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跨国银行业并购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2 0 0 0年以来 ,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并购热点行业发生了转移 ,金融行业逐步成为全球并购市场的热点行业。国际间银行大规模并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我国政策的改变 ,参股、控股中资银行已成为外资银行占领中国市场的重要手段。而以外资并购带动国内金融业改革发展 ,是亚洲金融危机后周边国家经济复苏的痛苦历程得来的宝贵经验。国际银行间的并购 (包括对我国银行的并购 )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十分大的 ,我国银行业需要采取措施以迎接这种挑战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末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升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业并购成为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并购手段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商业银行尝试和使用。  相似文献   

3.
自 2 0 0 0年以来 ,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并购热点行业发生了转移 ,金融行业逐步成为全球并购市场的热点行业。国际间银行大规模并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我国政策的改变 ,参股、控股中资银行已成为外资银行占领中国市场的重要手段。而以外资并购带动国内金融业改革发展 ,是亚洲金融危机后周边国家经济复苏的痛苦历程得来的宝贵经验。国际银行间的并购 (包括对我国银行的并购 )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十分大的 ,我国银行业需要采取措施以迎接这种挑战。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脚步的逐渐加快,国际上金融改革、金融创新使得金融界向着自由化的方向发展.金融领域的国际银行业的并购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同业、同地并购,跨业、跨境并购,银行兼并已由强吞弱变成强强间的对话.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我国的金融业应当在加强金融立法、加快股份制改造、完善金融监管、鼓励金融创新、发展证券等相关市场的基础上,对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可行性进行考察、论证,积极探索适宜的经营模式,努力面对加入世贸后面临的来自国际金融市场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论跨国并购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国并购已成为FDI的最主要力量。按企业扩展的组织形式分,跨国并购有三种模式,即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我国跨国并购的模式也不外乎这三种。在进行跨国并购中,应在并购前进行可行性研究,遵守东道国有关企业并购的政策法规,注意跨国并购后的整合。  相似文献   

6.
美国法上的反向子公司并购作为反向B型重组,不同于我国反向子公司并购形态,在并购目的、环境、对价等方面两国各有其特点,反向子公司并购最重要的一点是(并购公司)母公司利用(并购公司的)子公司对目标公司进行并购,从而实现对并购公司的并购目的。至于具体的并购行为则可以灵活多样。反向子公司并购有着其鲜明的可行性特点,比如避开少数股东阻挠、子公司债务隔离屏效应以及税法上的优遇,这些都使得反向子公司并购有着强烈的促进和规范意义.值得仔细分析。  相似文献   

7.
当许多民营企业在扩张过程中,越来越热衷于使用并购手段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个棘手但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并购中的企业文化整合问题。国内外一些研究调查证实:并购的失败率高达60%以上,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并购后整合不力。国内一些民营企业在并购整合中不但缺乏有效的并购后的整合措施,而且在并购整合中根本就不重视企业文化整合,既没有并购的文化整合团队,也没有文化整合计划等,忽视了企业文化对并购的影响。因此,民营企业必须重视并做好并购后的企业文化整合,这样才能够使企业走上并购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8.
企业并购是西方企业资本扩张的重要手段。通过并购既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又可以实现资本的低成本、高效率扩张 ,形成强大的规模效应。但在我国 ,由于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社会文化背景 ,尚未规范的市场机制 ,企业对并购了解不够全面 ,认识不够深入 ,在并购对象的选择上盲目性较大 ,从而加大了并购成本 ,难以形成有效的并购整合。有些企业在并购以后 ,陷入了被并购企业的管理泥潭之中 ,从此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9.
一 国际性并购管制的基本理论问题(一 )国际性并购的含义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 (merger)与收购 (acquisition)的简称。需要加以国际监管的并购包括企业跨国并购和一部分巨型企业进行的国内并购。企业跨国并购 ,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一种方式 ,是指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 ,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 ,取得另一国企业的一部分甚至全部股份或资产 ,从而对后者的经营管理实施实际或完全控制的行为。1 企业跨国并购涉及位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或企业资产 ,具有国际性(跨国性 ) ,其中“一国企业”是并购发出企业 ,可称为并购企业或并购方 ;“另一…  相似文献   

