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永远的坐票     
性喜好静,不爱打牌搓麻,也不愿去歌厅茶楼,于是业余时间除了看电视,便是读书。三五年下来,杂七杂八的书倒是读了不少,但越读越有一种无端的情绪暗滋潜长。有时若有若无,如薄纱如淡岚,有时酽酽笼罩,如厚幔如浓雾,让人好不缱绻的。忽一日,读了某一名家有关读书的文章,恍然有所醒悟,原来那一种无端,便是孤独,读书的孤独。  相似文献   

2.
<正>读书可以有不同的读法,有的可泛读,有的可精读等等;书也有不同的类型,有严肃的书、轻松的书、消遣的书等等。我在此要说,无论什么类型的书,无论何种读法都要尽可能地读原著。尤其是对于严肃的书、经典理论书更应如此,更应读原汁原味的原著。辅导书绝对不能代替原著。一本著作,有多少人读就有多少种理解,搞辅导的人未必不想忠实于原著,而是他所对原著的理解有些不见得是原著的原意,况且也不能否认有肆意歪曲者存在。你读了  相似文献   

3.
《奋斗》2016,(4)
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到深处,行至远方,发现书越读心里越明,越读脚下越亮,人生充满激情。读书永远在路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书、读书,有着浓厚书香传承的民族。在"耕读传家""读书继世"的传统社会,即使普通老百姓也知道  相似文献   

4.
读书的境界     
近期有几则关于读书的传闻。一则是某县组织部到乡镇招收大学生村官,当问到最近在读什么书时,有的大学生坦然回答:"没读什么书,因没时间读书"。另一则是某县委宣传部去地方调查优秀读物的学习情况,随机问机关干部:"十八大重要报告,你们买了、读了吗?"一位回答说:"我们单位好像没买。"另一位说:"买了,只是没有时间读"。  相似文献   

5.
假日逛书店,在“贵州五之堂库存图书流通中心”内见到一副颇有意思的对联,上联是“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下联为“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要做的好事多得很,为什么要把读书称为第一件好事呢?笔者伫立在对联前,沉浸在书香四溢的店堂里,让思绪追随读书这第一件好事去寻觅,去思索,去发问……记得著名经济学吴敬琏先生在《这是一个需要读书的时代》一文中有言:“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是理性的、优秀的;一个崇尚读书的社会是健康的、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进行史就是一部读书史:人类文明,正是靠着书才得以传承、繁衍、光大。”…  相似文献   

6.
谈读书     
题目好像很奇怪,只要认识三五千汉字,便可读所有用汉字印刷的书了,书人人会读,何必谈?然而问题并不如此简单,能读书是一同事,善于读书又是一同事,并不是所有认得若干汉字的人都善于读书,能和善,相差只是一个字,实际距离却不可以道里针,问题就在这里。  相似文献   

7.
谢强 《当代贵州》2014,(25):60-60
正"读书犹如掘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读书让人生际遇大不同。那么,应该读什么书?我认为,人一生至少要读"三本书"。第一本是教科书。童年到初中时期,由于家中经济条件不好,为补贴家用,一到假期,我便跟着哥哥们到城区建筑工地搬砖头,挑水泥,所得收入除部分交学费,大部分则用来购买辅导教材。  相似文献   

8.
正读书可以明理,读史可以明智,"读"不同于"看",读是对话,是思考。我们需要读书,读书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存在方式,一种精神追求,一种人生境界。读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这漫长的过程中,让我们坚持下来才能把书读进心里。一个人的阅历总有限,借别人的眼和笔,欣赏了不同的生命的风景,确是件好事。但是有些书,你一读便放不下手,且还不愿意读得那么快,要好好享受,慢慢品味。现  相似文献   

9.
2009年5月13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了《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重要讲话。基于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和对我党使命的清醒把握,习近平高屋建瓴地就学习的重要方法——读书,对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怎么样读好书,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释和实证分析,从而把我们党对读书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习近平的讲话精神,就必须把它放在我们党88年来的学习史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系统的思考,如此方能形成一个既全面又精准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正>胡适,曾经作过一次题为《为什么要读书》的演讲,介绍了他几十年读书的经验和体会。胡适认为,为什么要读书?大致原因有三:一是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二是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三是读书可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相似文献   

