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获得感是基于获得物的心理感受,获得物上升为获得感需满足一定条件。获得感的本质是需求的满足,需求具有层次,获得感亦是结构性的,增强获得感的方式不在于获得物数量的增加,而在于层次的提升。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几十年来西方国家公众获得物不断增加,获得感却未同步提升,反而有所下降。获得物未上升为获得感,这一普遍现象与伊斯特林悖论具有相似性。参考学界已有的社会机制理论、心理机制理论两种解释路径,可以发现其原因在于私有制、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与获得物上升为获得感的条件相冲突,亦由于缺乏对人本身的关注而难以提升获得感的层次结构。与之相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克服了获得物无法上升为获得感的伊斯特林悖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确保了获得感层次结构的持续升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得以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正社会幸福感是心理学对幸福感研究的新视角,指个体对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质量以及对其生活环境和社会功能的自我评估,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体验。在集体主义为导向的文化背景下,社会幸福感从个体与社会关系层面进行幸福感的研究对人民幸福感的提升将更具有实际价值。社会幸福感理论模型包含了社会整合、社会接纳、社会贡献、社会实现、社会一致性五个维度。探析人民幸福感的提升,可以从这五个维度结合社会的具体  相似文献   

3.
当今,在财富增长的同时,人们的快乐幸福感却不但没有增长,有时甚至是下降的。"财富-快乐"悖论出现的原因在于:一是人们在追求财富的时候,违背了快乐原则,损失了其他影响快乐的因素,比如健康、婚姻、家庭以及人际关系、闲暇等因素。二是人们的心理预期太高,特别是随着贫富差距扩大与消费支出增大导致人们对财富渴求的增长。为了化解财富悖论,使人们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必须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对生命和生活资源进行偷的配置。  相似文献   

4.
主观幸福感研究:对幸福的实证探索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西方伦理学、经济学等学科较早地对幸福问题进行了实证探索 ,而对幸福系统而深入的实证研究 ,则是社会学特别是心理学研究者发起的。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存在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着眼点不在于主观幸福感的形式 ,而在于这种形式所反映的内容。主观幸福感研究必须从引起幸福感体验的经验对象出发。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其关于生产、生产方式、商品生产与流通、消费与消费方式的论述,是回应马克思主义低潮论、危机论的重要理论资源和方法论依据。回顾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发展演变的历史,结合生产型社会向消费者社会转变的历史轨迹,文章着重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正确地诊断了资本主义的病症,但无论马克思还是恩格斯从未宣称自己的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方法、视角和精神的价值远大于其具体观点;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继续存在,马克思主义就还有意义,曼德尔等人就是延伸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分析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论提出修正。马克思虽更多地讨论生产的问题,但似乎预见了"消费者社会"的到来。资本力量在世界市场的扩张、生产型社会向消费者社会的全球转型,预示着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批判重获新生的时机到来了。  相似文献   

6.
社会资本理论的五个命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亮 《探索》2007,78(3):109-113
社会资本理论是近年来经济社会学研究中新兴的理论,提出了许多新颖的理论观点,为研究经济行动、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大大拓展了社会学家与经济学家的研究视野。本文主要对社会资本最近研究中的五个命题:效率命题、地位命题、强关系命题、弱关系命题以及结构洞命题等进行梳理和探讨,以期对社会资本理论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促进社会资本理论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一,而这一成果又直接得益于邓小平。是邓小平在我国思想理论战线拨乱反正的同时,提出要加快恢复社会学研究。经过近20年的努力,中国社会学逐渐成熟,并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可以说,中国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是以邓小平理论为基础的。这在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经济社会学的研究中尤为突出。经济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的方法分析经济角色和经济组织的经济行为,分析经济活动与社会体系的关系,揭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综观改革开放20年来邓小平理论的有关论述,可以发现邓小平理论涉及到经济社会学的诸多内容,邓小平的理论包含了丰富的经济社会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主要力量,关注他们主观幸福感状况的好坏是每个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必须重视的一大课题.本文研究了南京市某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分析了影响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并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对提升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出策略.  相似文献   

