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国良  戴利朝 《求实》2007,(11):88-91
村民自治实践历经20年,无论在制度上还是程序上较之从前无疑具有明显进步。但同时也存在明显不足,以村委会选举为例,普遍出现选民的政治冷漠、选举的精英主义路径及较强的工具主义倾向等不足。笔者认为,由于协商民主倡导平等的对话,符合民主的内在逻辑。因此,沿着协商民主的思路将有助于我国村民自治走出现时困境。必须指出,在村委会的组成、村委会成员的罢免以及扩大民主范围等方面尤其要体现平等对话的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2.
吕元礼 《党课》2011,(20):24-25
长期执掌新加坡政权的人民行动党奉行人才主义,主张精英治国。该党选用人才的方式富有特色,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探索》2016,(5)
网络民粹主义是一种强调将社会分为人民与精英两大整体对抗阵营的网络话语和网络行为,它一方面推崇整体性、同质化的人民,另一方面批判作为人民对立面的社会精英及庇护他们的现行制度,主张政治应当表达人民的普遍意志。网络民粹主义在理念上坚持"以民为粹",但在实践上往往滑向"为民之粹","平民主义"和"精英主义"构成网络民粹主义的内在张力,它可能成为大众、草根和边缘群体抗争的武器,也可能沦为意见领袖操控民意、攫取名利的工具。网络民粹主义在政治实践过程中展开为认同和抗争两个维度,基于理性的非理性、表达不满的批判性和有限抗争的话语性构成了网络民粹主义三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教的核心是苏非主义,苏非主义的核心是其内在伦理。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儒家,儒家的核心是儒家伦理。这二者都强调内在心性。这为回儒对话提供了可能。当前伦理问题层出不穷,二者在内在伦理道路上又都走得很远,并都对自身文化传统中的伦理稳定性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他们所具有的道德体验,将对我们解决当前伦理窘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探索》2014,(4)
半个多世纪以来,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以其源远流长的自我更新思想和独有的自我更新内在运行逻辑维持了执政地位的巩固与延续,保障了政府政策的连续性,使新加坡经济社会得以高速发展,持续繁荣。这一系统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高效运转的自我更新的内在运行逻辑体系包含五个方面:人才储备是自我更新运行的逻辑起点,精英选拔是自我更新有序开展的前提,精英配置是自我更新有效运行的核心,权力平稳转移是自我更新运行的关键,退位妥善安置是自我更新顺利实现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对大众文化的评价是一个颇多争议的问题。合理评价大众文化首先必须摈弃精英主义的视角,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正确视角。从这一视角出发,大众文化的先进性体现在:其一,大众文化提升了普通大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其二,大众文化蕴含着对人的感性欲求的尊重。现实中的大众文化虽有种种不足,但其内在的先进性决定了我们应该以建设性的态度去面对它。  相似文献   

7.
正从上周开始,一段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部长陈振声的对话录音被泄露,在网上广为传播。有消息称,他在录音中辱骂新加坡民众,并说":假如我国官员也学香港官员戴口罩,我们的医疗体系就崩了。"据悉,这段12分钟的录音,源自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的一次内部会议,面对一众工商界领袖,陈振声称抢购日用品和防疫物资的民众是"蠢货",还用了新加坡俚语"xiasuay"(大意为丢人),认为这些人让新加坡"蒙羞"。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1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发表特别致辞《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系统阐述了中国的多边主义观,强调多边主义的要义是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的问题错综复杂,解决问题的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精英和大众,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中,各自扮演了不同的社会角色,发挥了独特的社会功能。同时二者又始终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之中。其中,一方面是精英引领大众,即通过由"先生"到"学生"的路径,也就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的;另一方面是大众助推精英,即通过由"学生"到"先生"的路径,也就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实现的。二者合力推进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成效。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的"问题和主义"之争是当时中国社会主要问题和矛盾在思想领域的反映。从本质讲,"问题和主义"之争是实践和理论内在辨论统一关系的现实再现。研究20世纪初的"问题和主义"之争,对科学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法律与经济发展“中国之谜”中的“司法之谜”法律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法学界与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许多西方著述认为中国是在法律制度不完善、政府干预盛行和司法不独立情况下,呈现出改革开放30年期间的经济高速发展,形成了西方学界所称的法律与经济发展的“中国之谜”.因此,在当下中国面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司法能动主义支配下的司法改革背景中研究本文论题,并据此进一步揭示法律与经济发展的“中国之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控制、引导还是对话——政府网络舆论管理理念的新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本质上是"共有媒体",其最根本的特性是参与性.网络舆论是由全体网民共同推动的结果.虽然网络舆论可能产生负面效应,政府有义务也有权力对网络舆论进行管理.但是,对网络舆论施以行政控制会面临政治、法律、技术上的难题,建立在意识形态灌输理论之上的精英主义舆论引导也难有成效.最好的办法是政府采取积极的行动,通过平等对话的方式就有关公共问题与网民达成共识,在政治过程中制造普遍的同意,从而引导网络舆论朝向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正孟子的义主要是指义理,即大道理、大原则,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能用原则做交易,小道理必须服从大道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焚书坑儒"表现了他对儒家的厌恶,那是由于儒家的泛道德论、泛善论、为政以德论、齐之以礼(用礼法规范天下)论、君子—士—精英主义、中庸理性主义、圣人乃百世之师论、民贵君轻论……客观上形成了对于君王权力的文化监督、道德监  相似文献   

