之物.时至今日,在全国很多地方,炒股票已经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国家200多年的股票市场历史而言,我国的股票市场尚处于襁褓之中,而且是“先试点,后规范”,开始之初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加之人们对股票知识知之甚少,投资风险意识差,因而,由于买卖股票而产生出各种纠  相似文献   

13.
<正>问题与观点全奕颖:关于建设工程合同案件中是否能支持可得利益损失的问题,值得大家关注。我们北京法院最近有这样一个案件,请李坤法官介绍一下案情。李坤:基本案情是:发包人将工程发包给承包人,双方签订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发包人收取保证金100万元。承包人进场后,发包人一直未下开工令。此后,发包人主张施工许可证过期需重新办理,一直未组织施工。3年后,发包人将工程另行发包他人。现承包人起诉要求按照北京市建筑行业平均利润率、定额利润率支持可得利益损失,是否应予支持,大家意见不一。  相似文献   

14.
由于当事人一方的过错,造成经济合同不能履行或者不能完全履行时,不仅可能给对方造成直接损失——现实财产的减少,而且往往还会使对方遭受可得利益方面的损失。在我国,对于经济合同的违约方应否承担可得利益损失的赔偿责任,人们尚有不同看法。本文拟对此提出一点见解。目前,不赞成在经济合同违约责任中包括赔偿可得利益损失这一主张的根据是:在理论方面,我国违约责任制度的宗旨,首先不在于对局部利益保护备至,而在于促进和保障国家计划的全面完成;通过赔偿直接损失就可以起到制裁违约方、促进合同履行的作用,同时也就对受害方的经济利益提供了充分保护。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讨论可得利益损失的认定与计算,从民法基本理论出发,以公平正义和诚实信用原则为基础展开论述。认为可得利益的定义应从客观标准进行确定。在计算可得利益的损失上,着重讨论了可预见规则关于预见时间点的规定。  相似文献   

16.
因当事人一方违约导致合同法定解除时,对方当事人可以根据《合同法》要求损害赔偿,但损害赔偿的范围应如何确定,是否包括可得利益损失赔偿?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此问题莫衷一是,也导致司法实践中,法院对解约后损害赔偿范围的判决结果各不相同。因此,研究研究合同解除后可得利益是否需要赔偿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故本文试图通过国外立法比较研究,评析各学派观点的利弊基础上,认为合同解除后需要赔偿可得利益的损失,以维护守约方的合法利益,督促当事人正确履约。  相似文献   

17.
为了维护可得利益赔偿的公平性,各国法律都从不同角度限制违约可得利益赔偿,其限制方法无非是过错、因果关系、损害的确定性等既有规则。就总体来看,过错已经不再是违约可得利益赔偿的主要因素,合理预见规则成为主要限制方法,另外原告必须合理确定地证明可得利益。  相似文献   

18.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交易的愈发频繁,相应的纠纷也随之而生。合同纠纷是商业纠纷中最常见的情形,我国《合同法》对于解决合同纠纷,维护交易秩序及保障合同各方当事人的权利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其中,在违约责任部分对可得利益的规定,对于保障守约方权利,维护交易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对《合同法》中的可得利益及相关概念进行介绍,进而对可得利益的赔偿范围进行分析,最后探讨如何在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的角度对可得利益的保护做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9.
2005年5月10日.发包人甲公司与承包人乙公司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一份,合同约定:由乙公司承建某综合楼工程,工程款支付采取分阶段支付的方式。合同签订后,乙公司依照合同约定时间如期开工。该综合楼地下室工程完工后,因甲公司未及时支付工程款,乙公司无法施工,  相似文献   

20.
合同解除后可得利益赔偿问题鉴于当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此尚未形成共识,本文试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可得利益是否应当赔偿,并提出在司法实践中应视案件的具体情况分别作不同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