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台湾一千八百多万人口中,绝大多数是汉族,原住民族只占少数。台湾原住民族在明清时代称为“土番”、“番族”,现在我们概称为高山族,或土著族、先住民,台湾当局称为山地同胞。现在,台湾原住民族还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并有自己的语言宗教和习俗,他们的人口增加速度、人口密度、年龄与性别构成、文化程度、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和职业构成等方面,均和全省一般人口的情形稍有不同。  相似文献   

2.
郭志超 《台声》2000,(8):42-42
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台湾的先民是我国东南先民的一支 ,其历史源头甚至可以远溯至23万年前的左镇人和长滨文化。三国时孙吴开始经略台湾 ,那时台湾在史书上称为“夷州”。隋、唐、宋时称为“流求” ,元代别写为“琉求” ,明代改称为“东番”。“台湾”这一新的岛名直到明末才出现 ,它源于高山族西拉雅人的一个社名 ,后来指安平一带的港口 ,进而演变为全岛之称。古代台湾西部和北部平原居住着高山族平埔人 ,平埔人有10个支族 ,居住在今台南一带的一支平埔人叫西拉雅人。当时在今台南市与安平镇之间有个大海湾 ,海湾外侧有一道由…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典籍对台湾名称的记载十分久远。《尚书·禹贡》称台湾为“岛夷”;《史记》称为“瀛洲”;《后汉书》称为“东醍”;《三国志》谓之“夷洲”;唐、宋、元诸代一般称其为“流求”或“琉球”。直至明朝后期才出现“台湾”这一称谓。关于“台湾”名称的由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台湾”名称起源于荷兰人1624年占领台湾之后,修筑楼台于海水入湾处。有的认为“台湾”之称是由“大湾”一名转来的。大湾,指今台南西安平镇的大海湾。明代有陈第所写《东番记》将“大湾”称为“大员”,清康熙时周婴的《远游篇编》将台湾写成“台员”,史家考…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和睦相处的兄弟民族组成的伟大国家。在这56个密切团结的民族中,有一个兄弟民族世代生活在海峡彼岸的宝岛──台湾,那就是通常被称之为高山族的台湾原住民。高山族系原住台湾的少数民族总称。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祖国人民对台湾少数民族的总称。台湾当局称之为山胞。历史上,特别是明代以前并没有高山族这个名称。台湾的人文学者认为,岛内的民族同胞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根据不同的民族特征,风俗习惯和语言体系,还可以分为许多族系和族群。依各族系语言对自己的称呼或居住地域,当地民族不同意“山…  相似文献   

5.
一说起台湾的少数民族,绝大多数人都会想到“高山族”。其实所谓“高山族”,并不是一个民族。早先台湾的土著民族大都生活在山地之上,因此,人们习惯于把他们笼统地称为“高山族”或“山地同胞”。因地区、语言的差异,其内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赛夏人和雅美人等之别。他们见证了宝岛这片土地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沿革。上期的“大陆记者看台岛”带着大家探访了台湾东部平原的“女人乌托邦”——阿美人部落,现在笔者将描绘台湾卑南人的传奇故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开山抚番”:是清政府对台湾土著族所采取的一条重要政策。清朝统一台湾后,在台湾汉族和土著族中推行民族隔离政策,沿山设立“番界”,禁止汉“番”人民互相往来。到了同治十三年(1874  相似文献   

7.
目前台湾省共有1900多万人,其中高山族同胞约有40万人。高山族同胞,是阿美族、泰雅族、排湾族、赛夏族、布农族、曹族、鲁凯族、卑南族、雅美族以及平埔族人的总称。台湾当局称之为山地同胞,简称山胞,行政上又划分为山地山胞和平地山胞。“现今台湾山地居民分布在12个县,30个山地乡,214个村,576个部落,30余万人口。此外,台北市、台北县、基隆市、高雄市、屏东市等地,大约有3万余名都市山胞”。本文拟根据近年来台湾的有关报道,对台湾高山族同胞当前的社会处境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8.
邀请我们赴台访问的是台湾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副董事长徐瀛洲先生.徐先生是台湾原住民——山胞(大陆称高山族同胞)传统文化研究专家,在台湾被传媒尊称为“土著文物大师”.他毕生研究台湾原住民各部族的文化,还是台湾专门保存原住民文化艺术——九族文化村的创办人之一.他恳切地希望我们去游览日月潭时一定要先去九族文化村,说来台  相似文献   

