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韦福 《传承》2009,(24):152-153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私权,从社会公共利益考虑,它又包含公法的因素。土地承包经营权应定位为物权,是不同于传统权利的特殊用益物权。探讨和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全面认识土地承包权,从而更好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土地承包权的合理流转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宋从越 《前沿》2006,(10):210-212
当前,在各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十分活跃,而农地承包权流转涉及物权变动模式。关于农地承包权流转物权变动模式,《农村土地承包法》采取债权意思主义。笔者认为采债权意思主义,存在诸多弊端,宜采债权形式主义。同时,以债权形式主义为指导,笔者针对实践中如何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制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物权法》的颁布,是理清我国社会财产权归属的重要里程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项用益物权,在我国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为用益物权,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有利于加强权利效力,切实保护农民权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应该在30年以上,而且允许不限次续包。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据法定的方式和程序流转。  相似文献   

4.
论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高效流转的制度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高效流转应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保障:一是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即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市场中介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地价评估机制及加紧建设规范化的农村土地交易机构。二是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配套机制,即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建立农业生产服务机构。三是从立法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即充分彰显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权能、确立多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及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土地流转以来,就出现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象,客观上要求在制度上进行创新。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逻辑必然。"三权分置"的重点是强化土地经营权,在法律上应该界定其为用益物权。具体到操作层面上,建议界定土地经营权物权成立的条件;修改相关法律法规;设置土地经营权物权化的底线,即不能动摇农民集体所有权人的地位,不能损害承包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在探索中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流转需要完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农村集体土地物权制度,并完善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纠纷解决机制,这样才能打造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的制度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7.
《群众》2017,(20)
正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进城,到二、三产业就业,相当一部分农户将土地流转给他人经营,承包主体与经营主体分离。顺应这样一个发展现代农业的趋势和农户保留承包权,愿意流转经营权的需要,国家开始实行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实行"三权分置",在保护农户承包权益的基础上,赋予新型经营主体更多的土地经营权,有利于促进土地经营权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土地经营权流转直接促进了农业实现  相似文献   

8.
《中国妇运》2014,(4):19-19
<正>亮点一:鼓励农户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农户承包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1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3.9%。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一号文件把经营权从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实现了理论和实践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意图是在维护农户土地承包权长久不变的基础上,为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开拓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规范有序流转不仅关乎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关乎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针对我国现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应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属性,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构建市场化运作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胡盛华  王新奎 《前沿》2004,(10):100-102
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土地立法的两个基本问题。本文从《土地承包法》出发 ,分析实行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淡化所有权 ,强化土地承包权的物权化 ,建立土地权利流转的生产化机制。  相似文献   

11.
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实现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问题,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法律制度,创新农地金融迫在眉睫。我国立法在一定程度上否认土地承包经营权财产属性的完整性,限制了农地抵押权能的发挥。当时立法禁止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是出于该制度不利于保护集体成员权、不利于发挥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不利于保护国家耕地的考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民主体身份的多元化,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被不断弱化,农业规模经营开创了农业经济的新局面。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是合乎法理的,也是对现实需求的回应。应明确界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标的物,以实现物权;重构土地所有权的权能,以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束";修改相关法律,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并建立配套制度,以构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2.
方娟 《公民导刊》2008,(12):16-17
新闻背景:赋予农民更充分土地承包权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相似文献   

13.
杨莉芸 《求索》2010,(10):89-90,221
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是发展现代农业最基本的制度安排,目前我国农村土地经营还存在着土地所有者虚置、土地产权不明晰、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尚存但土地资本功能弱化、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不健全等缺陷,需以"弱化所有权、强化承包权、搞活经营权"为基本方针,确权颁证赋能,建立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保护土地承包经营者的权益;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实现土地资本化;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加速土地市场化。  相似文献   

14.
《创造》2008,(10):71-73
十七届三中全会文件提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允许农民开发集体土地;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允许农村小金融组织融资  相似文献   

15.
张乐 《传承》2014,(5):136-13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其承包经营权的抵押、担保权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将从制度上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市场准入问题。从农村土地产权虚位,土地财政现象,农村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城乡土地权利难统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等六个方面探讨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难点,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三权分置"要求坚持集体土地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实现土地经营权流转和抵押,具有深厚的法理依据。"三权分置"下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权能界限不清晰、交易关系无保障、法律规定不完善等法律风险。应明确确权登记的效力,强化合同的规范管理,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7.
尽快走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意义十分重大,它将成为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突破口,使其更适应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但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而健康地流转,需要澄清几个认识误区。一、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户而非政府农户是土地流转的主体,这是农民拥有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权的具体体现,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康流转的前提。可现实中,地方政府强制推行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经营的现象却比比皆是,甚至认为这是在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党中央之所以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土地产权不清、土地承包经营权不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不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抵押方式受限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顺畅进行.因此,要从明确界定土地产权主体、规范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管理、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合法性、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几个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保 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机制,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这一过程中遇到诸多困境。以安徽省试点乡镇王庄、大新镇为例,在进行调研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有关的土地法律法规,结合物权理论,尤其是不动产物权理论的相关内容,从国家立法、执法、司法和公民守法等层面上提出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为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化、制度化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问题,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目前,已有法院受理和审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案件。由于立法太原则,又无可供操作的司法解释,致使人民法院在审理此种案件时难度很大。而人民法院依法公正审理农村承包权继承案件,对于稳定、巩固农村承包经营体制,调动衣民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农地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