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将大数据应用于矛盾纠纷化解不仅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必由之路。以数据技术嵌入社会矛盾纠纷治理的"智治"模式,将对社会矛盾纠纷治理各方面实现新的价值重塑,即从传统管理到数据治理的思想重塑、从传统"人治"到技术"智治"的手段重塑、从单一主导到主体多元的主体重塑以及从效率低下到效能提升的结果重塑。在具体实践中,L市社会矛盾纠纷"智治"存在着数据思维缺乏、信息孤岛、数据分析和应用不足、数据治理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必须要从重塑治理思维、开放数据共享、实施人才战略、完善体制机制等四个方面,构建社会矛盾纠纷"智治"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基层处于社会矛盾交织的中心枢纽和社会矛盾调处的前沿阵地。本文通过对仪陇县"李二嫂聊天室"这一案例剖析当下基层治理中如何通过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实现基层软治理,化解社会矛盾,完善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在海洋经济发展中"重开发、轻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治理主体权责配置、治理政策执行、治理整合机制和治理信息共享机制的"碎片化"现象,使得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效率低下。"碎片化"的原因,有海洋规则与区域规则的冲突、部门利益化和治理信息不对称等。由此,需要对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制的职权结构体系、海洋行政执法体制、沟通协调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进行整体性优化,以实现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高绩效。  相似文献   

4.
区域性危机频发存在着一种机制上的误区,危机治理理应关注区域中的公共利益、个体利益和区域利益等利益因素。需要对区域公共危机治理领域进行利益层次的分析,以利益衡量方法确定区域公共危机的治理路径,通过构建区域危机治理的社会参与机制、利益平衡机制,发挥各治理主体的动能,形成一种区域性危机合作与协调治理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5.
社会资本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范式,蕴含着信任、网络参与和互惠规范机制,信任有利于建立民族利益主体间的和谐关系,社会网络有利于增加民族间的联系和理解,互惠规范可实现民族利益共赢。社会资本具有正式制度不具备的优势和条件,这种非正式的制度能引导民族利益结构和逐渐增强民族利益意识,减少利益矛盾,建立民族间和谐的利益关系。为此,要重视社会资本对民族利益的协调作用,应建立完善的信任机制减少民族利益协调的成本、建立广泛的社会网络参与进行民族利益引导和建立良好的互惠规范实现民族利益共享,为我国民族利益的协调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党的群众路线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法宝。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的社会治理面临转型矛盾多重叠加、维稳压力"绑架"地方政府、党政包揽替代多元协同等多种现实困境。要实现我国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应瞄定群众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取向,以群众路线为根本方法,通过强化基本公共服务、重塑社会利益结构、推进参与性治理,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7.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最广泛和最基础的部分,当前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主要表现为基层政权的悬浮化、基层政权的内卷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碎片化和行为模式的运动化等方面。贵州省凤冈县探索实施的"党群直议话民事、干群直通连民心、县乡直达惠民利、民生直办解民忧"的"四直为民"机制,是基层整体性治理的新探索。通过"直达"实现整体性治理层级的整合,通过"直办"实现整体性治理功能的整合,通过"直议"建立整体性治理的协调机制,通过"直通"建立整体性治理的信任机制。整体性治理理论解释了这个新机制是如何突破各项困境,进而提供符合民众需求的精准公共服务的。"四直为民"的整体性治理实践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性以及整合、协调、责任、信任的技术理性,使得"善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岳振 《当代贵州》2013,(19):28-29
贵州省"我用良心做食品"活动近日在全省深入展开。省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与省文明办下发通知要求,要通过不懈努力,使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和诚信意识普遍增强、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食品安全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食品安全总体水平的较大幅度提高。食品安全无小事,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普遍关注。需要强调的是,在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的实践中,法治手段与诚信教育必须协调使用。治理食品生产销售乱象与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并进行大力度的道德宣传与文明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群体之间的利益分化现象,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而日益加剧,创新建构福建省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势在必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要求,为探索福建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的建构提供新的视角。福建省利益协调机制应该包括:动力与平衡内在统一的利益调节机制、以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为依托的利益整合机制、以培育社会组织并激发活力为支持的社会多元参与机制、及时有效的利益矛盾预防和化解体制。  相似文献   

