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主阵地在课堂,课堂的和谐与否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如何创设和谐课堂,是许多教师关注的话题。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信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信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现代教育论也认为:“教育是一种旨在引起学习的师生间互感互助的交流活动,教师和学生是其中两个最基本的动态因素。学生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载体,更是教学过程中的合作者、参与者。”因此,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和谐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面貌,影响着教学的成功。怎样才能密切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课堂呢?本文拟在以下几方面探讨。  相似文献   

2.
论高校师生关系与和谐校园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关系是学校所有关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其是否融洽直接影响着和谐校园的构建。当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和谐校园的构建。必须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同时着手,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民办高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为背景,总结了当前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及师生关系不和谐的表现,分析了原因,并从教师要转变思想,担当起"育人"的职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学生要尊重教师,学会与教师沟通及完善民办高校评教机制几个方面提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师生关系作为高校最普遍、最根本的人际关系,影响着高校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等方面。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构建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社会主义师生关系。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不容乐观。本文通过阐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从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入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5.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困境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教学关系的核心。新时期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面临着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教学观念与现代学生主体意识的冲突,二是教师过重的工作压力与学生迫切需求的冲突。教师素质、师生个性心理差异、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影响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第二,构建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机制;第三,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相似文献   

6.
梅仙娟 《工会论坛》2009,15(1):115-116
当前,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课堂,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教育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和培养造就高素质一代新人的需要。和谐的课堂追求的是师与生、人与文、导与放、思与悟等方面的平衡、统一。教师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的基础;让学生体验成功是和谐课堂的根本;生活化、人文化走进课堂,是和谐课堂的支撑。  相似文献   

7.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今天,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当代教育的灵魂。当许多中小学教师抱怨现代的学生如何难管、教师如何得不到学生的尊重、师生关系如何不和谐的时候,我们往往习惯于将这一些问题归于传统教育的范围,认为是传统教育引发的师生关系的种种弊病。实际上。传统教育中许多熠熠闪光的教育思想和规律方法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传承和发扬。面对如何培养、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这一问题,我们应当正确审视以儒家教育为主体的传统教育,并从中找寻借鉴,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教师,要适应社会教育的需要,就必须突破传统师生关系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状况,构建民主、平等、科学的师生关系。本文对和谐师生关系进行研究,主要表现在和谐师生关系含义的理解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于水清  周瑞清 《工会论坛》2008,14(1):F0003-F0003
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师营造和谐课堂气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一,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彼此熟悉、相互接纳的学习场所;第二,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和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与学生“平等”交流与对话;第三,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重视“帮助学生去发现和管理知识”,为学生的发展——终生学习来设计教学过程;第四,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巧妙设计师生、生生交谈、辩论内容;第五,教师可以借助动画、电视剧片段、幻灯、歌曲音乐等提高学生的兴奋度和思维度;第六,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灵活多变学习方法,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进度。  相似文献   

10.
民办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定位及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办高校是教育领域崛起的一个新群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师生关系的好坏,不但直接影响教育活动能否顺利完成,而且对民办高校的发展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在新形势下,高校师生关系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正确认识民办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定位和特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的放矢地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已成为关系到民办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和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同样,在教育中,要实现和谐教育教学,就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与学校、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和谐发展。要实现“以学生为本”的和谐教育教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须把握好以下几个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更要先行一步、学深一层。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3.
浅析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及解决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师生关系是高校最普遍、最根本的人际关系,现今由于教师知识权威的被消解和师生之间缺乏交流,高校师生关系逐渐趋于淡漠。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和原因,分别从教师、教学管理机构、学生三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案.只有合理的调整教师、教学管理机构、学生的关系,在三方面共同努力的情况下,才会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4.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是高校最基本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教育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但在现实中,师生之间的关系状况存在很多问题,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师生观对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原则、途径、纽带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对教学质量、学生成长、校园建设乃至社会建设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是使教育得以顺利实施、教育目标得以达成的前提和保证。一个优秀的班级首先意味着具备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钟启泉语)。“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在这样的班级里,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健康发展,并能够终身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智育的发展和在校内的发展。班级管理要达到这种境界,忽视德育的作用是不行的,仅有“实效性”差的德育也是不行的。与时俱进地重新认识德育,树立新的德育观,在班级管理中健全和发展德育是新的历史时期的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高职校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和谐校园是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传承文明、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等重任,因此如何构建和谐高职校园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构建和谐高职校园应该做到:依法治校,民主决策;激发教师热情,打造和谐教师队伍;以学生为本,建设和谐学生集体。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理念下和谐校园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和谐校园的构建必须用人本管理的理念统领。学校人本管理强调以关心、尊重和发展人等为根本指导思想进行学校管理,因此和谐校园的构建,要以学生为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教师为本,创新教师发展机制;以服务为本,创新学校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8.
高校师生关系应是无功利色彩的“亦师亦友”关系.现实中高校师生关系却表现出功利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师生关系上的“物质化”、“工具化”、“平淡化”等方面.引发并导致功利化倾向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大环境的渗透影响、教学空间环境的改变、师生考核评价机制和标准的偏差等.矫正并形成健康、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应引导师生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行,完善师生考核评价机制和标准,并积极构建“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师生作为学校的共同组成人员,享有基本的平等权利,然而学校中的“教师专用”现象却屡见不鲜。这种不平等现象不仅有其历史原因,更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这种现象弥散着一定的社会关系,不仅会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玷污道德价值和学生心灵,更不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  相似文献   

20.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今天,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当代教育的灵魂。当许多中小学教师抱怨现代的学生如何难管、教师如何得不到学生的尊重、师生关系如何不和谐的时候,我们往往习惯于将这一些问题归于传统教育的范围,认为是传统教育引发的师生关系的种种弊病。实际上,传统教育中许多熠熠闪光的教育思想和规律方法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传承和发扬。面对如何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