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提出和阐发的"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思想内涵极其丰富,深刻阐明了哲学与世界的相互关系。这一思想既是马克思大学期间哲学研究成果的结晶,也是马克思未来思想发展的新的起点和指导思想,成为一条红线贯穿于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马克思这一思想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党建》2000,(3)
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向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特别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论。其中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学说被介绍到中国,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与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学说就有了零星的接触.1902年,马克思作为"日耳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被介绍到中国.但是,只是到了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社会主义才作为一种科学在中国传播开来,并促使中国革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十月革命前、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的情况加以比较,有助于我们认识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一、传播的内容、深度不同.十月革命前,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只是做为欧洲社会主义学说的一个派别被宣传和介绍的.在这些介绍中,许多认识是模糊、错误的,有的甚至采取了一种敌视和批判的态度.如中国第一本提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大同学》,向中国人民着力推荐的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宗教蒙昧主义.  相似文献   

4.
《德法年鉴》时期是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马克思的社会革命思想已初步生成。从生成理路来看,马克思将人的解放确立为革命的最高目的,并致力于探寻社会革命实现的具体路径。将马克思的社会革命理论置于西方实践哲学传统中,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人的本质与全面发展的实现路径探讨以及马克思最终选择了"社会"而非"政治"的根据,彰显马克思社会革命思想的实践品质,以及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对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的发展与超越。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80年代以降,元哲学研究呈现为三种基本样态:类比"元理论"的逻辑出现的科学形式的元哲学、从"哲学是什么"角度启动的新的观念与体系的各种呈现的元哲学以及作为不同哲学体系的"框架"的元哲学。在元哲学研究的基本样态启发下,马克思学说元哲学研究也呈现为三种基本形式:根植于元理论逻辑的科学形态的马克思学说的元哲学、剖析马克思对"哲学是什么"的追问从而发现马克思学说的元哲学以及揭示马克思学说的内在逻辑结构、探求马克思学说的生成逻辑与存在根据而确立的马克思学说的元哲学。  相似文献   

6.
"社会"概念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基础性的概念,是理解马克思哲学实质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但是,我们对马克思"社会"概念认识却存在诸多误解。我们主张,马克思"社会"概念围绕的中心问题是现代性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马克思"社会"概念内蕴了其独特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回答方式,彰显了其理想性、批判性和构成性的独特意蕴,显示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试论“三个代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新发展,也同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发挥指导作用,并在中国文化中有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融入到马克思哲学中去,走一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正1818年,伟人马克思诞生,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革命导师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从一种学说、理论到现在成为了一种制度、道路,并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对一种更公正、更美好社会的向往。只要我们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火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晚年马克思在分析俄国特殊国情基础上提出了东方社会跨越发展的理论构想。这一构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是对辩证法"条件论"的具体运用与深化,同时蕴含着时空转换互补的辩证思维方式。晚年马克思跨越发展理论具有"条件性"并不具备普适性;并不是对早期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学说的"变革";并不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一元发展逻辑"。正确剖析这一理论的哲学意蕴,对于充实马克思早期相关哲学思想体系以及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清涛 《探索》2012,(5):169-173
马克思在本体论意义上实现了哲学革命,"主体"是马克思哲学的本体,主体本体论的构筑经历了"原子主体本体论"———"类主体本体论"——"实践主体本体论"——"关系主体本体论"四个阶段。主体本体论确立了本体由主体所建构的原则,也最终确立了主体在本体论中的地位。主体本体论使本体总在不断生成中,使世界成为活的世界。主体本体论面向生活世界,使马克思学说对人的现存的生存状态的扬弃和对人的解放的追求成为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包括两个层面:其一,马克思以哲学革命为基点,深入市民社会内部,探寻市民社会的物质基础,创立广义的市民社会理论;其二,马克思通过深层领悟黑格尔哲学,跨越英国古典经济学市民社会理论的栅栏,建立狭义的市民社会理论,为哲学革命注入新的内容。马克思在狭义的市民社会理论中,没有满足于外在的批判,而是深入到市民社会的的内部,客观分析了市民社会的特征和矛盾,从而客观地揭示了市民社会的历史进步性和历史暂时性。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社会主义思潮包括马克思学派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广泛传播,伴随着改造中国社会的呼声和各种方案的实施,全部改造或根本改造中国社会也成为民主革命派人士的共识。加之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革命派人士对马克思阶级观点进行了解读,以探寻中国社会改造的途径——阶级斗争,并在与质疑者的论辩中,阐释了中国进行阶级斗争的必要性及阶级斗争的实践形式。但囿于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他们着重从"单纯经济的理论"上解读马克思阶级观点,忽略了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中所包含的"政治的理论"的逻辑即无产阶级专政。  相似文献   