10.
在"共时性挤压"状态下展开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社会的复杂性、分散性、不确定性前所未有地相互叠加,传统的政府"统制"结构、协同互动结构显得捉襟见肘,呼唤着地方治理结构的变革。当前"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地方治理结构呈现出一种政府、市场与社会多元主体协调联动的新态势。基于正在形成和完善中的协调联动结构在中国地方治理中的实践,从解构的角度入手,尝试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多元主体协调联动的结构模型,即在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政府与社会关系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机制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与社会关系方面,要充分发挥责任机制在企业运转中的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汝立  刘帅顺 《求实》2022,(1):27-42
社区信任是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前提条件。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行政信任和人格信任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任机制。行政信任是指对社区行政组织的认同,行政主导、行政在场和行政加冕程序强化了行政信任的生产与再生产,使行政信任具有了可迁延性。人格信任是指对社会组织这一外来治理结构的总体性疏离和对其中个体行动者的特殊化信任,具体化信任、功利性信任和总体不信任是人格信任的基本特征,因此人格信任具有不可逆性。超越对社会组织的人格信任需要从建立总体性关联、把社会组织推到前台、提升服务自主性与专业性、加强制度宣传与公民教育等四个方面着手。唯有如此,才能走出社区治理的"共同体悖论"困局,真正发挥社区信任的治理功能。  相似文献   

12.
王可山 《新视野》2023,(3):37-44
面对庞大的食品市场,规则规制存在的低效问题需要通过强化信息规制的作用加以解决,但是要注意影响信息规制的不利因素。食品安全治理突出信息规制的作用,表现出显著的系统性、全程性、预防性、社会性和技术性特征,对推动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搭建全面立体多方位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平台,促进食品市场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治理效果。应通过强化食品安全信息披露管理,激励食品安全信息准确传递,加强社会共治主体之间信息交流与共享,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和市场信息环境建设,不断提升食品安全信息规制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13.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利益分化和利益格局重构,自然带来不同利益诉求的多元表达和不同利益群体的冲突。对涉及多领域、多部门、多群体的基层社会矛盾,需要用包容性发展理念和思路妥善处理,化解社会基层矛盾,不断提升社会基层治理的公共服务能力,在对话中协调立场,在沟通交流中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推动社会基层治理向着"善治"方向发展,从而保持社会基本稳定,促进社会科学发展,使社会基层治理机制更加科学与合理。  相似文献   

14.
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但是,在人们对食品数量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对食品质量的需求却越来越得不到满足,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使得我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十分严峻.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对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进行重新思考,探索治理的新方式.解决我国食品安全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不能依赖过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必须引入治理的理念,运用整合、协调、参与、信任等整体性治理机制来构建我国食品安全整体性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5.
针对近年来农民工群体性讨薪事件引发对群体性讨薪事件的法律属性问题的思考,不同的法律属性归属将导致相异的治理模式,而定性差异根源于政府不同的治理理念。政府要秉持"善治"政治道德价值,崇尚"实质法治主义"法律理念,践行政府、社会与个人"多元共治"的实践观。在政治上将群体性讨薪事件定性为人民内部矛盾,在法律上将群体性讨薪事件定性为私力救济,在实践上通过制度设计畅通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救济机制,建立和健全相关制度群,从根源上解决群体性讨薪事件。  相似文献   

16.
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国 《求实》2006,2(3):55-58
协调好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国利益的急剧分化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要从提高利益对象有效供给的水平、承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强化制度协调在利益协调中的基础性功能、完善利益的表达机制、坚持公正平等有序的原则等五个方面入手,协调好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7.
转型中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制度与治理危机,面临落入转型陷阱的严峻挑战。然而,中国社会转型陷阱的治理表现出极大的惰性,主要源自三个方面:制度的累积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转型路径闭锁;行动者的认知局限造成社会转型中的"过渡性制度"定型化;现有的宏观政治社会环境引致社会转型的制度供给短缺。社会转型陷阱治理中政治协调的逻辑主要是:以化解逐渐增多的利益冲突为动力;以控制无效的"局部性改革"现象为要务;以体现公平正义价值的制度安排来推进和完善。与此相适应,应积极稳妥地通过信息协调、利益协调和政治文化协调促成社会转型陷阱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8.
城市社区是城市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居民生活所依托的共同体。基层党建创造性地运用富有弹性和粘合力的政党运行机制,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党建引领机制是中国城市治理转型最重要的保障和推动机制,也是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制度优势。党建引领机制发挥作用需要党组织适应环境发展变化,完成从组织覆盖到功能覆盖的转变,并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党建引领机制的运行是通过"条块关系"协调、区域化党建、治理技术更新等方式实现,其实质是将城市社区各治理主体有效组织起来并整合资源的过程。党建引领城市社区管理既要有现实的组织和资源的支撑,同时也要有观念和规范的保证,借助各种文化手段将自身价值诉求转变为社会公认的主流价值,从而完成价值重塑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探索与突破。利益共同体、制度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构成了社会治理共同体演进的三重逻辑。利益共同体是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物质基础;制度共同体是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根本保障;价值共同体是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精神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通过多元利益的协调共生、制度的规范运行和价值的共识凝聚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最终目标在于超越"虚假的共同体",走向"真实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来研究大学治理,是一个重要视角。在分析大学与市场、大学与政府,大学内部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等矛盾与冲突基础上,可以揭示大学治理的困境。走出大学治理的困境要从协调机制、整合机制、平衡机制三个层面入手,探索相关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