14.
精英俘获与基层治理:基于我国中部某村的实证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祖佩  曹晋 《探索》2012,(5):187-192
后税费时期,以村干部为代表的体制性精英、以乡村混混为代表的社会精英以及以私营业主为代表的经济精英形成利益联盟,共同垄断资源下乡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村庄公共利益空间,形成固化的村庄权力结构。利益分配结构以及合法性排斥结构。文章借用发展社会学中的概念,将这种后税费时期基层治理生态称为"精英俘获",并试图放在后税费时期的基层治理机制中理解精英俘获得以出现的内在逻辑。精英俘获极大削弱了后税费时期资源下乡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正出版:人民出版社摘录: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类步入了沟通无极限的开发时代,世界随之变成了"地球村",它带来了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多元的文化……在这个"村落",人类只有消弭障碍、沟通对话,并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星岛崛起:新加坡的立国智慧》是一部全方位介绍新加坡的历史渊源、政治制度以及政府在经济转型、社会保障、外交政策、廉政建设、文化教育、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经验专著,深刻解读了新加  相似文献   

16.
正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备受摧残,民族虚无、历史虚无和文化虚无的思潮在部分国人中间滋生蔓延,其突出的特征是盲目推崇西方文化,其秉持的信条就是"西方中心主义"或曰"西方主义"。西方主义者认为,中国"百事不如人"。当下,西方主义思潮仍有一定市场,其突出的表现就是把西方标准当作全能标准来剪裁、评判一切:合之则取,不合之则弃。其实,西方主义本是19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达到高峰时的产物。欧洲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  相似文献   

17.
正就前段时间出现的网络舆情,一位媒体人对其中的舆情做了分析。据他观察,似乎每一个公共事件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那就是:媒体报道,大众讨论,进而引发"网络热议",接着是所谓的精英学者以"理性者"姿态出来斥责这些"网络热议"是暴力。他说:"如今的精英舆论场和大众舆论场,异常撕裂对峙,原因就在于精英知识分子的话语世界,与大众百姓的个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公共服务购买的制度探索是对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制度回应。在服务购买的制度实践中,政社非对称依赖关系所带来的内部化购买行为形成了既定的制度性事实,并由此产生了公共服务悬浮化和社会组织行政化的负面效应。历史制度主义注重路径依赖和自我强化效应,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看,"内部化购买"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国家建构社会"的价值观、官僚制的组织嵌入和政治精英的政策选择。内嵌于"强国家,弱社会"的制度黏性,使政社关系的制度变迁呈现明显的路径依赖。囿于制度选择的路径依赖,历史制度主义提出渐进主义的改革模式,政府要在创新的允诺中进行调试,社会组织要作出适应性反应,寻求政社最佳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9.
<正>当前,中国共产党的"精英化"步伐明显加快,也就是中国共产党"通过吸收社会不同群体和阶层中最有能力和最成功的人士,把精英纳入到自己的组织框架内,引领他们去实现共同的目标"[1(]P254)。随着大众教育的普及以及同期经济的发展,无论是普通党员,还是各级领导干部,党员精英越来越多。但这带来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具有"精英意识"和身份优越感的党员精英,能否始终保持对人民群众的关心,能否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即能否始终保持"大众情怀"。  相似文献   

20.
一、领导干部主人翁意识的强化、淡化与净化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发出这样的提问:能否提倡领导干部要发挥主人翁意识?如能,那么领导干部应发挥什么样的主人翁意识?有的人认为,领导干部应强化主人翁意识、强化为民作主意识.但现在也有的人认为,若提倡领导干部应强化主人翁意识,为民作主意识,则将不免带来以下一系列问题之嫌:(1)思想认识上容易造成"英雄史观"("精英治国论"、"精英治厂论"),从而使"群众史观"受到动摇、群众主人翁地位难以体现.(2)容易在有些领导干部中造成"唯我莫属"、"老子天下第一"的家长式不良作风.(3)容易造成"救世主"心理、"父母官"心理、"恩赐"心理、"包办"心理、"依赖"心理等,从而同时妨碍了广大职工群众主人翁意识和首创精神的发挥.(4)难以与自我中心主义、个人主义、宗派主义、小团体主义划清界限.因此,应当提倡淡化领导干部的主人翁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