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 不是着眼某一个层面,而是着眼于社会结构的整体和全局,从经济建设与社会改造、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内在一体的高度,规定、阐述和实践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而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刚刚开始创立的时候,就开创了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互动、共进的良性格局.这,是毛泽东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第二步"历程中,所做出的又一大贡献;而体现在这一贡献之中的一个思想原则--以全面性、系统性观点来观察和措置社会主义实践,则同样是我们在今后继续引领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中,所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指针.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所主导的中国社会变迁,第一步就是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领导中国人民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完成这一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中国共产党人靠的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①,是毛泽东所确立的、集这三大法宝于一体的革命"战略"②--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占领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  相似文献   

3.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社会变迁的第一步,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旧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宣告结束,让位于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的新社会.到1952年,随着土地改革等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任务的逐步完成,一个紧迫的现实课题提上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引领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日程,即如何依据新民主主义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适时地把共产党主导的中国社会变迁推进到它的第二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尽管"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但是,"人们所期望的东西"却"很少如愿以偿".之所以如此,除了许多愿望、意图不符合客观规律以外,另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同社会阶级和集团所"预期的目的"本身即"彼此冲突,互相矛盾"①.因而,引领社会变迁,克服那些与引领者预定目标相互冲突的种种社会力量和社会行为,最为重要的,就是对于实现变迁的队伍和进程实施切实有效的领导和控制.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通过以"两大革命"为标志的"两步"根本变迁,而胜利地引领中国社会在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后,继续向着"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光明前景迈进,经验固然很多,但其中最为根本的一条,就是切实实现了从自身宗旨和目的出发而对整个变迁队伍和进程的成功领导和控制.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从1840年被资本帝国主义的大炮轰开自己的大门之后,就"早已不能闭关".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安全,虽然仍旧"无论何时也应以自力更生为基本立脚点","但中国不是孤立也不能孤立,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的事实,也是我们的立脚点,而且必须成为我们的立脚点"①.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中国,之所以日益沉沦于被帝国主义列强欺压、宰割的悲惨境地,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一百多年中国的历代反动政府,由其反人民的内在本性所决定,不只以其倒行逆施而瓦解、丧失了"自力更生"这一中华民族赖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立脚点",而且还因其昏庸、腐败而毁弃、丧失了"世界联系"这一中华民族赖以独立、自强的"必须"的"立脚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与国际政治理论,以主权国家的全球时代为背景,简要分析了邓小平对毛泽东国际战略思维方法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对国际关系性质认识上的理论创新等,以期对中国外交思想的发展历程作一比较认识。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社会变迁,它的整个第一阶段--新民主主义阶段,"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①,主要的任务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中国人民的军队"②,"去打倒那些民族的和阶级的敌人"③,"改变我们这个被侵略被压迫的社会国家的状态,造成自由平等的新中国"④.到它的第二阶段--社会主义阶段,革命的主要任务变为"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斗争形式和组织形式也起了变化,但是,"人民的军队"却依然是完成革命任务的"首要条件"⑤."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⑥,是贯通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全部过程的根本规律,是今后继续引领中国社会变迁仍旧须臾不可离开的普遍真理.  相似文献   

8.
怀抱救国救民志向,自觉介入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过程的毛泽东,一开始,就把创立和建设一个能够引领这一变迁过程的"组织",置于了自己一切活动的首位.因而,当1920年8月蔡和森在信中提出,要通过"俄式"革命道路改造中国与世界,就"先要组织共产党"①的时候,毛泽东当即表示,"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②.终其一生,毛泽东都坚持了这样一条变革中国、建党为先的正确道路.继承、发展他在这一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我们在今后继续领导这个变迁过程,保证它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前进,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思想从来也不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离开千百万人的革命实践,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①.引领中国社会变迁的中国共产党人,要实现"两大革命"的历史使命,当然同样不能仅仅停留于对"两大革命"的主观设计,不能停留于它的纯粹"思想"形态,而必须"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②,实际地把"两大革命"胜利完成.事实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引领中国社会变迁,也确实不仅仅是由于它设计了一个"两大革命"的科学蓝图,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它同时正确解决了"两大革命"的力量调度这个根本问题,才导演出了"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两大革命"的威武雄壮的活剧.  相似文献   