13.
毫无疑问,无论是马克思的经济学分析,还是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生产概念都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学界对马克思的"生产"概念展开了一定研究,有从马克思的生产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来理解,也有单从生产概念的存在论来探讨的,本文是从两个理论层面来探究马克思的"生产"概念,一方面是对生产的一般性理解,强调指出生产在人类历史中的基础地位,这是从生产的存在论意义上去理解;另一方面是对生产的批判性理解,侧重于对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生产异化进行批判,这是从生产的社会批判理论去理解。  相似文献   

14.
李鹏 《世纪桥》2014,(2):52-53
社会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只有清楚马克思的社会关系概念才能理解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对社会概念的引入是在《德法年鉴》时期,这一引入是以其人本主义哲学的转向为先导、以批判市民社会与政治的二元对立为其指向的。其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实证的经济学批判对社会关系概念的内容作了系统展开,在本文中,马克思建立了独特的人本学的社会关系发展学说,成为其后唯物史观变革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我国现实社会的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历程悉心解读党的十七大报告可以弄清我国现实社会的属性.在社会发展客观进程中,"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近期目标,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现实表现.但"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等都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范畴,都不是指马克思所说的人类历史演进过程中总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至于"法治社会"、"学习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提法,都体现了一定的价值取向,它们都不是独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之外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不仅包括马克思对西方经济文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析,而且还包括对东方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的论述。由干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这种不清醒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忽视了马克思晚年的社会主义理论。把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的理论研究,看作是对东方田园生活的留恋和对世界革命发展进程的幻想,是“不可饶恕的学究气”。(2)割裂了马克思早年社会主义理论与晚年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是“反对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的革命”,(《青年葛兰西论历史、哲学和文化》第123页)或“在东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思想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宏伟视阈,通过对生产力范畴的哲学思辨,阐明了社会形态演进的科学之基:社会变革必须以物质生产力为根本衡量指标、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匹配为根本旨归。"两个决不会"重要思想在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上均做出了卓越贡献。在理论上,其既深化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同时又支撑和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向度;在实践上,其不仅为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提供了直接依据,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指导。"两个决不会"思想通过对社会形态内在规律的客观揭示,奠定了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科学的理论基石,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之后,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一直都是把恩格斯在晚年对马克思的学说所作的解释作为唯一权威。柯尔施却另有鲜见,他在当时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什么是马克思的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思路,他抓住了一些容易被忽略但意义非凡的点,这主要体现在他是在历史与哲学的关系中去把握哲学、反思历史。一、柯尔施为马克思的"终结哲学"所作的辩护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柯尔施提到"资产阶级的哲学教授们一再担保,马克思主义没有任何它自己的哲  相似文献   

19.
埃蒂安·巴利巴尔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实现了对从前哲学的革命,建立了一种作为"反哲学"的哲学。马克思批判哲学,但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非哲学"。马克思实现了哲学给实践让位,因此,马克思的哲学确立了"主体即实践"的哲学。这一哲学被巴利巴尔概括为建立在人的类本质基础上的"关系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20.
朱聪明 《求实》2014,(8):18-23
胡锦涛依据马克思社会有机体基本原理,结合当代中国实际,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理论。"五位一体"、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形态,是胡锦涛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良性发展之纲,兴国富民之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