9.
宁民 《台声》2003,(7):33-35
沿着日月潭旁的环湖公路走,老远就看到路的中间横着一个门楼,上面写着红漆隶书字“邵族文化村”,还有一行略小的宋体字:“您想知道世界上最小的族群吗?”门楼旁插着彩旗,两边是简陋的店铺。这就是原住民住的日月村了。导游手册上介绍说,原住民邵族才是日月潭最老资格的居住者呢。高山族的知名度在大陆可谓响亮,他们身着鲜丽服饰的舞姿,印在中华56个民族的那套精美邮票上。组成高山族的该是9个分支,我们的旅程安排就有著名的“九族文化村”。不过,我到台湾之后,才知道高山族在台湾叫做原住民。而台湾原住民在9族之外,还有它的第10个分支,那就…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国古代越族和夏族的关系问题,历来有许多说法.其中“越为禹后说”和“越为土著说”是两种相对而影响较大的说法.前者是自司马迁以来迄今两千多年来传统的说法,后者则是近些年来较为流行之说.两种说法当然都各有道理.不过,固然越“不得尽云少康之后”(《汉书·地理志》臣瓒注),但认为越乃南方土著,其族源与夏族无关之说,似亦非至论.我们认为,夏越是有同源关系的,即都同源于更早的骆人;而越族则是南下的夏人与其同族系的骆人融合而成的族群.骆是越族的别称和最早名称,也是夏族的最早名称,就是夏越同源于古骆人的一个例证.本文试对骆是夏越民族最早名称作一粗略探述,以就教于方家学人.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关于台湾少数民族的称谓一直在变化之中,时至20世纪中期出现了“高山族”的提法,进而是“山胞”和“原住民”,如何科学、准确、实事求是地给台湾少数民族以确切的族称,是一个要谨慎对待又急需确认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生活在富饶的台湾岛上的高山族人民,是组成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我们的骨肉同胞。高山族最早劳动生息在台湾岛上,根据考古学上的资料,高山族的祖先可追溯到三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后期的“左镇人”,以后经历新石器时代的大盆坑文化、园山文化、凤鼻头文化等各个历史阶段,一直到十七世纪,山地高山族人还过着原始社会生活。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称高山族为“东鳀”或“东番”。清代通称“番  相似文献   

13.
钞庚秀  王诗振 《台声》2005,(9):65-66
欢庆的唢呐吹起来,喜悦的鞭炮响起来。8月24日上午,到邓州台湾村寻亲的台湾阿里山邹族(相当于高山族的一个分支)一行5人来到台湾村。一下车,台湾村人就向亲人们表达了他们的热情:5名少女送上鲜花,在到台湾村村口30多米长的道路两旁,上千村民夹道欢迎阿里山邹族长老陈振魁首先看到了村口门楼两边的楹联:“祖启台湾源华夏,宗屯邓穰融九州。”深情祭拜台湾村始祖依那思罗9时20分,大家来到了台湾村陈姓高山族始祖依那思罗墓前。第一个发现台湾村历史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的涂征先生为寻亲团详细介绍了依那国罗的事迹。寻亲团对依那思罗墓虔诚地…  相似文献   

14.
何有基 《台声》2000,(5):36-38
台湾先住民 ,统称高山族同胞 (简称山胞 ) ,她包括9个不同语言的族群 :即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曹 (邹 )族、鲁凯族、排湾族、卑南族、阿美族和雅美族 ,约34万人 ,分布在台湾中央山脉一带的山地和东南部的岛屿上。关于这一族群的来源 ,有所谓高山发源、海岸发源及海外发源诸说。目前 ,大多数学者和专家认同“海外发源说”。林仁川在《中国与台湾的历史渊源》一书中指出 :“台湾原住民除大部分是从中国直接移居过去的闽越族外 ,还有一部分是从南洋群岛移来的马来人 ,但多数人类学家认为 ,南洋马来族也是从中国南迁的南亚蒙古人 ,因此 ,…  相似文献   

15.
高山族是台湾最原始的土著,也是中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目前大约有人口40多万,包括有10个习俗、语言各不相同的族群,按人口多少为序,依次是:平埔人、阿美人、泰雅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邹人、雅美人和赛夏人。这些原始的台湾土著,直到十六世纪才脱离了石器时代,发展到以农业为主,辅以狩猎和渔业的阶段。他们的日常生活都比较艰苦,仍保留了许多原始部落的习俗,他们居住的区域不同,社会结构、生产方式以及宗教信仰也都不同,因此各族群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风俗。  相似文献   

16.
张玲这人,有些意思。张玲的“出身”就有些意思。她说她是高山族人,我印象中高山族可是地道的台湾土著,忙问,她却说她是土生土长的沈阳人,弄得我一头雾水,再问,她拿出身份证直递到我鼻子前,一脸的无辜。张玲的“行事”更有些意思。她本来可以做音乐家的(因她没做所以尚未可知),  相似文献   

17.
<正>台湾少数民族族群,最早被称为高山族,是一种误读。在台湾,他们又称原住民。台湾顺益原住民博物馆,收集展出的,就是这些宝岛主人的生活印迹。这次展览,是大陆首次比较全面、比较系统地介绍台湾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一)平埔诸族概况平埔族是汉族对于住在平地的土著诸族的通称,旧作“平埔番”,亦作“熟番”,分布于台湾北部、西部沿海五百公尺以下的丘陵及平地。自北而南,有宜兰平原、台北盆地、北部丘陵地、台中盆地、台南平原及屏东平原.清道光时(1821—1850),一部分迁移至开发较晚的埔里盆地、恒春平原及宜兰平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笔者随北京一个考察团到台湾考察,期间到日月村观光。 日月村坐落在风光秀美的日月潭畔,是台湾岛内一支最袖珍的民族——邵族的聚居地。邵族在台湾岛土著民族的繁衍和发展中曾占有重要地位。在清雍正时期,邵族势力最强时曾达数千人。至今,这个民族仅还有263人,且  相似文献   

20.
詹贤武 《新东方》2009,(1):74-78
海南黎族和台湾高山族都是古代南方百越族的后裔,他们都以高超的纺染技艺闻名于世。两族在纺织、染色、刺绣以及纺织品、纺织民俗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相同的文化基因,说明海南黎族和台湾高山族这两个古老的民族之间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