11.
日一夫 《新湘评论》2009,(11):55-55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看书—— “不动笔墨不看书”是毛泽东长期坚持的读书方法之一。几十年来,他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上写上许多批语。有时还把书、文中精当的章节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有的书他反复读过多次,每读一次就用一种颜色的笔在上面加一次圈点、勾画,作一次批语。在抗日战争的戎马倥偬中,毛泽东尽管工作繁忙,仍然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争分夺秒地阅读,批注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和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书刊。单是其中《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一书,他就在1936年11月至次年4月间阅读了该书的两个版本,在书上写了近13000字的批语。  相似文献   

12.
日一夫 《学习导报》2009,(11):55-55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看书—— “不动笔墨不看书”是毛泽东长期坚持的读书方法之一。几十年来,他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上写上许多批语。有时还把书、文中精当的章节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有的书他反复读过多次,每读一次就用一种颜色的笔在上面加一次圈点、勾画,作一次批语。在抗日战争的戎马倥偬中,毛泽东尽管工作繁忙,仍然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争分夺秒地阅读,批注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和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书刊。单是其中《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一书,他就在1936年11月至次年4月间阅读了该书的两个版本,在书上写了近13000字的批语。  相似文献   

13.
快乐大叔 《党课》2020,(5):99-100
快乐大叔写东西比较早,因而读各种文艺书也就早,当时还专门为读书定制“年计划”,计划一年内要把哪些书读完,但计划又往往赶不上变化,书在看,却做不到什么书都逐字逐句反复推敲,有的精读,有的略读,起初是为完成自己的“年计划”,后来却逐渐养成了某种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4.
古今名人大多善于读书,讲究读书方略而事半功倍,这是他们成就大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读书方略方法方面,他们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本”经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出:“根据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精读的书,要一本一本地读,在同一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精读一本最好的书,要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楚,从头到尾,反复对照。”宋人黄山谷早就一语道破了“读破一本书”的精妙之处:“泛(览)百书,不如精读于一也。”  相似文献   

15.
读书人语     
我非常喜欢李乐的一句貌似平淡的惊人之语:“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这句近似禅语的话,包涵了多少人生的玄机啊! 周作人也在《闭门读书论》中说道:“关起门来努力读书,翻开故纸,与活人对照。死书就变成了活书,可以得道,可以养生。“我认为读书除了可以得道、养生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与书为友的那一份心灵的默契了。我认为书是红尘中最好的朋友,只要你善待她,用心去感悟她(当然要有选择),你脆弱的思想就会坚强,你漂泊的情感就会有所寄托。我不愿意刻意地去读自己并不喜欢的书,不论它是名著还是非  相似文献   

16.
正如今,纸质书似乎已经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坚持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把阅读当成一种习惯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前几天听广播,大概内容是:一位公司普通职员说自己一直想读书,却总是没时间,因为工作忙、生活琐事多,导致一年也读不了一本书;一位身价几十亿的老总每天都要处理各种事务,一年下来却读了三十几本书。其实,这位职员并不是没时间去看书,而是他没有给自己分配读书的时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  相似文献   

17.
正宋濂是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小时候,宋濂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没钱买书,只得向别人借书看。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大家都乐意把书借给他。一次,宋濂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  相似文献   

18.
<正>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阅读,决定了一个人的知识、思想、意志、审美、情趣,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虽说读书是一件私人化的事情,但是,从《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动全民阅读,种种政策信号都在国家的战略高度上强调阅读的重要性。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您多久读一本书?我们要读什么书?……看看本期沙龙中,大家是怎样畅所欲言的吧。  相似文献   

19.
近期有两则关于读书的传闻。一则是某公司到一高校招聘员工,面试研究生时问最近在读什么书,学生坦然回答:"没读什么书,因为没时间。"另一则是某宣传部门去地方调查优秀读物的学习落实情况,随机问两名机关干部:"这些书你们买了、读了吗?"一位回答说:"我们单位好像没买。"另一位说":买过,只是没有时间读。"从这两个事例中,我们听到了一个共同的不读书的理由——没时间。我不知道他们的时间究竟"跑"到哪里去了,只  相似文献   

20.
陈晋 《新湘评论》2014,(9):40-41
读书与革命,毕竟是两件事。读书取代不了革命,革命也取代不了读书。毛泽东1964年8月25日对一个外国青年学生代表团说,“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书教育我们怎样革命,但是也不等于读了书就知道如何革命了,读革命的书是一件事情,实行革命又是一件事情。”这是他的经验之谈。正是在“实行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感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