10.
国家的性质不同,国防的阶级内容也就不同. 毛泽东所毕生倾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就其阶级实质而言,可以说,就是要为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持续发展,提供全面的对外防卫保障."发展"的可持续,对任何一个执政的共产党来说,都首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持续".现代中国"国防",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之"防",固然也具有着保卫国家领土、主权不受侵犯这一一切"国防"所共同的一面,但它的根本实质却不能不是首先保证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颠覆与侵害.就此而言,它当然也就是一个从各个方面,全方位地保障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全面的对外防卫问题.  相似文献   

11.
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站立起来"①,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之所以能够根本"改变历史方向和国家面貌"②,完全是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胜利进行的两大革命:"一个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夺取全国政权";"一个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建设社会主义国家"③.  相似文献   

12.
从1840年以来到现在的中国近、现代,是社会变迁最为迅猛、最为剧烈的历史时期.贯穿这一变迁全过程的一个基本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它本身又分为两步.第一步,首先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二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 ,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进展突出地表现在研究的论题逐渐由宏观转向微观 ,研究的内容由表象的陈述 ,转向对社会结构、社会心理、社会变迁等深层次的探讨。以下就大家讨论较多的几个问题的研究状况作一简单的介绍。一、关于社会结构研究关于社会结构的研究 ,是近年来社会史研究中的热点。江沛分析了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他指出 ,民国时期的华北农村社会 ,处于新旧交替碰撞时期 ,其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颇具规模的人口流动 ,日益弱化的宗族形态 ,家庭范式的趋于小型 ,农村阶层变动剧烈 ,秘密结…  相似文献   

14.
15.
李伟 《探索》2007,2(2):28-31
毛泽东解决新中国经济问题的思想和办法,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的基础,解决了那个年代中国两个最大的经济难题:一是“中国的红色国家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样一个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问题,二是在“一张白纸”上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主要包括:要求全党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学习经济工作;指出计划是意识形态;要让全国人民在价值法则这个伟大的学校里掌握经济建设的规律;告诫全党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提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毛泽东经济思想教育和培养了整整一代人。  相似文献   

16.
夏远生 《学习导报》2013,(19):34-37
从列兵到统帅:毛泽东成长的实践精神 透过毛泽东的青春历程和成长之路,可以感受到毛泽东为改造中国与世界不懈奋斗的恢宏精神和博大胸怀,领略到他一路走来的坚实脚步、人生轨迹和革命功绩。而毛泽东早年在湖南的革命实践活动,恰好反映了伟人之初、人之常情和非凡之处,有助于人们具体认识毛泽东的理想、实践与人格,界定他在中国革命中的坐标和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影响颇深,其中科学的合理成分经过继承、改造和升华,已经成为毛泽东政治思想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民本思想与群众路线思想、传统策略文化与统一战线思想、中国古代修身理论与党员队伍建设思想的联系都是相当紧密的。  相似文献   

18.
深入研究毛泽东对实践标准的贡献与中国革命胜利的内在逻辑关联性,对于科学地把握中国革命的性质、特点、规律和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实践标准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高宝柱 《党史文汇》2006,13(3):4-10
1949-1952年间我国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提出了一个客观历史要求,即:按照社会主义方向,实行"经济基础的变更"和上层建筑的"变革"①,以推进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但这个要求能否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能否依照这个要求而在中国全面确立起来,却并不仅仅取决于这个基本矛盾本身的自发运动.处在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它的路线和政策制定得是否正确,推出得是否适时,即是否科学地体现这一客观历史要求,才是上述"变更"和"变革"能否胜利进行的根本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0.
陈晋 《党的文献》2015,(2):77-81
《毛泽东年谱(1949—1976)》全面地记述了毛泽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27年间的思想生平和业绩风范,为理解毛泽东与中国道路的关系提供了历史依据和学术支撑。这部年谱从三个方面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客观记录了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所有重大决策的来龙去脉;真实呈现了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经验;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是如何进行理论创造的。可以说,毛泽东那一代人的理论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作了理论准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对毛泽东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要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