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治理内在地、深层次地与地方性知识联系在一起。从根本上说,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在于人民需要和实行什么样的治理方式,在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新概念、新范畴、新范式,这就必须依赖于地方性知识。国家治理知识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国家治理与地方性的法律、规范和价值观密切相关并受后者制约,国家治理的效果与其差异性联系在一起。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以地方性知识为起点,在尊重和把握地方性的文化特征等基础上提出更加接地气、得民心的治理目标和方式。要以"党内治理"现代化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打造中国特色的治理话语体系,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话语重构。要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在人类治理文明中创造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创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人文精神内核和价值保证。从农业、工业、国防、科技现代化的"四化"发展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五化"表征我党治国理政理念方式的最新发展成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统一战线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把"大团结、大联合"作为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起,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治国理政理念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在当代中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相似文献   

5.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在内涵上,从治理和国家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在缘由上,是基于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应对当前各种问题和挑战的综合考虑。在路径上,就是要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坚定制度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加强中国特色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建设,是加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既是健全中国特色自然资源治理体系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要求。本文探讨奏好"编表"、"审计"和"追责"三部曲的机制机理和具体路径,为健全自然资源治理体系、防止自然资源过度消耗、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依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而提出来的科学命题。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代化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建构,需要把握价值性、包容性和发展性的原则。在此基础上需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与时代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容纳力,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方式和话语方式,逐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开启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征程,为推动边疆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中共云南省委十届九次全会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云南新实践、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目标任务,凝聚了奋进力量。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强调,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这些重要论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为新形势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新时代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内容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概念是构筑知识体系的基石。“参政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都是富有标识性、创新性的概念,蕴含着中国政治的深层奥秘。将“参政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系统地开展研究,推动“点”上的概念创新突破走向“面”上的理论和话语体系的创新突破,对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家治理除了具有整体性,也有其地方性。既有的学术话语提供了两种类型的地方,分别是横向区位意义的"地方"和纵向层级意义的"地方"。针对北方草原实施的草原政策,随着从发展型话语向保护型话语的转变,看似突出了地方主体,但这两类草原政策的内里都是"国家中心"的话语逻辑,其根源在于中国建立现代国家的历程本来就是国家力量挤出横向地方而建立纵向地方的过程,从而在事实上决定了地方知识并不具有独立施展作用的空间。从规范的制度安排上看,地方政府或基层政权作为中央政府或整体国家在具体地方的代理人而具有自主性,但是从政权运行的逻辑上看,基层政权更多表现为服从性,尚不具有那种跟地方社会彼此嵌套、彼此咬合的地方自主性。化解当前围绕草原政策所存在的政策辩论、促使地方知识进入国家治理体系从而推助其现代化进程,不仅需要在研究话语上倡导"应该重视地方性知识",还有赖于实现两种"地方"及其各自蕴含的国家治理思维之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以了解和认清现实基础为根本、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完善和创新制度体系为突破、以强化和提升制度执行力为重点,形成科学、规范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执政党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已形成的和正在完善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科学性。如何把国家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既是党在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任务,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必须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出发,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采取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制度的执行能力和水平,切实把国家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并在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的重要论断。统一战线立足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战略高度,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统战智库是具有统一战线性质和功能的特殊智库,是伴随着统一战线新形势新要求应运而生的产物,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并在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的重要论断。统一战线立足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战略高度,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统战智库是具有统一战线性质和功能的特殊智库,是伴随着统一战线新形势新要求应运而生的产物,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行政诉讼的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法治道路发展的缩影,见证了我国"人治—法制"、"法制—法治"、"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历史性跨越。行政诉讼是公民表达自己诉求和寻求救济的有效方式,有利于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不断回应人民群众对公权力的新要求,在行政司法实践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强化行政诉讼解决纠纷的功能、完善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国家基本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成为"中国之治"的重要内涵和特色。全面理解新使命,把握新定位是当务之急更是长久之功,新时代人民政协必须肩负起完善和强化组织机构、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委员履职、界别定义等5方面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政协必须承担的重要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始终重视法治建设,迈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一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发展的新常态。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国梦,根据中央四个全面思想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法治中国进程,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保障。法治体系的现代化程度,决定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程度。法治作为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理论创新。将党内法规体系纳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当中,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准确把握执政规律的现实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创新和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更好地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治国先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确保党执政地位的需要,更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一步,党作为领导国家治理的核心主体,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具有绝对领导地位。要在协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以"严"以"全"提升党的领导能力及执政能力,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方向引领、能力保证、信念支撑与制度保障、动力支持及组织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一最新理念的提出,既是对现实社会变迁与民众需求变化的回应,也是对社会转型背景下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结构变化的反映,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秩序与活力再平衡的重要举措和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下,注重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将以一种扎根中国社会文化土壤的社会团结机制凝聚社会建设多维度合力,其制度建设具有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中国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将极大增进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对推动全球治理思维和治理话语转变以及社会学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建构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