10.
企业并购中税收筹划的运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并购是一种复杂而又富于技术性的市场行为,其相应的税收筹划也十分复杂。本文按照企业并购中可能作出税务筹划的环节,针对主要税种,介绍企业并购中税收筹划的运作。包括选择并购支付方式、选择并购融资方式、选择并购后从属机构形式、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的税收筹划。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和社会的二元结构中,大学自治权是免于政府、教会或其他任何社会法人机构控制和干预的权力。这种自治权是一种社会权力,是一种融合了公权力和私权利的私权力。将高校自治权作为一种私权力的构建,自然就使国家和政府退出对高校的过分干预和控制,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巴塞尔协议的公布和实施是国际金融界的一件大事,它将对全球金融业和金融监管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新巴塞尔协议从法理上看对我国没有强制实施的效力,但从金融实践而言却是我国不得不遵循的金融监管框架文件.新巴塞尔协议从旧巴塞尔协议的"一大铁律"发展到"三大支柱",给国际金融业提供了全新的金融监管框架,从而对我国银行业提出了从理念、到制度、到方法、到人才等方面的全方位挑战.  相似文献   

13.
私人银行业务是与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并驾齐驱的主要银行业务之一.但由于我国金融立法还处于起步阶段,私人银行业务仍处于萌芽状态,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面临着政策模糊、法律真空和监管缺位的巨大风险和安全隐患.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和完善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引导并规范私人银行市场发展,是我国私...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银行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对其的接受程度。西方互联网银行的发展早于中国,所以对其研究也早于中国,但这些早期研究对中国仍有启发意义。本文在借鉴西方学者研究基础上,综述了研究消费者是否接受互联网银行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影响消费者对互联网银行可接受度的相关因素,并着重从消费者的风险感知视角研究了影响消费者接受互联网银行的风险,最后就如何发展中国互联网银行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加入WTO以后,中国银行业面临金融业全球化的日趋开放的环境,但它的发展还存在着体制制约、技术设施落后、人才短缺等障碍因素。为此,中国银行业必须吸取国外银行国际化的经验,积极发展海外业务,提高本外币的一体化服务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这是目前我国银行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与世界银行业接轨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6.
网上银行安全保障义务以普通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为前提,只是因为网上银行的特殊性具有了一定的差异性。对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路径依赖使得网上银行的风险处于动态的过程之中,其安全保障义务的合理限度必须在当前技术水平下,结合网上银行的特殊性,按照低概率事件的可能性,以一个正常认知能力的人可接受程度为限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加以判断。配套设施达标和防范措施到位是合理划定网上银行安全保障义务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地下钱庄的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地下钱庄的活动猖獗,并且不断蔓延,严重扰乱着正常的金融管理秩序,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地下钱庄的形成和存在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特征。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加强对地下钱庄的预防和治理。  相似文献   

18.
全球银行业经历着放松管制、非中介化和信息技术渗透的变革 ,引起了全球银行业内部结构的根本性变化 ,产生了巨大影响。基于此 ,文章提出了对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几点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金融全球化和跨国银行的大量涌现推动了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危机的发生和传导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2008年下半年始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全球,2009年二季度以来,随着危机的缓和,经济的复苏,全球进入后危机时代。本文就从这样一个特殊时代的跨国银行监管体制入手,对跨国银行监管制度的现状和缺陷进行了分析和论证,以比较国际社会和各发达国家的跨国银行监管体制,总结其成功经验,指出其不利措施。最后,对后危机时代跨国银行监管制度应采取的改革举措进行了思考,同时期望对完善我国的银行监管体制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模式的选择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监管的模式是银行监管制度的核心和灵魂.综合考虑我国银行业风险的现状,国际监管与国内金融改革的总体趋势,以及我国金融开放的整体要求,我国金融监管的模式选择,应以提高金融效率控制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目标,充分规避金融风险,推进金融市场化法制进程,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银行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