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机马克思主义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修正"是武断的,导致了对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否弃,对其回应应回到经典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将经典马克思主义混淆于庸俗化的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定向上倒退至马克思当年所批判的青年黑格尔派,这是一种唯心主义和新的乌托邦。它欲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应向经典马克思主义"回归",充分考量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及积极内涵,用怀特海去补充马克思,对目前的理论框架加以修正。  相似文献   

2.
有机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界定为追求共同福祉,自命为追求人与自然共同福祉的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持怀疑态度,因此与核心内容为公有制共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根本对立。有机马克思主义指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现代性理论,自诩为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是现代性,而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才是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二者毫无共同之处。有机马克思主义信奉唯心主义的过程哲学,以过程马克思主义自居,用过程哲学或有机思维抹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与马克思主义水火不容。有机马克思主义是非马克思主义、企图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粗糙小思潮。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思想是“有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评价毛泽东思想这样一个思想理论体系的气派,理当更多地侧重于它的气势。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关系到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解,也关系到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   一、“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   “中国气派”最先见于毛泽东在 1938年 10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  相似文献   

4.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然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重大实践问题。该理论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及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从根本上粉碎了资产阶级辩护士鼓吹的资本主义制度永恒论,并因此遭到了不同理论派别的质疑和发展。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及20世纪末苏东国家的剧变,使该理论又受到了来自现实的挑战和考验。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新的时代特征,科学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然性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它阐明新出现的一系列现象,回答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以有机整体性的思维来关注生态问题,主张将经典马克思主义、怀特海过程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一鲜明特征是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整体特性,这也是有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最重要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的“猫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但一些人对此却总心怀疑虑,同实用主义划不清界限。为此,我们特请齐戎教授撰写了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7.
有机马克思主义又称"过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旨在应对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世界观,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新阐释和新发展。在生态价值观上,有机马克思主义提倡有机整体主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对立;提倡自然内在价值论,反对自然工具价值论;提倡共同体价值观,反对个体主义价值观;提倡惜物主义,反对消费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对我国当下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从理论上看,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从实践上看,有助于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童曼 《求实》2013,(2):77-80
"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经典原理,其理论重心在"施教环节",对于"受教环节"虽然有所涉及,但不是"灌输论"研究的重点。借鉴接受理论,转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视角,通过对接受过程和规律的研究,探寻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灌输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特殊地位和作用全方位、系统化的理性认识的总和即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确立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思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原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发展观把经济发展作为发展的全部,从而导致对GDP的崇拜和迷信。但经济繁荣并不必然导致社会稳定。如果没有政府宏观调控和积极的社会政策干预,就会出现两极分化和其他社会问题。所以,马克思主义要求建立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共同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1.
文化与自由是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两个核心因子,它们共同构成社会动力系统中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文化与自由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不同,但在生成、发展以及根本目标指向等问题上却具有一致性.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的和现实的考察,揭示二者的辩证关系:文化是自由的基础,文化是通向自由的“诺亚方舟”.反过来说,自由是文化的实质和内核,自由是文化之果,居于文化最核心的地位,是文化终极意义的彰显,失去了对自由的追求,文化也就没有意义;同时,自由构成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正确把握和处理文化与自由的辩证关系,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促进入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个时期以来,社会上有一种所谓“理论多元化”的观点。这种观点,尽管具体说法不一,但就其主要的倾向而言,是指作为我们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理论,不应该只是马克思主义一种,而应当是多种。显然,这种观点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和基础作用,是不利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先进的理论,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时代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等特征,正是因为其理论本身的这些特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我党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大新课题,也是21世纪面临的一大新课题。当前都是将时代化同“三化”捆在一起来论述,陷入“合唱困境”,现在要摆脱困境,专题研究时代化,首先要开篇破题,阐明题意。时代性具有总体性(全球性)、历史性,时代观同全球观和历史观相通,本身具有大视野、大思考的特征,研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比起研究中国化来,更多的依赖基本理论研究。由于近100多年特别是近30年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已有的基本原理不够用了,要在基本原理上有所创新,才能破解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本文提出一种名为二元选择论的新历史观,揭示20世纪百年历史变迁的内在规律,洞察当今的时代特征、时代潮流,为研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提供一条大思路。  相似文献   

15.
《理论建设》2022,(1):19-2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标准主要包括:以新实践问题的破解所体现的导向标准,以新创新能力的塑造所体现的主体标准,以新话语体系的建立所体现的形式标准,以新系统结构的建构所体现的内容标准,以新战略意蕴的产生所体现的价值标准。这些标准是一个互为联系、逻辑严密的统一整体,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构成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实现新的飞跃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自从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提出自己的学说以来,已经过去了一个半世纪。在这样长的历史时期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实际上呈现出这样一个地缘文化事实:它产生于西方,却影响、改变和扎根在了东方。这是特别耐人寻味的。为什么会这样?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智慧和人类优秀思想文化发展的结晶,是由两个大的部分构成的,即理想主义的部分和现实主义的部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立论之本。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的学说:"政治性说"与"意识形态说"。"政治性说"和"意识形态性说"都触及到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即阶级性特征,但两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概括所体现出的研究范式不同、现实功能不同以及在实践中的传播效果不同。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究采用"社会系统论"的研究范式更加合理。政治性所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宽于意识形态性所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意识形态说"有窄化思想政治教育之嫌。充满模糊性和背负"恶名"的意识形态性不宜被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对象所接受,用政治性更能够起到政治美容和社会传播的效果。通过对"政治性说"和"意识形态性说"的对比,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界定为政治性更为全面和合理。正确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需要我们准确地厘清其中"政治"的含义,政治性流变性与确定性相统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之一,也是坚持其它主项原则的重要保证。因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创造性的运用;我们坚持的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在中国的实践;我们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建党六十多年的历史证明,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论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即能够清醒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能够深刻地领悟马克思主义的主旨;能够真正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是:学习与理解相结合——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主旨和灵魂;坚持与发展相结合——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一、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重要意义及其理论基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和谐社会”问题正在成为党的各级领导在工作实践中所思考和处理的首要问题,也正在成为当前理论界研究的一个新的焦点问题。十届全国人大三次全体会议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把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作为当前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任务。他还把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解决困难群体生活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作为建构“和谐社会”的具体工作内容,作出了许多重要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