9.
高职学生是社会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主观幸福感水平直接关系到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和能力发展,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从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出发,在分析影响主观幸福感的诸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培养策略,为高校开展学生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对促进学生生活质量提高和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学生互动是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台生"、"陆生"两大群体角度研究两岸互动往来现状,能够近距离地了解两岸合作交流的实际效果、存在的问题和阻碍因素。文章通过对两岸学生互动往来研究现状的梳理,归纳当前研究的基本特点,并在评述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提出从社会学研究视角构建问题的理论分析框架,建构提升两岸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增强社会认同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是一个越来越趋向于组织化的社会。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学科对组织现象的研究都倾注了极大热情。新制度经济学从节约交易成本的角度对市场与企业的替代做了深入的微观分析;而新经济社会学则从经济行为嵌入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角度解释了组织差异。而威廉姆森和格兰诺维特则是新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社会学的各自代表人物,他们各自对经济组织的解释进行了理论比较分析,使我们能更清晰的了解不同学科、学派是如何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做出不同解答并看到理论走向学科融合的可能性与趋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针对城乡差异背景下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分别对农村与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起到主导作用;经济资本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并不显著。由此说明,在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的需求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应考虑到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的不同作用机制与共同变化趋势,在有针对性地进行二元社会精神文明创建的同时,兼顾城乡融合趋势,推动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在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中协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是一个越来越趋向于组织化的社会。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学科对组织现象的研究都倾注了极大热情。新制度经济学从节约交易成本的角度对市场与企业的替代做了深入的微观分析;而新经济社会学则从经济行为嵌入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角度解释了组织差异。而威廉姆森和格兰诺维特则是新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社会学的各自代表人物,他们各自对经济组织的解释进行了理论比较分析,使我们能更清晰的了解不同学科、学派是如何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做出不同解答并看到理论走向学科融合的可能性与趋势。  相似文献   

14.
幸福感:生活质量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生活质量研究有经济、社会、心理三种视角。心理学视角评价生活质量使用的是主观幸福感概念。主观幸福感试图解释人们如何评价其生活状况,涉及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以及人们的积极情感。幸福感研究为现代生活质量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提供了新的指标,目的是促进人类与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思提出了著名的"诺思悖论"。其含义是"没有国家办不成事,有了国家又有许多麻烦。如果给国家权力,让它强制执行合同或其他规章,它就会用自己的权力强制性施加影响,造成经济效率不高的现象。""诺思悖论"主要发生在尚无践行西方权力制约的国家。"诺思悖论"在我国客观存在,转型时期的我国破解"诺思悖论"是非常重要的。破解"诺思悖论"需要制度自然演变的过程中各个利益主体的成熟壮大、不断参与以及利益博弈。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实现了大发展。在满足了人们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如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加人民幸福感便成了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也要求人们不要仅仅局限于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等客观因素的角度,还要增加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的视角,综合、全面的衡量居民的幸福感。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其主观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更强。本文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幸福感评价体系的特殊性,在考虑影响幸福感指数的经济和发展问题等客观因素基础上,更加注重身心健康、享受发展和宗教信仰等主观因素,重新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幸福感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从 1 979年恢复社会学学科以来 ,社会学在理论与应用方面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推进这一学科建设的现实举措 ,编撰一本质量优良的社会学普及教材 ,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学专业人才 ,让更多的人了解社会学、学会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服务于社会 ,无疑是促其发展的最佳途径。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 ,李芹教授主编的《社会学概论》,为我们带来了一部社会学的最新读本。《概论》的特点是既没有沿循社会学的西方母本去过多地关注经验事实 ,也没有跟随国内的一些社会学者试图以一本教材来构建一个理论体系。社会学的历史发展表明 ,对…  相似文献   

18.
刘亚秋 《新视野》2023,(1):46-54
发展中国社会学的人文性,是建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人文性与科学性是成对出现的概念:社会学的科学性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人文性则可以成为一个实体,它通过探寻中国社会的实质性特征,聚焦于人与社会关系方面的知识,立足于从人的角度去理解社会的构成。中国社会学的人文性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潘光旦在中国现代化早期提出“新人文思想”的尝试、费孝通对社会“心态”研究的探索,以及当下一些社会学人对社会文化和历史的深入研究。在当代中国对社会人文性知识的探索,需要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回到社会现实本身,去发现和理解“活”的社会文化,探寻新形势下社会文化创新的学术表达。  相似文献   

19.
侯亚非 《新视野》2003,(1):55-58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综合概念,是人类自然观的升华,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观的全新境界。而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对社会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进行了理论梳理。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网络社会学研究的回顾,可以发现,当前网络社会学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具体表现为:处于一种"疏松化"状态;核心概念未形成共识;学科体系尚未形成;学术研究责任尚不够。网络社会学研究本身就是社会学对新的社会存在形态的介入和反思,未来网络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应转向网络社会空间理论,应尽快完善网络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应赋予网络社会研究者以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