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发挥民主党派广泛联系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优势,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进行政治引导,已成为民主党派政治社会化功能的重要实现形式.为了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引导作用,应在多党合作制度框架内对政党与社会关系作出适应性调整,进一步完善民主党派开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引导工作的方针政策,健全相关措施与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群体.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从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规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从现有政治体制框架以及他们自身所具备的参政议政能力等方面来分析,新的社会阶层在我国现有的政治体制框架内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历史的必然.因此,我们应该在现有的政治框架内为其提供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并采取措施进行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3.
新的社会阶层与政治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带来了各社会阶层利益意识、政治诉求、价值趋向的日益多元化,社会各阶层的关系问题日益凸显。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诉求对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转型,阶层分化和利益多元化是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充分考虑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形成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新社会阶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新兴力量。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的良性运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明确新社会阶层合理的政治诉求及其主要体现,引导其有序政治参与,从而有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5.
论新的社会阶层发展变化的几个突出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的社会阶层的特征具有多样性:经济地位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制度的基本格局;政治参与的程度越来越扩大和深入,但不会动摇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理想信念越来越呈现多元化趋势,但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两面旗帜;文化倾向越来越关注和贴近世界文化前沿,但不会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收入状况越来越接近中等偏上的水平,但最终不会导致社会生活的两极分化;生活方式越来越纳入现代化轨道,但不会完全背离本土化的情结;道德水平越来越面对激烈的冲突,但不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滑坡;宗教信仰越来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但不会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人际关系越来越多地呈现虚拟化(网络化)的趋势,但现实人际关系不会中断社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新的社会阶层的有序政治参与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力量.推进新的社会阶层健康成长和有序政治参与,必须客观分析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意义及其问题,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以加强引导、有序推进为核心,以扩大参与比例、拓宽渠道为关键,以完善政策、规范监督为基础.  相似文献   

7.
祝全永 《求索》2010,(12):62-64
转型时期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心理呈现差异性和多样性。从总体上看,他们的政治参与态度总体较为消极,中介组织人员和管理技术人员政治参与态度较为积极,有宗教信仰的人政治参与积极性较低,文化程度越高,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越高,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最多。从分则上看,他们的政治参与态度呈现差异性,部分新的社会阶层成员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度最高;新的社会阶层对党和国家政策表现强烈的关心度;新的社会阶层制度化政治参与和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以及对统战工作的认知度呈现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作为新的社会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中介组织从业人员队伍的健康成长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以及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提高,与此相应,如何加强对他们的政治引导就成为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实践中,党的建设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双管齐下的政治引导格局已经形成,为社会中介组织从业人员队伍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政治保障。然而,与其队伍发展及战略背景的客观要求相比,目前,我国的政治引导还略显力不从心,需要我们针对主客观层面存在的问题明确思路,加强政治引导。  相似文献   

9.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新的社会阶层思想,要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先进性和层次性相统一、整合性和开放性相统一的原则;坚持把握新的社会阶层思想态势的机制、主渠道、主阵地引领的机制、政策法规保障机制、正面宣传和典型引领的机制;在实践操作层面,要针对新的社会阶层思想特点,探索有效的途径,主要是加强思想舆论引导,集中教育培训指导,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拓展引领途径和载体,建立思想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逐渐扩大,新的社会阶层将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与此相应,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将更趋合理.新的社会阶层不仅作为一个经济群体,而且作为一个政治群体正在中国社会迅速崛起,其参与政治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切实关注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从程序上、机制上和制度上保证他们的有序政治参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社会阶层开始产生并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在财富的积累中,新的社会阶层产生了自己的政治利益诉求,形成了新的政治参与群体。人民政协是新的社会阶层成员实现政治参与的现实途径,可以在国家政治层面表达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利益要求。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人民政协的工作思路,从而真正实现对新的社会阶层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社会阶层的快速成长,其利益诉求和政治参与的要求也日益增强.为畅通新社会阶层的利益表达渠道,扩大其规范有序的政治参与,需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解决一些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有些环节.要拓宽新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参与的途径,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完善参与路径功能;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引导其理性务实、合法有序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3.
新的社会阶层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群体,他们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面开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加强与他们的团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主党派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是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本文结合安徽省民主党派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情况,提出了民主党派在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借助政治学中政治资源理论作为工具,对民主党派政治资源的内涵以及政治资源配置机制进行分析,对合理配置民主党派的政治资源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的社会阶层作为统一战线中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使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结构及其内部关系呈现出新的格局。全面开展新的社会阶层工作,是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要把新的社会阶层工作作为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做好团结新的社会阶层工作,巩固、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6.
做好新的社会阶层的统战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社会阶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新的社会阶层对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项建设事业发展的影响,发挥统一战线的功能优势,认真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新的社会阶层与统一战线问题研究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社会变革的继续深入,在我国社会中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研究新的社会阶层与统一战线的关系,就是要研究如何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关系,因此,它不仅涉及到整个社会阶级阶层的利益关系,还涉及到突破传统观念与解释新情况的关系.本文对新的社会阶层出现后如何调整充实和完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及战略策略,提出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对这些新的社会阶层,我们要在全面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制定与完善各项政策,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把这些新力量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壮大党的统一战线,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成长壮大,必然会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应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把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诉求纳入到多党合作的制度框架中来。民主党派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代表性人士,有利于扩大我国政党制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开发我国政党制度的政治功能。应研究和完善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有关政策,使民主党派在开展对新的社会阶层代表性人士的工作中,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历来十分重视对社会结构、阶级、阶层的研究和分析,并把它作为制定政策和策略的重要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特点,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非公有制经济和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明确提出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一科学论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